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上有两种监狱,一种专囚聪明人

先知书店 时代的稻草人 2022-09-10




世上有两种监狱,一种专囚聪明人
 编:荞麦少年X
 
世界上有两种监狱,一种是外界强加在我们身上的监狱,它通过洗脑宣传,可以让人不觉得自己身在监狱;

还有一座监狱,是人性自身的监狱:通过自我欺骗、自我洗脑,一个人不仅会爱上监狱,甚至会为监狱鼓掌、喝彩。

第一座监狱,囚禁得是那些不读书、不思考,却容易狂热、感动的普通人,而第二座监狱,却专门囚禁这么一种聪明人:

他们懂得很多知识,说话也很有逻辑,但却对自身的认知缺陷一无所知,更缺少对人性的敬畏;

他们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享受无知者的顶礼膜拜,但实际上却是欲望的奴仆,对其毫无抵抗之力。

他们看似学历很高、智商很高,但却无法克制轻信、贪婪、冲动等天性,要么被骗得倾家荡产,要么终其一生,相信一个虚假的事物。

可以说,当一个人陷入自欺却不自知时,他越聪明,反而会被监狱囚禁得越牢固。因此,聪明并不可贵,可贵的是智慧。

一个人最大的智慧,就是清醒地认识自己,对世界、对自我保持诚实,甚至在下意识地自欺时,能够及时醒悟。



▌“万能”的理性,并不能阻止人们自欺


 
英国作家科尔顿曾说:有些骗局布设得如此巧妙,只有傻子才不上当受骗。
 
很多笃信逻辑的人听后,往往不以为然。他们认定掌握了逻辑,就掌握了智慧。而拥有智慧的人,能看穿一切“包装精美”的陷阱和诈骗。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看似成熟、聪明的人,都有着“被骗的经验”。面对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人们却有着合理的解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是人们不聪明,只是骗子太狡猾,逻辑更强大。
 
不过,事实恰恰相反。仅仅掌握逻辑,人也许可以“明辨是非”,却很难让自己不被欺骗。

因为,人会受到情绪、心态、情感、禀性、习惯、境遇等其他影响。

仅仅依仗逻辑,就是把思维看成了一种可以排除人性的程序,忽略了情境的力量。
 
在人际关系高度媒介化的今天,谎言、欺诈和骗局甚至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容易。
 
人们可以在他人面前利用整容、化妆、美图秀秀等方法隐藏自己的身体弱点,更能利用政治宣传、商业广告、形象包装、亲民姿态等手段掩饰真实意图和动机。

电子邮件、移动电话、网络群体、社交网站等远程社交工具的普及,更让原本就“濒临破碎的真实性”再度遭遇了严峻挑战。
 





▌只有不自欺,才能不被人欺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就是既不欺人,也不自欺。

这样的人热爱真相,不论真相多么痛苦,他们都不逃避,不用欺骗别人或欺骗自己的方式扭曲真相;

因为他们对自身认识足够清晰,所以也很少会被人欺骗。

不敢直面真相的人,只能活在自欺和欺骗别人的生活中,他们也终将迷失在他人的谎言之中。

◎自知之明:不自欺的第一步

一个人若要不自欺,首先要对自己认知清晰。

孔子初次参加祭祀典礼,很多规矩都不懂,于是请教身边的人。有人就责备孔子,怎么这么不懂礼。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不懂规矩,不能假装懂,所以要请教,这样才能不出岔子。

对自己诚实,是一种极高明的智慧。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蒙蔽。就像是狐假虎威的狐狸,因为背后有老虎撑腰,所以百兽恭敬。

渐渐地,其他动物的恭维让它飘飘然,觉得自己真的天下第一了,然后去挑衅了大象,最终惨死森林。

一个人如果不能对自己认清自己,时刻自省,他就很容易像那只狐假虎威的狐狸一样,迷失在幻象之中。



◎只有不自欺的人,才能保有良知

善良和人的真诚高度相关。一个人只有先对自己真诚,才可能不对别人使用狡诈的手段。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因言获罪”,被人寻章摘句,扣上了反对皇帝的帽子,九死一生。

后来新党垮台,旧党起复,苏轼得以重返朝堂。当时旧党打压一个新党言官。同样是“寻章摘句,罗织罪名”。

苏轼反对,说,这其中的滋味我尝过,不愿意让别人尝。言事无罪,这是宋朝的铁律,也是苏轼内心的自由。

他不能欺骗自己说:对待政敌,不择手段也是合理的。所以他不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因为不欺己,所以也不欺人,这是保有良知的关键。

◎不自欺的人,无人能欺

一个人不自欺,不欺人,那么谁还能欺骗得了他呢?

苏轼一生历经波折:一生被流放两次,贬官两次,大起大落,飘零四海。如果他愿意自欺,或者欺人,仕途就不会这么坎坷。

就像他的朋友章敦,欺骗自己说,官场就这样,我也就跟着一起混吧,开始自欺、欺人,于是官途顺畅。

苏轼的不自欺,不欺人,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真诚——不回避问题,不遮蔽问题,总是和挫折黑暗正面对抗。


这是一种煎熬,远不如章敦随波逐流来得舒服。但,因为煎熬所以思索,所以读书,所以写作。

在不断的反省中,在不断的煎熬里,在不断的思考里,他寻找着自己人生中的困惑,最终世事洞明,淡然豁达,没有监狱再关得住他。

历经风雨,他一眼就能看到人心里,又有谁能欺骗他呢?

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人若不自骗,谁又能骗了你呢?

王阳明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一切问题都是自身的问题,都是自己内心的问题。

因此,相对于外界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修炼自己,如此方能将人生活得通透有智慧。

尤其是迷信智力和逻辑的聪明人,如果缺少了自知之明,往往容易一边自欺,一边祸及他人。

认识自己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阅历、需要经验,更需要用对方法,跟对师傅,否则平白无故多走了弯路。

而徐贲老师,便是这个时代少见的,带来强烈的问题意识。同时看穿了“时代之监狱”,又洞穿了 “人性之监狱”的学者。

他对于认知时代,认识自我,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在《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人文的互联网》等作品中,对于如何破除时代、人性的“监狱”,给出了一系列彻底的认知解决方案。

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个时代,读徐贲的人,没有一个不聪明的。那些聪明的读了他的书,没有一个不具智慧的。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徐贲老师作品集,除了《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人文的互联网》以外,还有《与时俱进的启蒙》、《明亮的对话》等等著作,因为种种原因,他的书很难在大陆出版,有些书更是已经绝版,我们有幸收集了迄今最全徐贲作品集,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伪精英的六大病征
阿伦特:罪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已经对罪恶习以为常
景凯旋:在权力失范的地方,道德也会失范
看清自己所处的时代,是每一个现代人的刚需
从洪荒到理性:中西方分野的三个关键节点
人间地狱 | 切尔诺贝利背后隐藏的秘密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致敬黄仁宇:传统中国为何既败给文明,又败给野蛮?
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创新
徐贲:国人对启蒙的四大误解
从富足到饥荒、通胀相伴:津巴布韦的教训
曾雄心勃勃称霸世界的苏联,为何最终“自取灭亡”
秦晖:重论「大五四」的主调,及其何以被「压倒」
徐贲:纳粹如何用语言改变了德国人的常识
看待世界的认知模式,决定了一个文明能走多远
你有你的规矩,世界另有规矩
对“最熟悉的日本”,我们其实误解最深
“人人生而平等”指的是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
纳粹“利维坦”:人民为什么支持希特勒?
被低估的“外因”: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三种国际关系
启蒙从未过时,只是需要与时俱进
思想的胜利:斯密、柏克与美国独立战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