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爱刷短视频的你,年度大盘点来了,这些都是骗人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网民意识到
“有图不一定有真相”
于是,标榜“有视频有真相”
的短视频谣言
正逐渐成为图片谣言的“升级版”
可是,短视频真的能体现真相吗?
上海辟谣平台盘点今年的网络辟谣发现,涉嫌通过短视频造假的谣言数量约是2020年所辟短视频谣言的5倍。部分谣言不仅涉及上海,而且在全国都有所传播。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统计则显示,近五分之一的网络谣言都配有短视频。
来看看这些
短视频谣言的“画皮”方式
画皮①
张冠李戴
如今,很多短视频谣言存在一大共性:有图像却没有拍摄时间、地点,或者仅有部分时间、地点等元素,却不能靠它们还原事实。然而,这些“短视频”却一度被广泛传播,使受众深信不疑。
“张冠李戴”
是这类谣言的通病
今年1月21日下午,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了3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会后,一段11秒的电梯内不雅视频在网络上传播,而有谣言称视频的主角是通报的两名确诊病例。因为官方通报称其中一名病例为某医院外包后勤保障人员。于是,这段被广泛传播的视频更是被称为是该医院的监控视频。
网传视频截图
但事实上,该医院后勤保障人员的制服与视频内人员的服饰完全不同,视频右下角显示的监控设备地理信息也与该医院的对不上。之后,该医院也正式回复视频不实。
这些看似紧跟新闻事件的短视频,实际上缺乏最基本的真实依据,都是别有用心的造谣者通过主观臆断、指鹿为马等方式编造的谣言。
辟谣法宝
通常,一条新闻需具备五要素,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why事件原因”“how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很多谣言视频都不完全具备这些新闻要素。
更有甚者,有部分短视频谣言为了增加其“真实感”,通过嫁接、混剪新闻报道的方式进行传播,甚至擅自使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的台标。
但仔细观看就知道,这类短视频粗制滥造,大多存在明显剪辑痕迹,有时还存在画面与声音不同步、字幕后期添加等情况,与正常的新闻报道视频有明显区别。
目前,大部分电视媒体都有官方网站或新媒体,对于这样的假“新闻消息”,受众可以查看节目回放。若查看一下当日的节目,也能让“李鬼”现形。
画皮②
再造事实
很多短视频谣言还有一个特点:没有同期声,整个视频全靠文字说明要表达的意思。
今年10月,一条“上海环卫工人连添7碗饭惹怒老板”的短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很多网友看了视频都批评老板不诚信。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经记者求证,环卫工人与服务员的争吵,其实是因能否打包引起的,所谓“环卫工人添饭引发争执”的说法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视频传播者捏造的。
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些“哭穷”类
“情感营销”类短视频谣言
甚至存在故意摆拍的情况
凉山公安披露“韩文团队”的造假手法。
为不同农产品代言的“辛勤老农”
辟谣法宝
当前,借助剪辑软件可以更改图像、视频和音频的原内容,甚至可以更改人脸,导致民众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
对普通人而言,识别“再造事实”类谣言可能不容易,但能够做到的是,对于仅靠画面提示来说明的视频,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妄加评论转发,避免在无意中扩散谣言。
同时,短视频平台和监管部门也要从源头制止这类谣言。
画皮③
假冒权威有些别有用心的造谣者为了增强视频的真实性,故意找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权威人士”加盟造谣短视频,来混淆视听。
这类谣言中,穿着白大褂的“医生”“科学家”“研究人员”,以及身着正装的“律师”“工程师”“设计师”等往往是主角。不过,这些“专业人士”只是穿着看似能代表身份的服装而已,至于其他能证明身份的内容压根就没有。
例如,有一条“口罩戴错了会致癌”的短视频谣言流传较广,而视频的主角就是一个穿着白大褂,类似科研人员的男子,拍摄背景看似是在实验室。
可上海网络辟谣平台求证时发现,该男子的介绍存在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问题,制造出耸人听闻的论断,误导公众。
更有甚者,部分专业人士为吸引眼球,也利用自我身份和“标题党”,用短视频发布误导信息。
例如,某地有医院医生拍摄视频称“三种水果会导致儿童白血病,家长千万不要买”,并辅以白血病患儿的照片。但观看整段视频能发现,该医生提醒不能给孩子吃的是表皮打蜡的水果、腐烂的水果和乙烯催熟的反季节水果。
乍一看,这样的提醒似乎很有必要,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团队辟谣表示,相关说法不正确且夸大其词:
国家标准允许适量使用食用蜡对水果进行保鲜,按标准使用的食用蜡是安全的;
腐烂的水果可能会引发肠胃疾病,但不会引发白血病;
国家允许适量使用乙烯催熟水果,正常的催熟不存在高浓度乙烯,安全有保障,且高浓度乙烯与儿童白血病或性早熟也没有关系。
为什么正规医院的医生要造谣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仍是“唯流量论”,用专业的身份、似是而非的信息、耸人听闻的标题,为相关账号获得更多的关注度。
辟谣法宝
对普通公众来说,“挑战权威”不容易,可并非不可能。
一方面,面对身着“白大褂”或制服的“介绍者”,要留个心眼,看看视频中所谓的权威人士到底是不是真的,还是说只是“假权威”而已。
另一方面,对那些涉及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的论断,建议查询更多的资料,看看究竟是“一家之言”,还是确有其事。
与此同时,第三方机构要及时辟谣,及时、准确地发布受众关心的消息。
警惕谣言
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来源:上海网络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