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鸣镝 | “模式”流于“形式”,到底谁该防沉迷?
图源 | 网络
有的虽然弹出来“青少年模式”,但只要不选择进入,就可以随意浏览…… 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及网络游戏的现象愈发普遍。针对这一问题,已有不少平台在有关部门指导下上线了“青少年模式”,在相关功能以及内容方面进行限定。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未成年人曾使用过短视频,其中,三成以上使用者认为各平台设置的“青少年模式”用处不大。
什么是“青少年模式”?
所谓“青少年模式”,是一种网络防沉迷手段,是用来保护青少年的。青少年模式通过弹窗引导、限定时长、筛选内容等方式,让青少年在更适宜的环境下触网。2019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工作事项和具体安排。同月,根据国家网信办要求,国内53家主要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
目前,除了游戏类APP,多数常见的影音视听类APP都会在打开时弹出提醒,提示可在未登录情况下选择设置“青少年模式”。该模式不仅对每天的使用时长、使用时间段等有明确限制,内容上也做出更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调整。
“青少年模式”不能形同虚设
各大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执行力度不尽相同,保护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很多短视频平台、网络游戏平台的“青少年模式”都可能被贪玩的未成年人轻易破解或绕过。“青少年模式”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一种新举措,其出发点值得肯定,但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有待优化。
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青少年模式”,能够被青少年轻易破解,既有家长监管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网络平台刻意“放水”的嫌疑。 目前,人脸识别、实名认证、短信通知、关联监护人、限额充值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任何一个网络平台都有能力做得更好,但在吸纳用户、增加活跃度、提高业绩的利益冲动下,不排除一些平台故意留下“后门”,让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孩子“有空可钻”。 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视频等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经过持续讨论和探索,一致认同APP采取“青少年模式”是最佳防沉迷系统,并被寄予厚望。
2020年10月17日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多方协同配合防沉迷
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及企业的多方协作和联动,才能更有效地达到防范网络沉迷、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 落实“青少年模式”,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父母理当尽到监护职责,作为陪伴者和监护人,家长对于未成年人能力培养负有重要责任:要清楚孩子的“数字运用轨迹”,和孩子协商约定制定上网时间和规则,为低龄孩子养成良好用网习惯,和高龄孩子保持主动沟通交流,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特别是针对互联网内容丰富、诱惑过多的特点,强化未成年人保持专注的注意力管理能力培养。 掌握先进技术的网络平台更应尽到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充分运用人脸识别、实名认证、短信通知、关联监护人、一人一号、限额充值等技术,切实履行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责任。 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沉迷网络势在必行,而这是全社会的责任。技术只是单方面的,无法应对复杂现实,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及企业的多方协作形成社会合力,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干净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参考:北京日报、工人日报、北京青年报等)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多多关注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未公开发布的原创稿件,一经采用,会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旗下全媒体平台发布。欢迎投稿:neirong1@peopledigita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