查看原文
其他

史诗王朝到战五渣,弱宋为何总打不过辽国、西夏和金国?

闲蛋黄 伊森艾玛 2023-06-22

细数中国古代王朝,人们往往称强汉与盛唐。说起宋朝,历史学家们一贯以“弱宋”称之。其实,宋朝从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来说一点都不弱,只是军队战力看着谁都打不赢,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9597月,周世宗柴荣猝然病逝,年仅39岁。其子柴宗训登基,是为后周恭帝,年仅7岁。新帝年幼,孤儿寡母,是王朝最动荡,最容易发生政变的时刻。柴荣去世前不可能不防范,把禁卫军首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换下,换上他最信任的赵匡胤。

可就是这位心腹股肱,次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走了后周江山,建立宋朝天下。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这种戏码实在太多,后周就是柴荣的姑父郭威,951年由部属推戴,黄袍加身得到的政权。


赵匡胤,军事意义上是个名将,政治意义上是个战略家,文化意义是个读书人。他不想让兵变在子孙的身上重演,于是对军事和政治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登基次年,有一天晚上他邀请石守信等禁军将领、兵变功臣,留下夜饮。喝着喝着,皇帝忧心忡忡,长吁短叹,兄弟们问他何事伤怀。赵匡胤眉头紧锁,你们可以给我黄袍加身,将来你们的部属也可以。石守信们识时务,第二天纷纷告“病”还乡。前有刘邦,后有朱元璋,赵匡胤也算给足兄弟们面子。


宋太祖赵匡胤继续绘制国家未来的蓝图

重大军事制度改革:

第一块是调兵权。由枢密院掌管,枢密院的领导全部是文官,遇有战事,枢密院报皇帝核准,方能发符调兵;第二块是管兵权。军队的日常管理和训练由军队内部的“三衙”分别负责;第三块是统兵权。打仗了,皇帝临时指派将领,带兵出发,打完把部队再交回来。

这就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战事临头,兵和将才第一次认识,凑合着拉出去打。中国古代兵制基本是征兵制和募兵制,征兵制是国家强制百姓参军,募兵制则是国家出钱雇佣百姓当兵。中国自唐代以后,募兵制渐渐取代了征兵制,而宋朝却是唯一的长期使用募兵制的封建王朝,为啥?因为有钱,养得起。

官僚机构改革:

一是中央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三权分立,大大削减宰相的权力。

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财政大权归三司使掌握。宰相只有管理民政的权力。枢密使与宰相地位相当,后来又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宰相的权力。

二是实行职官的官、职、差遣三者分离的制度。 宋朝继承了后周的机构和官职,但宋太祖则另外差遣官员行使权力。这些由中央派遣的官员在所担任的实际职务之前加上"""""""提举""提点"等,这样官与职、名与实,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只表明品级,依此领取俸禄,并无实权;""也只是文官一种荣誉头衔。只有"差遣",才握有实权。这样就便于中央对各部门、地方进行有效的控制,巩固了宋初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三是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宋太祖为防止通过科举考试结成政治集团,诏令禁止新科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又命令进士及第的人不得称主考官为"恩师""师门",也不能自称"门生",以避免新老官僚以门生故吏之名结成宗派。逐渐改由皇帝亲自录取进士,这样进士就成了"天子门生"

这样皇权空前膨胀,整个国家的行政和军事运转都要配合皇帝。一旦遇上能力弱的皇帝,整个王朝就跟着遭殃。大宋得国不正,根本不具备大一统中原王朝的实力。幽云十六州,河套地区,河西走廊,一个没占。这三个地区,几乎和长城相重叠,地势险要再加上长城阻隔,游牧民族纵使人能过来,马也过不来,对农耕民族就造成不了多少威胁。


尤其是幽云十六州(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地处太行山至居庸关一线),这里涵盖了长城最重要的一段,古北口、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一旦过了幽云十六州,就可以在华北平原尽情驰骋。


无论是汉隋唐,幽云十六州都是必守之地。可惜安史之乱后,大唐快速衰落,节度使纷纷自立,后唐河东节度使、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


后周世宗柴荣崩逝之前还在征战,燕云十六州已收复三州十七县,马上就要兵临幽州,暴病而逝。无奈之下,建国后的宋朝只能在华北开河流、挖池塘、筑军寨、修城堡。宋太祖赵匡胤虽雄心壮志,但杯酒释兵权后,只能暂且搁置。缓图的预案,是“封桩库”。他不断积累金银财宝,财富多得令人咋舌,打算将来要么给契丹,把燕云十六州赎回来,如果对方不同意,就用这笔钱做军费,把它打回来。


烛影斧声留下千古谜案,赵匡胤莫名其妙的就驾崩了。弟弟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巩固皇权,势要拿回北部地区。然而979年,攻灭北汉,拿到太原地区,已是他的极限。后在高梁河之战中,赵光义大腿中了两箭,连夜乘驴车奔逃,弃兵将于不顾,致全军覆没。宋太宗赵光义后箭伤复发,内脏感染而死。

契丹族发源于东北地区,从北魏开始在辽河一代活动,在唐末时期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也就是辽国的前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一直对汉高祖刘邦怀有敬意,故让耶律氏以刘氏为汉化姓氏;他认为唯乙室、拔里氏和自己的皇后述律氏三家功劳特别大,可类比萧何,就下令唯乙室、拔里氏和述律氏都改为萧姓,并规定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世代通婚。

契丹是个比匈奴还可怕的对手。匈奴,撑死不过是一个遭遇天灾,就到中原掠夺的游牧民族。大唐灭亡后,契丹族并没有入主中原,而是占领了华夏族传统的燕云地区,在长城以外建立了一个政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就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学习中原王朝的治国模式,开始改革。

立国19年后,979年大宋打算北伐夺回幽云十六州时,辽国已建国72年,占领幽云十六州40年。986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大举北伐。萧太后亲自领兵出征,击退了宋军,俘虏了宋朝名将杨业,评书《杨家将》里的杨令公。


1004年,萧太后率领辽军,南下伐宋。宋真宗本想弃城逃跑,但宰相寇准拼命阻止。宋真宗只好御驾亲征,到达澶渊前线。萧绰见战局有逆转的可能,于是审时度势,利用宋真宗怕战的心态,推动与宋朝的谈判。

这是一场充满政治智慧的博弈,双方都有所求,也都有自己的底线。辽军求的是领土和钱财,真宗要的是和平和对国人的交代。一开始,契丹一方要求让宋朝归还被周世宗夺走的桥关南之地,这是真宗所不愿意的,他害怕割地求和遭人唾骂,于是对谈判使者曹利用说:“只要不割地,能讲和,契丹就是索取百万钱财,也可答应。”曹利用问底线是多少,真宗不假思索地回答:“如事不得已,百万也可。”寇准听到后,暗中把曹利用叫住说道:“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要是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了你的脑袋。”谈判桌上辽方百般施压,甚至一度扣押了曹利用。但曹利用始终坚守宋朝底线,毫不退却,迫使辽方不得不作出妥协。

1005年1月签订了《澶渊盟书》:

宋朝要付绢银,宋辽两国互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婶婶,辽圣宗称呼宋真宗为兄长。宋、辽两国以白沟河(海河支流)为界,辽放弃瀛(今河北省河间市)、莫(今河北省任丘市)二州,双方撤兵,各回各家。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在雄州、霸州两地开放“榷场”(民族交界地互市场所),允许自由贸易。宋、辽停战后,边境榷场贸易频繁,互通有无。北宋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来自辽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


曹利用谈判归来,到真宗处交旨。请见真宗时,真宗正在吃饭,侍者就问曹利用许给契丹多少银两,曹利用没说话,伸出三个指头放在额头上,意思是三十万两。侍者误以为是三百万两,告知真宗后真宗大惊:“太多了!太多了!”但转念一想,三百万两绢银能换回两国和平,也值。随后召见曹利用,得知是三十万两后,真宗大悦:“才三十万,你很会办事!”然后重赏了曹利用,此后对其宠爱有加。

宋朝从杯酒释兵权时就鼓励去职的武将多买田地,做个富家翁。对于有钱人放贷、兼并土地,朝廷并不加以限制。这导致宋朝土地兼并越发严重,加剧社会矛盾。宋朝又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使得官僚机构庞大、重叠,官员人数成倍骤增,大批冗员出现。

募兵制又招募大量灾民成军,兵员规模在宋仁宗时达到140万。后期经过裁减改革也保持在80万左右,耗费了国家大笔财政支出。宋真宗时规定:“军士外戍,家属在营者半之。”这是说,当士兵外出作战时,军俸分作两份,一份发给士兵本人,一份发给家属。为了让老婆、孩子不挨冻受饿,士兵不得不另寻营生,在市场上做点小生意。如果做生意赚了钱,士兵干脆花钱雇人服役。这样的一支军队,何谈什么战斗力。

武官遇到同级别的文官自动低半级,要行礼。军人在入伍时,都会在额头、脸庞上刺字。宋朝有两种人会被刺字。一种人是犯人,另一种人就是军人。把军人与犯人等同的做法,又怎么能凝聚军心。

宋朝不惜向异国纳贡,满足于苟且或偏安。皇帝无能或怠政时,自然权臣当道,出现蔡京、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人。为了私利,这些人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横征暴敛,为所欲为,整个国家政治乌烟瘴气,黑暗腐朽。

宋朝孱弱的主因还是在于制度,既有成文的行政和军事制度,也有逐渐形成的所谓祖宗之法。君王对武将的猜忌,朝野对军人的鄙视,使得兵将根本不敢施展手脚。战胜则自危,有功则速祸,与其说北宋亡于金国,不如说是亡于内耗。

往期文章:

美国是怎样“偷偷”崛起的,又是怎样“冲破”英国封锁的?

俄罗斯人爱喝酒,战斗民族的酒瘾,是谁培养起来的?

真子公主成婚在即,日本皇室嫁女,一般分几步骤?

中世纪的黑历史,医生呼吁百姓别洗澡,香水被用来掩盖体臭

为什么海鲜能生食,河鲜却不可以?

美国国税局,美国人惹不起,也躲不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