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鸣镝 | 野马一旦脱缰,后果不堪设想

 
编辑 | 武雯婧
图源 | 网络

P2P是英文person-to-person的缩写,意即个人对个人。又称点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

2013年到2014年间,市面上充斥着各种P2P 理财产品。2015年以后,e租宝等互联网金融诈骗案爆发,监管趋严。2017年,倒闭的P2P 平台已经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我国实际在运营网络借贷机构139家,比2019年初下降86%;借贷余额下降75%;出借人数下降80%;借款人数下降62%。网贷机构数量、借贷规模及参与人数已连续21个月下降。

 
2015年后,存活的P2P平台逐年递减。P2P快速坠落,从业者、投资者和借款人们无一例外的卷入其中,苦不堪言,而大数据等技术最糟糕的一面暴露出来,如何监管这些互联网金融创新也充满争议。
 

一纸警方立案书


一个月前,微贷网公告称6月30日前良性退出P2P行业。
 
7月4日深夜,良性退出并没有如期而至,等来的却是一纸警方立案公告书。有业界人士推测,“现金流断了,或许是压倒微贷网从良性退出到涉非吸被立案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篇公告中,杭州警方着重指出两点:
 
一是,公安机构将全力开展资产查控、处置等追赃挽损工作,并全力保护出借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对平台借款人恶意逃废债涉嫌犯罪的,公安机构将依法予以严惩。这意味着,微贷网之前公布的良性退出将被警方的立案侦查所替代,换言之就是,其5月底所谓的良性退出变成了一出难以兑现的“空话”。
 
为何不能良性退出呢?实则是微贷网的“窟窿”大到不好补了...
 

据微贷网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微贷网累计借贷金额2986亿,借贷余额86亿,当前出借人数量11.5万人,人均累计出借金额26.4万。此外,据微贷网2019年财报公布的数据,微贷网截止去年底对外贷款未偿还余额为137亿。按照人均出借26.4万的数据来看,截至2020年2月,微贷网就套着3.2万多人的钱未还……

 
最苦的是钱没拿回来的数十万投资人。“在刑法领域,所谓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中的‘存款’,其与‘投资’的最大不同就是投资是需要承担风险,而存款就是保本付息。”广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曾杰律师表示,除了建议投资人准备好自己的相关投资证明、积极与办案地的警方取得联系,也可向真实借款人发起民事诉讼。
 
微贷网于运营9年时间累计借贷余额近3000亿元,以“互联网+汽车金融”模式为外界所知,早期从车抵贷等业务切入,一度是杭州规模最大的网贷平台。

2018年11月,微贷网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的微贷网本来面临退市风险。如今微贷网被杭州警方立案更是雪上加霜。
 
政府介入网贷平台催收也并非新鲜事。
 

4月20日,杭州公安局西湖分局对外通报杭州飞牛科技有限公司(平台名:抓钱猫)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最新侦查进展,其中便指出,为保护广大集资参与人的利益,西湖区分局近期将对该案中涉及到的真实借款人开展催收工作。


5月15日,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通报显示,自米庄理财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立案侦查以来,政府介入催收,新增催收归集债权资金6034万元,累计冻结、催收归集资金40034万余元。 


此外,杭州地区挖财、51信用卡等平台都已先后将部分逾期账户接入至政府搭建的金融专班进行债务清收工作。

 

无孔不入的爬虫江湖

 
2019年9月以后,51 信用卡、摩羯科技、公信宝等公司先后被查,同盾科技、新颜科技等公司的高管也被警方带走调查。他们都是大数据风控公司,提供爬虫类服务,客户以互联网金融公司居多。51 信用卡被查当晚,警方通报称,51信用卡涉嫌委托外包公司冒充国家机关,进行暴力催收等犯罪行为。
 
而针对另一更敏感问题——是否利用爬虫违规收集用户信息,51 信用卡曾澄清说,公司所有的个人信息收集均有合法用户授权,并保留对恶意报道的起诉权利。
 
这并未打消用户的疑虑。风声鹤唳的现金贷和大数据,或许只是揭开了这个庞大“爬虫产业链”的冰山一角。所谓爬虫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让计算机模拟人的行为来抓取网络数据,这是门很成熟的技术,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它都是作为搜索引擎的底层技术而存在。
 
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爬虫技术提供了新的土壤。当年 6 月余额宝横空出世,开启了中国互金元年,巨头效应带动下,理财端 P2P 在全国遍地开花。
 
一开始,网贷平台、金融公司对技术的使用还算相对克制。在那个智能手机未完全普及、用户隐私获取渠道少的年代,他们会委托数据公司去电信运营商数据库中爬取借贷人的通话详情,从中分析出用户的亲朋好友的联系方式,作为贷后催收的保障。
 
随后几年,一场投融资的高潮拉开序幕,最疯狂的时期,P2P 平台数量以每天1到2家的速度膨胀,很快这场疯狂在2015年达到顶峰。庞大市场需求的召唤下,越来越多有数据爬取能力的大数据公司涌入这个市场。
 
通讯录数据可以造假,但从电信运营商爬取的通话记录则可靠得多,对贷后催收最管用;电商购物记录、网银数据、信用卡账单代表了消费能力;工资流水、社保、公积金这些数据则可以衡量还款能力;如果需要,还能找出学历背景、职场信息、放贷车险等等…
 
爬取的数据有两个来源:互联网公开数据,和用户授权数据。所谓“授权数据”,就是用户在现金贷平台被强制要求提供并验证的运营商、支付宝、电商等。“不管是网站还是APP,只要有账号密码就可以爬,连央行的征信报告都能爬。”
 
大数据不断模糊着隐私的边界,甚至在许多领域,只要把“隐私”换成“数据”,一词之差就能从很大程度上免去负罪感,让非法获取信息变成一种高度”合理化“的运营方式。
 
网贷正处在整顿的暴风眼中,和它一起站在风口浪尖的还有非法爬虫行业的从业者们。其实互联网苦“虫”久矣,现金贷和暴力催收像一根导火线,引爆了这颗暗雷。
 

逃不开清退关停的宿命

 
P2P业务野蛮生长到了无法通过现有工具进行管理的程度,清退其实是一种必然。
 
2019年年末的集中执法,乃至微贷网最近的突遭立案,容易给外界一种多年乱象戛然而止的错觉。但事实上,此次整治的两条主线——警方主导的针对数据隐私和暴力催收的执法,和金融监管部门以清退为主的严厉政策——都早已有明确信号。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更是加快了P2P网贷平台清退步伐。

6月24日,山东青岛公布了第一批13家自愿退出且声明网贷业务已结清的P2P网贷机构名单。两天后,新疆也公布了第四批次清退机构名单,目前新疆已累计清退27家P2P网贷机构。

能退尽退,应关尽关,是此轮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的主方向。互金整治领导小组和网贷整治领导小组此前明确,要争取2020年基本完成互联网金融和网贷风险专项整治的主要目标任务。
 
数据显示,专项整治以来,全国累计有5000多家P2P网贷机构退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实际在运营的P2P网贷机构139家,较2019年初下降86%;借贷余额下降75%;出借人数下降80%;借款人数下降62%。机构数量、借贷规模及参与人数连续21个月下降。
 
与此同时,多地已完成“清零”任务。
 
近日,湖北发布公告称,全省纳入专项整治的147家法人网贷机构,没有一家完全合规并通过验收,截至目前已全部停业;安徽省地方金融局表示,全省94家P2P网络借贷机构全部停业退出,存量风险有序化解;截至6月18日,江苏省216家法人P2P网贷机构全部终止新增业务,实现了行业性的全面退出。
 
据统计,截至目前,湖南、山东、重庆、河南、云南、四川、河北、甘肃、山西、内蒙古、陕西、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北、安徽等省份已宣布全部取缔对辖内网贷业务,其余各地网贷机构也在陆续退出中。
 
随着互联网金融和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不断深入,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持续收敛。但与此同时,化解网贷平台的风险还有不少挑战。其中,停业机构处置任务仍然艰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初,能明确查到完成兑付后真正良性退出平台有180家,仅占全部停业、转型及问题平台数量的2%。经停业的网贷机构存量风险仍处高位,“退而不清”“退而难清”问题突出,风险化解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专家表示,当前P2P案件群体性纠纷和系列案件较多,由于“嵌套结构”层出不穷,电子证据认证困难,本金、利息、中介费用以及其他费用边界模糊,加上“套路贷”、虚假诉讼等情况存在,使得查明案件事实、适用法律规范的难度加大。对此,有业内人士呼吁,应推动网贷平台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以更好保护投资人利益。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中国已开始加强P2P网贷领域征信体系建设。不论是在营的还是已退出经营的P2P网贷机构,均需全面接入征信系统,网贷领域失信人或将面临提高贷款利率、限制提供贷款等惩戒措施。
 
截至5月22日,百行征信有限公司拓展的金融机构达1710家,签约信贷数据共享机构近1000家,已有20余家网贷机构对外宣布正式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此外,多批网络借贷平台借款人恶意逃废债信息以及出险网贷机构“跑路”高管人员名单,已被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和百行征信系统。此举有利于互联网金融从源头上把控风险,让“老赖”无法钻空子。
 
疯狂的资本游戏大幕落下之后,信用体系建设是个缓慢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迈出第一步很关键。

(本文参考自人民日报海外版、金融界等)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多多关注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未公开发布的原创稿件,一经采用,会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旗下全媒体平台发布。欢迎投稿:neirong1@peopledigital.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