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们多读些书,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神经现实 Author Megan Schmidt
/ 注:本文来源于神经现实(ID:neureality),作者Megan Schmidt,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当然,指望阅读可以解决世界的问题,说好听点,太天真了。但阅读确实可以让世界变得更有同理心。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阅读虚构作品的人往往能更好地理解与分担别人,即使是那些和他们不同的人的感受。
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文学小说本质上是对人类体验的探索,基斯·奥特利(Keith Oatley)说。他是一名小说家,也是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认知心理学名誉教授。
“阅读小说让我们更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理解他们在做的事情。”奥特利说,“我们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的伴侣,或者某个亲密的朋友。阅读虚构作品让我们能够窥见分布于更广范围中的人,然后开始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
/ Sebra/Shutterstock /
对同理心的研究
心理学家发现,同理心是与生俱来的,因为连婴儿都表现出了同理心。虽然有些人天生就比其他人更有同理心,但在大多数人身上它都会随年龄增长而提高。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表明,如果有足够的动机,我们也许真的可以变得更有同理心。尽管培养同理心有许多方法,但大多都涉及践行积极的社会行为,例如了解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以及挑战自己的偏见。而故事——尤其是虚构故事——提供了另一种让我们跳出自我的方法。
虚构作品有能力将我们代入另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能够看到和感受到他们的所作所为。这可以让我们接触到与自己的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通过虚构作品,我们可以体验到另一个性别、种族、文化、性取向、职业或年龄的世界。书页中的文字能够向我们展现失去孩子,卷入战争,生而贫穷,或者背井离乡移民到一个新的国家,是什么样子的。综合起来,这种代入可以影响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与他人的关系。
“虚构作品和故事给了我们许多好处。”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心理学家威廉·乔皮克(William Chopik)说,“它们让我们接触到不舒服的想法⋯⋯并给我们提供了机会,能安全、间接地获得他人的视角。这样一来,虚构作品就成了一个练习同理技巧的训练场。”
/ Bored Panda /
虚构作品与同理心之间的联系
2006年,奥特利和他的同事发表了一项研究,指出“阅读虚构作品”与“在广泛使用的‘同理心和社会敏锐度测试’中有更好的表现”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他们测试了参与者识别作家名字的能力,这样有助于估计参与者阅读虚构作品的数量。接着,参与者完成了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该量表在不同的维度对人们的同理心进行评分。
参与者还做了“由眼观心(Mind of the Eyes)”的测试,测试人们通过视觉线索发现和理解他人想法和情绪的能力。在该测试中,参与者要将情绪的词汇和人们眼睛的照片进行匹配。(你自己也可以在这里*做做这个测试。)研究团队发现,参与者知道的小说家的名字越多(阅读的虚构作品可能越多)在同理心测试中拿到的分数就越高。
*译者注
请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进入测试:
http://socialintelligence.labinthewild.org/mite/
/ Andrea De Santis /
这些年来,一些研究也表明,文学作品,比其它类型的书,更能影响我们和别人的关系。例如,在2013年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文章中,研究人员安排被试阅读文学小说、类型小说、非虚构作品,或者什么都不读。然后,研究人员测量了被试在“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测试中的进步。心智理论,是一个和同理心有关的概念,指的是我们理解“他人拥有信念和欲望,而且这些信念和欲望可能和我们的不一样”的能力。被安排读文学小说的被试,在同理心测试中表现出了最大的进步。而读非虚构作品、类型小说,或者什么都不读的被试,分数则没什么提高。
*译者注
有研究人员表示,他们未能重复前述研究中令人兴奋的结果,并发现文学作品的读者在心智理论方面“没有显著优势”,参见《阅读文学,能让你更懂别人吗?》。有兴趣的读者可按图索骥,做出自己的判断。
另一方面,类型小说——例如丹妮尔·斯蒂尔(Danielle Steele)的爱情小说和约翰·格里沙姆(John Grisham)的法律惊悚小说——更多地采取了情节驱动的方法。尽管这类书能够取悦那些走马观花的读者,但它们的题材往往更加模式化,更好预测,只是迎合而不是挑战读者的观点。
有些研究特别关注人们对被污名化群体成员的态度,并给出了一些“虚构作品能影响同理心”的最有力的例子。例如,一项2014年的研究表明,意大利和美国的小学生和中学生在阅读《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之后,对移民、难民和男女同性恋群体,变得更加有同理心。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解释说:“《哈利·波特》的世界具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和随之而来的歧视,与我们的世界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例如,没有魔法能力的人在《哈利·波特》系列里会被区别对待。
/ Tari Rl Akpodiete /
奥特利指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故事中需要的东西不同。(但他说,如果你需要推荐,《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绝对不会错。)他说,回忆录、传记和一些历史性的非虚构作品也不应该被完全排除。只要有关于人和环境的有力量的故事,就有可能引起共鸣,留下持久的印象。而观看一个故事在电影中展开,也可能会产生和看书类似的共情效果。
但科学家还并不了解人们会用这些额外的同理心做什么,莎拉·康拉斯(Sarah Konrath)说。她是印第安纳大学莉莉家族慈善学院的研究员。
“较少人会研究阅读对给予、志愿服务和帮助他人等利社会行为的影响。”康拉斯说,“但因为同理心是这种善良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我确实认为读书有利于从整体上促进更多的善良行为。但像任何类型的媒体一样,这种促进可能取决于内容。毕竟,希特勒的《我的奋斗》(Mein Kampf)这本书宣扬的是仇恨。”
/ Benedetto Cristofani /
同理心的结束?
2010年,康拉斯的一项荟萃分析研究发现,通过对该特性的标准测试,大学生的同理心在70年代到00年代之间有所下降。在这段时间里,“同理关注”,或者说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心的的平均水平减少了48%。“换位思考能力”,或者说想象他人视角的能力也下降了34%。康拉斯说她正在把10年代的研究也更新到分析中,而这些统计意义上的偏移背后的复杂原因可能很难确定。
但乔皮克也指出,事情可能没有它们看起来那么严峻。
“这种负面的变化带来的后果——以及这种变化在近几代人中的具体程度——有时可能有点被夸大了。”他说,“似乎存在一种道德恐慌,担心年轻人变得不那么有同理心,或者更加自恋。”
原文:
https://www.discovermagazine.com/mind/how-reading-fiction-increases-empathy-and-encourages-understanding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欢迎关注。/
最新课程
怎样让下一代包容多元观点,学会独立思考?
C计划研发出给孩子的思维训练课,并且与阅读、写作结合,开设了儿童思辨读写在线直播课。希望帮助更多孩子,从小接受好的思维训练,成长为独立思考、能够理性交流的人。
扫描图中二维码立即报名!👇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小阅微信咨询。
推荐阅读
▷ 播客|ITR×蓝方:没有硝烟的网络之战,或许只能靠活在真实中浇灭
点“在看”/留言互动
不错过理性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