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阅读”火了,孩子的书到底应该怎么读?

C计划团队 C计划 2023-12-29


最近,很多家长朋友们发现,教育领域的“大阅读”课程火了。


自“双减”政策正式实施以来,原K12教培从“大语文”逐渐转型为“大阅读”。一时间,新出的大阅读课程层出不穷、应接不暇。


我们也听到了很多家长朋友的心声:这么多“大阅读“,这些阅读课有什么区别?和我自己带着孩子读有什么不一样?

今天这篇,我们就带领大家梳理一下阅读这件事,来看看“大阅读”课程的区别,以及哪种阅读更加适合孩子。


/Joanna Ławniczak/


阅读有什么价值?


我们很渺小,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中,人类的历史则不过两三百万年,而文明史只有几千年的长度。如果把地球 46 亿年的历史时长折合成 24 小时,人类文明大约诞生在这一天的 23: 59 零一百毫秒,人类文明史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关于人类文明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英国科学家、著名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认为,文明史的标志第一是要有城市,第二是要有文字,第三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我国考古学家李学勤又将冶金技术加入到这个标准系中,构成人类文明初属的四大条件。

社会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将人类社会演化分为蒙昧(savagery)、野蛮(barbarism)及文明三个阶段,以技术发明作为各阶段的分界,他认为文明阶段的代表性技术发明是标音系统及文字。

/Storytale/


毋庸置疑的是,阅读与文字伴随人类文明诞生而形成,成为原始人类进化文明人的标志之一。

美国学者史蒂芬·科特勒在他的著作《跨越不可能》中,将阅读描述为一种投资回报率极高的活动。他认为,我们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内阅读完一篇文章,而这背后可能是作者花费了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来思索和创作;我们花费数天时间阅读一本书,可能汇集了作者几年甚至一生的经验和思考。


因此,大量阅读优质书籍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人生密度。在与古代智者和伟大的头脑的对话中,我们获得了人类文明的模因传承,推动我们不断完善自己、改善社会、勇往直前地探索未来。


“大阅读”的本来模样

当我们认可阅读的价值,很多家长可能会继续追问,“大阅读”有哪些特点?和阅读有什么区别?

顾名思义,大阅读的特点主要在于阅读量的“大”。有一些学者认为阅读应注重精熟而非贪多,甚至将半部《论语》视为涵盖天下智慧。然而,在古时候,不同学科的划分尚未如今般科学,许多领域尚未形成专业研究领域,其细分程度和研究成果数量与现代相比存在巨大差距。所以,如果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作支撑,很难获取充分且全面的信息,甚至会出现以偏概全、见微知著的问题,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造成极大困扰。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未来有着可能性无限,学习应当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到了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学生可能会专注于某一领域或少数领域,尽管如此,也应认识到人的职业转变可能性不断增加。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保留学生更多未来发展可能性,这也是中小学教育的目标之一。一个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够完成四五千万字以上的阅读量,这将为他的高等教育和未来人生奠定坚实基础。这个阅读量听起来相当庞大,然而,如果将其分解到每年甚至每天,坚持不懈地积累,会形成逐渐增长的积累效应,只要持之以恒,实现这一目标并不难。

近期,小米的CEO雷军在分享自己成长的经历和感悟时提到,在大学的自学阶段,他通过勤学苦练,才明白了自学知识的道理:

知识不全是线性的,大部分是网状的,知识点之间不一定有绝对的先后关系;前面内容看不懂,跳过去,并不影响学后面的;后面的学会了,有时候更容易看懂前面的。

/Maya Ealey/


反观阅读也是如此,阅读并不是单纯的追求数量本身,而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达到触类旁通,从点到网,由线性到复杂,是一个认识自我、走向独立的过程,并逐渐能够应用解决现实问题。

大阅读的另一个特征是要读好书。什么是好书?众说纷纭,莫衷一事。部分学者提倡多读经典,那什么是经典?只有经过相当长时间沉淀后,才更有可能被称作是经典读物。而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值得反复品读,时间的磨砺会帮助我们过滤掉一部分品质欠佳的书籍。当然,本质上来讲,这是一个概率问题,而非绝对标准。

此外,于不同的年龄段,好书的标准也不同。但我们认为为孩子选书最好应该分级阅读、话题开阔、实用多元。这样阅读才能成为我们与世界亲近的一种方式,实现跨时空、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

其实,仔细思考不难发现,这不是就是我们古早理想中的阅读该有的模样吗?

我们希望孩子们多读书是初心使然,并非“大阅读”的概念驱使。

也许,是时候让阅读回归本质了。


如何选择儿童阅读课?

作为教育行业从业者,我们梳理了市场上主要火热的大阅读课程,基本都是围绕着:读什么、怎么读、怎么用(如何读有所用)来设计。

但这些都是外在呈现方式,只是“术”层面的解析,某种程度而言,是由功利主义驱动。

真正“道”层面的内核是让孩子切身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无论是基于本能的乐趣,还是思维的乐趣,唯有激发孩子内在动力,才能真正受益。

换言之,也就从“读死书”“死读书”到“读活书”“活读书”。


著名学者王小波曾说过: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王小波照片 /


作为国内领先的思辨教育专业团队,C计划是国内最早推广思辨阅读的机构之一

从2016年创建至今,C计划已培训4万+成人近万名儿童,为北大、清华、北大附中、北京育民小学、腾讯、联想等名校名企业提供培训,用批判性思维给学员带来实际的收获与改变。

 C计划未曾提过“大阅读”,但却很早之前就将其内核,融入到思辨阅读课的课程体系之中。

我们通常将阅读分为三类:浅层阅读、深层阅读、批判性阅读。


浅层阅读:概括段落大意,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地点?……

深层阅读:主人公XX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批判性阅读:你喜欢主人公XX吗?你如何评价她的某一行为?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三种阅读大致分别对应理解信息、分析信息到应用信息的阶段。C计划会带着孩子们阅读和思考,根据不同的读本,进行浅层阅读+深层阅读+批判性阅读的方式组合进行。

当然,孩子们最大的收获还是来自于批判性阅读,这也我们阅读课程价值所在。

C计划的课程每节课均超过了200小时的精心打磨,课程设计既有思辨性、又有专业性,还有实用性、互动性、系统性和公共性


(1) 辨性深挖经典绘本背后的大问题,培养学生复杂思考的能力。

2) 专业性导师海内外名校毕业,专业批判性思维教学团队,多年儿童教育经验。

(3) 实用性话题和学生紧密联系,思维工具易于学习掌握。

(4 互动性游戏化教学,导师一对一反馈,家长讲座与社群交流。

(5) 系统性课程训练点紧密联系,形成进阶,反复刻意训练关于理性决策。

(6) 公共性不做精致利己主义者,关注公共社会,反思现实议题,培养国际视野。


【分级选书,话题开阔实用多元】


 ·  选书全面,兼顾中外文理、虚构与非虚构,全年阅读20+本经典书。
 ·  话题多元,探讨自我、人际与社会,联系学生生活、紧贴现实问题。
 ·  聚焦现实,开阔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专业团队,精心打磨严选名师】


 ·  专业批判性思维团队,多年儿童教学经验。

 ·  每节课超过200小时打磨,多年迭代研发。

 ·  严选海内外教师,深度追问启发孩子思考。


C计划线上思辨阅读课

让孩子

懂阅读,爱思考,善沟通,会选择,负责任

改变,始于思辨

来见证孩子们的成长吧


新课倒计时2周开始

点击下图

立即报名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咨询。





推荐阅读


▷ 直播对谈|如何通过阅读经典书提升批判性思维?
▷ 如何通过读一本书,帮孩子理清思路、快速搭建写作框架?
▷ 主创直播暨春季课发布|如何阅读一本书?
      点在看,不焦虑👇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