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啥不“封城”,那是在探路?
2022年3月27日20:23,据“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上海将开展全员核酸和封控管理。从3月28日5时起,上海将以“黄浦江”为界分两批实施“封控管理”,进行全市范围内“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封控区域内,住宅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所有人员足不出户,人员和车辆只进不出。
第一波实施封控管制的地区: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4月1日5时解封。同时,浦西地区重点区域实施封控管理。第二波实施封控管制的地区:浦西地区。4月1日3时起,4月5日3时解封。
巴黎的塞纳河,纽约的哈德逊河,伦敦的泰晤士河,波士顿的查理士河,东京的江户川,新加坡的新加坡河,维也纳的多瑙河……大部分的国际大都市有依傍在一条河的两侧,黄浦江又被称作是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是上海海纳百川的依托和起点,也是上海从平凡县城走向魔幻魔都的陪伴者和助力者,记载了多少上海局势的风云变化,目睹了无数英雄豪杰的跌宕起伏,从“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发展到“东西融合并驾齐驱”的大上海。
上海不仅是上海人的上海,更是中国人的上海。在动荡年代里,有钱人喜欢到上海寻求保护、穷苦百姓无奈到上海寻找机会,上海总能吸纳包容所有人,让他们各取所需。你什么时候见进出上海要办通行证的?不存在的。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动态清零
美国、欧洲、新加坡、日本都已经躺平,个别国家甚至从疫情暴发之初就躺平到现在,从死亡病例的年龄结构就能看出真相,死的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美国新冠肺炎累计死亡病例数超过93万,其中有四分之三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有93%都是50岁以上的人。剩下一部分年轻人,也基本全是普通人或者穷人。这些人的共同特性是,无法带来什么经济利益,甚至被认为是社会负担。
无论我们再怎么唾弃这些国家政府的不作为行为,都无法阻止世界迟早与病毒共存的现实。当中国打开国门,疫情输入风险必然更频繁。如果只是简单复制欧美的不抵抗策略,那么中国14亿的人口基数和参差不齐的医疗资源配置,不受控的群体免疫之路肯定会演变成一场公共卫生灾难。死亡人数恐怕要突破百万,到时候谁去抽生死签?中国政府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人,国家有整合资源的能力,政府有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老百姓有配合抗疫的意愿,这是中国与西方最大的不同。
2020年初,疫情开始蔓延,英雄城市武汉开始封城。全国其他城市推出了远程办公,居民小区两到三天,才允许一个人出门买菜。惶惶然过了好几个月,经历了口罩的一罩难求,也经历过让人恐惧的核酸检测,中国才熬过那场病毒高峰。现在如果我们再反复沿用“封城”的策略,对经济和社会运行的打击未免过大,我们当然是无法接受的。如何有效控制疫情发展,逐步实现群体免疫,是我们未来必须要摸索出来的道路。
大到抗美援朝,改革开放,中美贸易战,小到中国坚持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坚持脱贫攻坚,不放弃一个穷人,近年来中国通过各种民生实事的投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高铁电力的扩建,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疫情爆发至今,已成为亮眼的防疫成绩,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一部分,让很多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国家,都看到希望和方向。
此前我们引以为豪的对疫情的有效控制,最主要是得益于严格的入境防疫管控政策。因为国门守得非常严,所以国内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境外输入疫情。偶尔输入的疫情也能够通过区域管控或严厉的封锁扑灭。全球视野,仍然严格执行入境防疫管控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也只有中国了。
“动态清零”不是单纯追求“零感染”,而是通过快速精准的全链条防控措施,实现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压制疫情。防疫和躺平,已演变成事实上的文化对抗、意识形态的竞争。西方媒体借这波疫情反弹,再度掀起对中国“动态清零”的质疑,认为出于经济考虑,中国应像西方那样,放弃“动态清零”、尽早“躺平”。如果现在“躺平”,放弃“动态清零”,等于扔掉扛起来的道义大旗,类似于戈尔巴乔夫放弃共产主义理想,转身投奔欧美的民主自由。坚持“动态清零”,就是为了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的,可信赖的中国。
上海为什么不“封城”?
“封城”最核心的概念是什么?控制城内人外出,以防病毒外泄。截止目前,上海控制外来人/本地人进、出上海了吗?你往往之前发的通告,只字没有限制。我们再看看航班进出上海的规定,同样没有限外来人/本地人进、出上海。
有人冷嘲热讽,有人羡慕和称赞。所谓上海防疫模式,简单说是在动态清零和正常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用张文宏医生的说法是“陶瓷店里抓老鼠,我们希望既抓住老鼠,又不要打破瓷器,希望不要因为防疫对社会生活产生大的影响”。
网上有人建议,“咱们就下定决心封上三五天,封上一周不行吗?”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回应:“不行!”“这个城市停下来,东海上就会多出很多漂在海上的国际货轮,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全球的经济。”
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城市,疫情控制效果不如前两年,恐怕也不是单纯华亭宾馆工作失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奥密克戎太难防了。
上海曾在16日至20日将全市依照「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依序展开居民核酸检测,且有些居民社区被封控长达一周或更久,在7天里历经5次检测。当时公共运输虽有减少班次,但并无公告暂停。
上海从26日开始展开「核酸+抗原」检测的筛查,也就是重点区域居民以核酸筛查,非重点区域居民以抗原检测。据报导,全上海已抗原检测1400多万人。不过,28日起上海又将回归到全面核酸筛查。这也是上海防疫两年来,首次进行全面核酸检测,首次半封城,保证上海的正常运转。
几乎同步中招的深圳,比上海更早控制住了疫情的传播,有序恢复了生产生活,经验很值得借鉴。不过在经济总量、港口,于全国、全球范围,上海较深圳肯定体量更大一些,控制难度也更高一些。
2021年上海GDP高达4.32万亿,是深圳(3.06万亿)、广州(2.82万亿)的1.4、1.53倍,接近“杭州+南京+合肥”的总和;
2021年,来源于上海的国内税收收入高达1.53万亿元(不含关税及海关代征),接近深圳全口径税收收入的2倍,宁波的5倍,青岛的8倍,厦门的11倍;
2021年全球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上海稳居全球第一,而自2010年起,上海已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位;
2021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高达10.09万亿元,占全国的1/4强,长三角地区企业多数都通过上海口岸进行进出口。 按天来计算,上海平均每天创造的GDP118亿,国内税收42亿,进出口111亿元,工业产值115亿……
上海是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既有中国人的集体观念,又有个人的权利意识,具有国际视野。上海一流的经济实力、医疗科学实力、人才储备和政治地位,既是多数地方难以比拟,又是上海能够探索新的防疫模式的得天独厚条件。探路成功还好,万一失败,和病毒陷入拉锯战,这个代价可能难以估量。
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躺倒,中国要探索出一条不用造成大量民众确诊,又能保障人民正常生活,让一切有序回归常态的新防疫模式,那就让上海先行先试吧。考虑疫情和经济的原因,上海所做的努力是积极的和正面的,是对精准防控的最好诠释。
总设计师曾说过:“深圳是面对着HK的,珠海是面对着澳门的,厦门是面对着TW的,而浦东是面向世界的。”上海加油!
往期文章:
《俄日和平条约》,不谈了!
日本总想收回“北方四岛”?俄罗斯:寸土不让!
琉球群岛,到底是谁做主?
让历史告诉你,中国航空业是如何从无到有,鹰击长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