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生命医学部院士候选人|徐涛-血糖调控的操作使者
iNature: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候选人32人,根据今年初中科院学部主席团的决定,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名。iNature编辑部决定,现在每天介绍1-4位生命科学领域的候选人的详细详细,让大家明白这些候选人的科研成果及科研方向怎么样,对这些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基本信息
徐涛研究员
1992-1996年 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博士 ;
1996-1999年 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 博士后;
1999-2000年 华盛顿大学生理与生物物理系 Senior Fellow;
2000-2003年 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教授、所长,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3-2007年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入选“百人计划”生物物理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7年-至今 生物物理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现任中德马普合作小组主任,《科学通报》特邀编辑,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特邀编辑,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膜与细胞专业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血糖调控涉及胰岛素的释放和葡萄糖转运体的上膜。这两个过程都需要囊泡的参与。本研究组主要以胰腺β细胞和脂肪细胞为对象,研究其中囊泡转运和融合过程的分子调控机制,阐明血糖调控的分子细胞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胰岛素储存囊泡分泌过程中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胞内第二信使对分泌的调控作用;葡萄糖转运体在脂肪细胞内转运和上膜机制的研究;细胞内Ca2+信号的自稳平衡和对分泌的调控作用。
近期(06-07)主要工作和进展
1、胰岛素第二相分泌关键调控因子的发现及其对胰岛素分泌的调控作用
胰岛素两相分泌的产生机制有多种假说,但对其产生的分子机制没有揭示。我们以Munc13-1基因敲除的小鼠和与二酰基甘油(DAG)结合位点的突变Munc13-1基因敲入小鼠为模型,首次证明了Munc13-1介导的胰岛素储存囊泡形成融合能力的步骤是第二相分泌产生的限速步骤。我们的研究还揭示了葡萄糖调控胰岛素分泌的一条全新机制,即通过DAG激活Munc13-1加速胰岛素贮存囊泡的释放。高糖或高脂肪酸都可以上调胰岛素的释放,但其产生的机制不明。我们的工作提示Munc13-1是其中的关键分子(Kang et al., Cell Metabolism,2006)
2、胰岛素在GLUT4 转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位点的识别和确认
胰岛素刺激下脂肪和肌肉细胞中的葡萄糖转运体4(GLUT4)会被大量转运到膜上,对维持血糖平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局限于传统的生化手段,GLUT4转运的具体步骤没能很好的区分和定义开来。我们发展了单个GLUT4储存囊泡的标记和识别技术,在活细胞中实现了对其动态循环过程的跟踪。依靠该技术我们确定了胰岛素调控GLUT4上膜的关键步骤是在囊泡锚定到细胞膜之后,主要是增强GLUT4储存囊泡与脂膜的融合能力。我们还发现PI3K以及它的下游效应分子AS160参与调控囊泡的锚定步骤,初步揭示GLUT4储存囊泡与细胞膜锚定的分子机制(Bai et al., Cell Metabolism,2007)。
3、应用模式生物线虫研究调控型分泌的分子机制
模式生物线虫是很好的研究遗传和发育的系统,但其在细胞生物学特别是膜转运领域的贡献却十分有限。主要的原因是缺少高时空分辨的功能研究手段。我们克服了这个技术局限,首次将高时空分辨的分泌检测技术应用在线虫上,建立了在线虫细胞水平研究调控型分泌的技术平台。利用该技术平台,我们证明了核心致密囊泡的胞吐过程需要一种称为UNC-31的蛋白,阐明了该蛋白参与囊泡锚定的作用机制,并发现了UNC-13(Munc13-1 在线虫中的同源蛋白)和UNC-31 蛋白存在相互作用(Zhou et al., Neuron,2007)。该工作开辟了利用线虫模式生物研究囊泡分泌的新方向。
学术指标分析
总体分析(参考百度学术,由于在web of science中有太多的重名,很难确定)
文章发表时间统计
2012年发的文章最多,达到了30篇。
引用分析
可以知道,徐涛在2014年引用率最高,达到618次。
合作机构分析:
最大的合作机构是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
合作伙伴分析
徐涛主要同这些研究者合作,一看,就知道有哪些合作伙伴。
信息参考:
http://www.ibp.cas.cn/kydw/yjzz/200903/t20090321_11675.htm
https://www.ncbi.nlm.nih.gov/
http://xueshu.baidu.com/scholarID/CN-BQ75RLAJ
注:本文章,并不代表公众号的观点,只是按照Pubmed及Web of Science进行如实的统计,如有不全或者是错误,请提醒我们,我们会做进一步的处理。
猜你喜欢
温馨提示:iNature是介绍一流的,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提供专业的完整的同行解析;另外也会介绍全世界知名的实验室及业界大师;同时为公众提供一个了解生命科学及科研过程的平台。扫描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Plant_ihuman”,了解科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另外,iNature公众号也开通了“爱科学爱自然”头条号,欢迎大家关注。
投稿、合作、转载以及招聘信息发布等事宜请联系liupan@sibs.ac.cn 或微信号“1370182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