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共同开发俄远东地区,双向奔赴或改变全局
在世界走入债务风险,走入大萧条和全面冲突的关键时刻,在人们迷茫和寻找未来的特殊时间节点,中俄将手紧紧地握到一起。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并推进各领域交往合作,共同签署了两份重要声明,明确了中俄双方将在8个重点方向开展双边经济合作,并强调“致力于2030年前将两国贸易额显著提升”。
中俄两国首脑会谈中经济合作的重中之重,是联合开发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一合作不仅会改变俄罗斯的经济困境,同时也可以使中国彻底走出依附型经济结构,化解过剩产能和过剩资本的重大方向。中国不再围绕美国展开战略布局,抓住战略机遇,进入“以我为主”,开拓国际生存空间的新时代。
俄罗斯选择了中国,不光是中国具有地缘优势和开发能力,不光是两国经济的深度互补性,更重要的是双方高度信任。两个对美国都已经彻底绝望,相互没有伤害动机,在患难与共中积累深厚感情的国家,最终背靠背构建起欧亚经济体系,为欧亚大陆注入安全稳定和富庶发展。
远东地区地理
远东联邦区是俄罗斯面积最大的联邦区,共包括11个地区:萨哈共和国、楚克奇自治区、马佳丹州、勘察加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布里亚特共和国、后贝加尔湖边疆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滨海边疆区和萨哈林州。面积达621.59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国土的41%,2010年人口仅为629万,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个人,足见俄罗斯远东的地广人稀(有八个东三省那么大,还不如哈尔滨一个市人口多),只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附近人口稍微多一些。
远东地区是西伯利亚的一部分,由于靠近北极圈,气温非常低。农作物需要积温,纵然有良田无数、黑土遍地,但种下玉米无法收获,长出来也只能当青料。中国东北西有大兴安岭,北有小兴安岭,东有长白山,能把夏天侵入的冷空气挡住成雨水,所以东北夏天雨热同期,积温总量足够作物生长,才能够种植大豆,小麦、水稻、玉米,成为中国的粮仓。
远东地区的优势
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该地区与四国接壤(中国、日本、美国与朝鲜),拥有两大洋(太平洋与北冰洋)。北极航道分为东北和西北航道,东北航道从东亚出发,穿过白令海峡,沿着俄罗斯北冰洋沿岸行进,最终抵达欧洲。比传统航线省去15至20天时间,大大降低运输成本。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盖逐年减小,北极航线开发成为可能。
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远东地区油气资源丰富,约占全俄储量的15%,大部分分布在贝加尔湖附近和萨哈林岛。矿产资源有占全俄罗斯98%的钻石,80%的锡,90%的硼,50%的黄金,14%的钨,还有占俄罗斯35%以上的森林资源,40%的鱼和海鲜。原来东北消失的棒打狍子、瓢舀鱼,在这里完全可以体验。
远东地区的简史
这里天寒地冻,在耐寒作物开发出来之前,连东北都没法种地,更别说远东地区了,中原农民根本看不上,只生活着一些渔猎民族。
1556年,沙皇召见与西伯利亚汗国毗连的斯特罗甘诺夫家族,询问边境形势。当时刚形成中央集权的俄国,领土仅280万平方公里,偏居东欧。南征北战到17世纪30-40年代,沙俄的势力已跨越叶尼塞河,到达包括勒拿河、楚科奇半岛和鄂霍次克海等在内的整个远东地区。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东亚人种地,犹太人经商,中亚人游牧都是这个道理。俄罗斯人经营最好的买卖,就是将动物的皮毛卖给有钱的西欧人。欧洲也好,东亚人也好,古代有钱人过冬最好的服装就是皮毛大衣。那个时代还无法大规模养殖,都是去森林打猎获得。而高纬度西伯利亚森林的黑貂、灰鼠、狐狸皮毛非常受欢迎,就成为俄国一个重要的税源(皮草税)。大量的俄罗斯猎人越过乌拉尔山,来到西伯利亚“获得财富”。康熙年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才把俄罗斯势力赶到外兴安岭之外。
从鸦片战争起,清朝国力不断衰退,沙俄趁火打劫,通过各种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主要是瑷珲和北京两个条约),侵吞了东北14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东北的出海口就是这样丢的)。不要认为沙俄是在签订条约后才侵占的清朝领土,实际上在签约之前,人家就实质性地占领了,签约只是走个法理上的程序。俄罗斯占领这些领土后,并没有大规模开发,只把这里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虽然俄国颁布过一些移民法,但从1861年到1880年才移民1.4万人。
从1891年开始,俄国又25年时间将西伯利亚大铁路初步修成。为什么要通过我国境内修这条铁路呢?一方面是为了控制东北,另一面也是因为东北的地质条件更好,修建铁路技术和成本更低。可贴近中国边境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始终是俄国的一块心病。战时随便一堵,西伯利亚铁路就被截断,地多人少的远东地区就有丢失的风险。这也是苏联硬要把外蒙古从中国版图撬出去的原因。
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出枪炮、中国出人,共同对付美国,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斯大林去世后不久,中苏反目:苏联停止援助,撤走专家,中国勒紧裤腰带边还债边发展。到文革时期,中苏关系更是降到冰点,1969年发生数起边境冲突。苏联甚至有核攻击中国的企图,中国降低了对东北工业的开发力度,转而重点建设三线。
苏联根据远东地区特点,完善铁路和海港设施,将这里打造成军事工业综合体经济。我们熟知的战斗机苏27,就是在远东共青城组装生产的。远东人口增加从1959年的480万,增加到1989年的790万,但采矿业依然是主体产业。
1991年苏联解体后,远东地区发展受阻。失去了苏联时期的大量优惠政策,资金短缺、人才流失、技术落后等问题显现。叶利钦为复苏俄罗斯经济,曾使出浑身解数,包括用西方“休克疗法”猛药,都不见成效。直到普京上台,靠出口能源到欧洲(尤其是德国),加之国际能源价格回暖,这才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俄罗斯政府过去一直“西向”,力图融入欧洲,只将远东地区开发为“能源腹地”,粮食和物资的大后方。远东地区基础设施老化严重,能活下来的产业,大多是资源出口企业,包括油气、木材、渔业。中国东北半死不活,朝鲜半岛对峙不断,日俄领土争端还没有解决,缺少人口、技术、资金、市场的远东经济就日益破败。数据显示,从1990年的804万到2004年的659万,短短14年里,俄远东人口减少了20%。
转变态度,积极投入远东地区开发
早在2006年,俄罗斯政府就借鉴我国的经验,投资1860亿卢布,在全俄建设了33个经济特区,其中包括在远东建设14个。十几年来这些经济区仅为俄罗斯仅仅带来400亿卢布的海关税和财政收入,回报非常有限,算是赔钱的项目。
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入俄,俄罗斯遭到西方国家制裁,经济下行压力剧增,俄罗斯提出“向东转”的策略。当时欧洲制裁“流于表面”,能源价格随后又进入上涨通道后,俄罗斯总体表现并不积极。
俄罗斯2016年推出“远东一公顷”法案,允许俄罗斯公民在远东无偿获得一公顷土地。如果成功经营,还可以免费获得“远东第二公顷土地”。法案出来后,俄国内舆论就担心中国人大量涌入从俄罗斯公民手中租赁土地,但是事实上,中国人基本都没人参与到该项目中来。
2022年,俄乌冲突升级,西方国家对俄的制裁力度空前,甚至将油气管道炸了,俄罗斯退无可退,远东开发提速。中俄边境各大口岸几乎是每天24小时超负荷运转,俄罗斯货物源源不断涌入中国,可受基础设施条件限制,两国经贸增幅有限。
2022年6月10日,中俄首座跨黑龙江公路桥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公路桥开通,意味着黑河从此可以365天全年通关;
2022年11月,中俄首座跨黑龙江铁路大桥同江铁路大桥开通运营,成为继满洲里、绥芬河之后中俄之间的另一处跨境铁路连接点;
2022年12月21日,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全线贯通,意味着俄每年可向我国供应约380亿立方米天然气;
2023年2月底,海参崴市长舍斯塔科夫访来中国,表示想扩大与中国延边的铁路运输规模,并达成协议;
3月,中俄双方又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要建设一条国际运输走廊,该铁路计划穿过阿穆尔州、萨哈共和国和马加丹州,成为一条从中国到远东太平洋沿岸的国际运输走廊。萨哈共和国南部离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不到200公里,北部则濒临北冰洋。也就是说,不仅俄境内资源能迅速运达中国,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甚至可以直接从陆路送达“北冰洋航道”,也就是中俄“冰上丝绸之路”。
由此看来,俄罗斯向中国开放远东地区并不是说说而已,正在提速。中方将参与俄总投资额1600亿美元的79个重大项目,涉及领域包括农业、能源、机械、信息产业、汽车工业等多个关键领域!也是中国企业的机会!
中俄不存在谁选择了谁的问题,恰恰是因为双方都没有选择的余地。中俄双方携起手来,必然会牵动世界经济格局,同时也一定会构建起新的国际政治秩序,使世界在政治上走入多极化,经济上重塑全球化。
美国从冷战结束起就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那就是把俄罗斯和中国都当作战败国来对待,无所不用其极。彻底把俄罗斯推向东方,是美西方送给中国的大礼,助推中国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心位置。
中俄联手开发远东,美国一定会破坏。他们拱火俄乌冲突打断俄欧经济一体化,面对中俄经济一体化,他们下手会更狠,这一点都不奇怪。美国一边咄咄逼人打压中国的企业,一边锲而不舍地动员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只有想不开的才会丢掉黄金、煤炭、粮食、石油和天然气等硬通货,去换购买力缩水的美元和随时被坑的美债。烫手的山芋,我们不接!
中国加快与俄罗斯合作开发远东,是中国东北振兴的序曲,是捍卫国际秩序中的一场革命。中东,远东,下一个会是整合哪里?值得期待!
以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