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 参阅13期
编辑 |武雯婧、申志莹
图源 | 网络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2020年10月,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一座城市的发展,再次牵动世人的目光!
在深圳成立经济特区40周年之际,中办国办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从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有力措施,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这在深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全新探索。
40年来,深圳凭借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创造了发展史上的奇迹。今天,实现建设示范区的目标,依然需要继承和发扬特区精神,以“杀出一条血路”的豪迈气魄,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蹚出一条新路,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站在40年的时间节点上,今日之深圳积累下雄厚的物质基础,具备了充足的治理经验和治理能力,形成了对改革开放规律的科学认识,拥有更加充足的底气和信心实现既定目标。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朝着目标奋勇前行,再出发的深圳必将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伟业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专
题
目
录
一、特区典范,“圳”撼来自基因
1、忧患文化自带匮乏基因
2、移民文化造就外源基因
3、多元文化塑造包容基因
4、协商文化创造平等基因
5、竞合文化催生开放基因
6、使命文化铸造特区基因
二、凝眸回望,深圳特区40年高质量发展改革营养溢四方
1、从“蛇口模式”看制度创新激发城区“生命力”
2、从“深圳制造”看科技创新引领经济“核动力”
3、从“深商现象”看管理创新赋能市场“竞争力”
三、还看今朝,新时代的经济特区“特”在哪儿?
1. 赋予更大改革创新空间
2. 为加快创新发挥特殊作用
3. 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四、敢为人先,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意义与标杆意义
1. 充分彰显“四个自信”
2. 为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树立典范
3. 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实施开辟重要突破口
4. 开拓事业发展新实践
5. 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范例
一、特区典范,“圳”撼来自基因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横空出世。深圳这个曾经的小渔村,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奇迹般地成长为一座创新之城,被描述为“史诗级巨变”。深圳为什么能?历史机遇论、地域优势论、政策支持论、举国支援论等,众说纷纭。从社会演进的视角,我们也许可以勾勒出深圳与创新高度契合的基因特质和文化特征,并以此透视40年深圳创新成长的基础逻辑。
忧患文化自带匮乏基因,营造一个倒逼出来的城市
几乎一贫如洗、一无所有的境况,让这个新生特区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原宝安县是薄田、渔火的世界,33万人口中农民占92%。1978年城区面积仅3平方公里,只有猪仔街、渔仔街两条小巷和一条200米长的小街。1979年全县GDP仅1.9676亿元,一个农民月平均收入约21元,而同期香港工人月平均收入1000元港币。
外在短缺激发内在动力,匮乏基因衍生忧患文化。深圳始终有一种时不我待、不进则汰、“狼来了”的紧迫感。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言,深圳是中国最具危机感的城市。
正是匮乏基因和忧患文化,倒逼深圳走出了一条人才密集、知识密集的创新发展之路,五位一体、错位平衡的协调发展之路,高附加值、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之路,融入世界、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之路,以人民为本、共同富裕的共享发展之路,创造了劣势逆袭、边缘崛起的精彩样本。
移民文化造就外源基因,带动一个重组出来的城市
“深圳不是你的故乡,却是你梦想的主场”。40年来,千万心怀梦想、渴望奋斗的人移居于此。截至2019年末,深圳人口约2400万,较特区成立之初人口增长了约65.67倍,其中常住人口为1343.88万,有超过4成的非常住人口在深圳工作、学习、生活。
有什么样的人群,就有什么样的基因。移民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作为当代中国最完全、最彻底、规模最大的移民城市,突发式、浪潮般、全方位的移民把各地区、各民族的源文化移植到深圳,在碰撞融合后孕育开花,形成了千帆竞发的移民文化景观,让深圳成为“一片献给可能性的土地”。
轻装上阵的新移民摆脱了旧思维的束缚,求新求变的个性铸就了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营造了深圳兼收并蓄的社会氛围。正如著名跨文化研究学者霍夫斯泰德研究发现的那样,类似深圳这样“不确定性规避意识”极低的文化群体,往往具有强大的繁衍和重组能力。外源基因的代代重组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深圳成为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新兴城市。
多元文化塑造包容基因,催生一个“变异”出来的城市
“什么都有,但什么都已经不是原来的味道”,这是对深圳包容基因的最好描述、最生动表达。
2006年,深圳出台国内首部改革创新法《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以立法形式规定创新失败可予免责,向全社会宣示了深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决心、恒心。
深圳之“容”在于“容人”,“来了就是深圳人”,不论身份、财富、地位,每个人都能在深圳拥有一席之地,在这里追梦、圆梦,实现人生理想、个人价值、社会追求;
深圳之“容”在于“容错”,“宽容失败”“向失败取经”“向失败致敬”,营造了以失败为财富的良好社会氛围;
深圳之“容”在于“容异”,鼓励“别具匠心”,不欣赏“沉默是金”,摒弃“枪打出头鸟”陋习,让独具特色、富有创新力的人群不会显得格格不入。
深圳人这种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包容豁达、洒脱不羁的个性,不仅为创新提供了低成本的“湿地生态”系统,更养成了创新发展必备的“遗传变异”能力。
协商文化创造平等基因,成就一个“规则说了算”的城市
深圳不问出身、不问学历、不问官阶、不问贫富,是平等基因培育出来的城市。
自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赋予深圳特区立法权以来,深圳制定了200多项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公共管理、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地方性法规,更使深圳成为一个不折不扣“规则说了算”的城市。
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平等交易、平等协商,使自由得到深化、诚信得到践行、公平得到保证,共建共治共享得以可能。
在这里,恪守公共秩序已是人们的普遍共识,遵守国际规则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高扬法治精神更是创新深圳的突出优势,深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营商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竞合文化催生开放基因,打造一个享受竞争的城市
“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急先锋”,深圳是中国主动拥抱世界、主动融入世界,率先与国际接轨的前沿阵地。
依托毗邻港澳的地理区位、依靠市场经济的制度框架,深圳人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形成了独特的竞合文化。
竞合文化又铸就了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双向循环、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互相成就的良性状态。
深圳努力超越“零和博弈”,积极寻找各方利益的契合点,追求最大公约数,形成了差序发展、容融共生的竞合思维,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更是跻身全球金融中心十强,成为吸引国际资本、人才技术和跨国公司的“强磁场”。
使命文化铸造特区基因,塑造一个持续超越的城市
没有终极追求,就没有恒久力量。深圳每天都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特区基因。
1980年,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决策如同“点火机制”,赋予深圳独特的“特区基因”。从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排头兵”“尖兵”,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深圳始终以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将时代赋予的使命镌刻在自己的“精神旗帜”上,以“大我”成就“小我”。
回望40年,深圳创造了千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第一: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禁区”、放开市场的价格体制改革“雷区”、打破“铁饭碗”的劳动工资制度改革“难区”与实行股份制的国有企业改革“盲区”,深圳都闯了;基建招投标是从没搞过的,深圳建国贸大厦不仅招了投了,更以“三天一层楼”的纪录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
“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正是先行一步的特区基因和追求卓越的使命文化,使深圳以“使命型城市”的持续超越,实现了世所罕见的创新发展,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
二、凝眸回望,深圳特区40年高质量发展改革营养溢四方
“蛇口模式”复制推广,“深圳制造”驰名海外,“深商现象”诠释企业家精神……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这块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创新推动发展,迸发溢出的改革营养惠及四方。
从“蛇口模式”看制度创新激发城区“生命力”
7月,一场不同寻常的线上招商引资推荐会在大连举行,伴随直播镜头,不少网友从多个维度了解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这里由辽宁省、大连市与招商局集团合作开发建设,参照“前港—中区—后城”的深圳“蛇口模式”,打造融“港产城创”于一体的东北亚“新蛇口”。
不仅是大连、漳州等国内城市,在白俄罗斯“蛇口模式”也展示了极强的制度生命力。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蛇口走出的著名宣传语,如今矗立在白俄罗斯明斯克东郊的中白工业园,这里有“‘一带一路’明珠项目”之称。借鉴深圳的开发建设经验,园区办公、研发大楼拔地而起。截至目前,园区共引进投资项目60个,协议投资额11.7亿美元。
分配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住房改革……蛇口工业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在这里,“前港—中区—后城”的外向型经济园区建设运营模式,摸索总结、复制推广,极大地解放发展生产力。
分居深圳南头半岛两侧的蛇口与前海,历史在这里交汇,创新在这里书写。
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前海,10年来,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560项,其中全国复制推广51项,区域复制推广434项,用一张白纸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近期,海南儋州与前海签署合作备忘录,围绕推动务实合作交流、制度协同创新等方面推出具体举措,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迈出和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的坚定步伐。
从“深圳制造”看科技创新引领经济“核动力”
“5G智慧之城”正成为深圳的“新名片”。8月17日,深圳宣布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建成4.6万个5G基站。
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到亦步亦趋的跟随式创新,再到“无中生有”的源头创新,“从深圳看中国的发展奇迹,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时光荏苒,一批科技种子从深圳走向外省甚至外国,燃起炽热的创新火焰。
在深圳设公司总部、在成都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在北京设立临床研究中心、在上海成立商业中心……类似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布局模式,同时发挥深圳的创新优势以及其他区域的资源禀赋优势,正成为深圳一些企业的选择。
2019年8月,微芯生物成功登陆科创板。“希望通过自身行业经验,帮助中国资本市场挖掘更多优秀的创新型医药企业。”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说。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在非洲市场,传音手机占有率已达52.5%。
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深圳民企缘何成为“非洲手机之王”?
在传音控股董事长竺兆江看来,传音在非洲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就在于“解决消费者的痛点”。传音开展脸部轮廓、曝光补偿、成像效果分析,发展出深肤色用户的美肤模式,帮助非洲消费者拍出更加满意的照片。
从“深商现象”看管理创新赋能市场“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
“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从淘金者到创客再到企业家,一代又一代来深的奋斗者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为我国企业家队伍留下了浓重的“深圳印记”。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深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深圳的突出优势。
知名的深圳企业家群体,正形成努力奋斗、创新创业的“深商现象”,书写“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的创新创业故事。
“在深圳,要比别人发展快,就要有好的点子、产品,就要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说,深圳企业家大多有忧患意识,这种感觉不断倒逼企业变革创新。
自2019年起,深圳市政府将11月1日设立为“深圳企业家日”,以此更好弘扬企业家精神,引领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
三、还看今朝,新时代的经济特区“特”在哪儿?
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新时代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更多的改革自主权、更大的改革创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
几天前,《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对外公布,被国内外视为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又一重大举措。深圳再一次承担起改革“先锋队”的使命。
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时代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为加快创新发挥特殊作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个别国家鼓吹科技脱钩,对我国科创企业打压步步升级,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紧迫性更为凸显。
此次在广东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企业核心技术攻关等情况。他强调,现在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广东、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面临的资源要素约束更紧,受到来自国际的技术、人才等领域竞争压力更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率先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经济特区既有充分条件,更有时代的紧迫性。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以高水平开放探索与世界互动、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40年前经济特区的起锚远航,打开一扇中国与世界沟通的“窗口”。也正是在坚定不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中,深圳实现了今日的发展成就。
40年后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逆风和回头浪,中国选择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强调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向世界宣示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决心。
深圳等经济特区将率先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制度型开放中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集聚,向全球标杆城市迈进,也让世界更多参与中国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发展。
四、先行先试,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意义与标杆意义
深圳从“先行先试”到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既是发展中“量”的积淀,更是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在新时代开创新局面、再创新优势、铸就新辉煌“质”的飞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对深圳而言,是全新的伟大使命,为其发展确立了“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这“五位一体”的“高含金量”的战略定位和新时代方位。国家将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五大战略意义。
充分彰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深圳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新时代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虽然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充满挑战,但是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不同于以往的“沿海开放城市”“保税区”“自贸试验区”,也不是探索建设“自贸港”,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示范高地”。
深圳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必将向世人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继续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更大奇迹。
为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树立崭新高峰与突破典范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进一步表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本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明确支持深圳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基金)产品互认;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上深圳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跨境金融监管;
支持深圳试点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推动更多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深圳;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推进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等等。
这些改革开放的“正面清单”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内容之多,前所未有,将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大突破。
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实施开辟重要突破口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深圳具备承上启下、协同港澳,突破前行的重要地位。因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四个中心,根据各个城市所长,规划各有侧重。最明显的特点是,香港、澳门主外,广州主内,深圳则内外兼顾。
因此,深圳在“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植入升级版的“动力芯片”,进一步增强深圳的核心引擎功能,与其他湾区核心引擎协同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作出先行示范区更积极的贡献。
开拓事业发展新实践
将深圳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可以把港澳市场经济成熟、国际联系广泛、专业服务发达、法治公认度高、科研力量比较强等优势,与深圳广东腹地广、市场大、制造业发达、科研实力雄厚和政府决策力、执行力强等优势结合起来,进一步夯实促进香港繁荣稳定的“保障区”和“协同区”。
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范例
改革开放至今,深圳翻天覆地的“发展裂变”成绩惊人。深圳不仅“站高”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而且“谋远”于创新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诸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不仅仅是深圳的实至名归,更是深圳“几何级”发展的新机遇和强劲动力,是国内其它城市对标学习的楷模与典范。
时间的价值,从来都弥足珍贵。
在深圳特区建立之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巨型标语牌第一次矗立在蛇口工业区最显眼的地方。这一突破思想束缚、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改革口号,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发展意识和时间观念。
40年来,深圳特区创造了敲响土地拍卖的第一槌”、成为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等1000多项“中国第一”。几乎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都在吐故纳新、推陈出新,深圳没有虚掷时间,没有辜负党和人民寄予的厚望。
今日,深圳站在了不惑之年,经济特区制度也迎来壮年。如今的经济特区,既有数十年沉淀下来的改革开放经验,又有中央放权让利为其营造的大好改革环境和试错容错空间,有理由相信,深圳将会不断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改”出新境界、新高度,“闯”出新天地、新局面。
本文参考自人民日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人民网《改革开放不停步,深圳再出发》、新华网《新时代的经济特区“特”在哪儿? 》、《深圳创新成长的文化基因》、成都日报《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意义与标杆意义》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多多关注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未公开发布的原创稿件,一经采用,会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旗下全媒体平台发布。欢迎投稿:neirong1@peopledigita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