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感温度高达64℃!张文宏团队:户外普通人采样无需穿大白


连续多日持续高温天气,多地出现核酸采样医务人员中暑晕倒的情况。

那么在夏天医务人员穿防护服采样到底有多热?

  //  

一个最直观的数据,在约 35℃ 的室温 ,穿着防护服一个小时后,人体的体感温度将达到 64℃。2022年2月20日,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陈瑞深(Tan Swee Ching)在学术期刊《Small》发表研究文章上指出,“在35℃的室温下,穿上防护服并工作一小时的医护人员,通常会感受到大约64℃的体感温度。”

图源网络


7月16日,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公众号“华山感染”发布了由感染科王新宇副主任医师撰写、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审核的科普文,针对近期备受关注的中暑问题进行了详细科普。其中特别提到,在酷热的环境中,如果继续穿着医用防护服(俗称“大白”),会大大增加中暑的风险。户外大筛采样,“大白”到底有没有必要穿?怎样降低中暑风险?


图源网络

高温下长时间穿大白增加中暑风险

华山医院感染科王新宇医生解释,人体80%的代谢能是通过正常代谢、运动和颤抖在肌肉中产生的热量,并传导到皮肤,然后流失到环境中。血液循环通过改变表面血流来增强和调节这种热传递。衣服通过充当导体或绝缘体来改变热损失。

在20°C的静止状态下,传导和对流仅占我们热量损失的10%左右,大多数是通过辐射产生的。因此在这个时候薄薄一层的“大白”对辐射散热的影响并不大。

但一旦环境温度上升到35°C以上,就不可能通过传导、对流或辐射来散热。人们在高温下生存和工作的能力取决于出汗的能力。出汗可以使身体在任何环境温度下通过蒸发失去热量,但只有当空气中没有水蒸气饱和时,才会发生蒸发热损失。因此,出汗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最有效,而在湿热的雨林中效果较差。

此时,当一个人穿着“大白”时,“大白”会包裹住全身(大白的英文名称为coveralls,就可以理解其覆盖的面积),在起到防护作用的同时,良好的隔绝层会阻止绝大部分汗液的蒸发。就好比身处在湿热的热带雨林中,人体周围的水蒸气出现饱和,这时候通过蒸发散热的作用停止了。汗液直接从身体上滴下并不会损失热量。此时,当所有的散热途径都被阻止时,人体的温度会急剧上升,进而导致中暑。

反对在炎热环境中

穿“大白”连续工作

在以下情况下,个体应对热应激的能力相应会提高,包括:水分充足、身体健康、适应环境、营养良好、休息好。相反,如果缺乏睡眠,错过了几顿饭、近期有发热、晒伤、以及有有引起相对脱水的其他原因,如腹泻和女性的经期等则更容易发生中暑。

脱水会减少血液流动和出汗,因此脱水时在高温下保持恒定体温的能力会降低。在高温环境中,每人每天的失水量可达15升。在高热环境中工作的任何人都必须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并进行水分的补充。

王新宇表示,必须明确的是,口渴等于脱水,但脱水并不等于一定有口渴。如果一个人只喝足以解渴的饮料,他们可能会长期脱水,特别是如果他们喝大量含咖啡因的饮料,这些饮料可以起到利尿剂的作用。在炎热环境下工作的人都必须意识到尽管不感到口渴,但喝水仍有必要。在炎热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必须执行工作/休息周期,并提供足够的阴凉环境来进行休息。同时,由于上厕所需要穿脱“大白”的繁琐,也会导致工作人员避免喝水和间歇的休息,偏向于“连续作战”,因此这也是专业人士坚决反对在炎热环境中穿着“大白”连续工作的原因。

被汗水浸透的“大白”

防护作用大打折扣

在热浪袭来的夏日,如何科学防疫,最大程度保护防疫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避免发生中暑?

  //  

王新宇解释,与在方舱或定点医院病房中救治新冠确诊患者不同,如果在没有空调环境中进行普通人群的采样等工作时,工作人员原则上只要“一级+”的防护措施应该就能足以防止被感染,近距离接触时可以在N95口罩的基础上戴面屏防护,而不应该再鼓励或规定必须穿着“大白”。

因为在炎热的环境中,继续穿着“大白”会阻止人体热量的散发,导致汗水的凝集,痱子的产生,可能会因为穿脱不便继而减少水份的摄入和工作中间的休息,而所有这些均会大大增加中暑发生的概率。同时,一件被汗水浸透的“大白”,其防护作用也已经大打折扣。

至于普通的防疫工作者(非采样人员),尤其在炎热夏天的户外环境,华山感染推荐正确规范佩戴口罩,并注意手卫生就可。此外,在炎热的夏季工作,防疫人员都应该注意阶段性休息与饮水,工作时间不应过长,如有中暑症状应该及时暂停工作,转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补充水分。希望疫情平稳可控的同时,每一位防疫工作人员都能健康平安。


来源:新民网、大河报网、上海市消保委
猜你喜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