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鸣镝 | 该治!诱导贷款套路多


编辑 | 李嫚
图源 | 网络

订外卖借钱给你,打车借钱给你,买菜借钱给你……仿佛全世界都等着借钱给你,仿佛只要借钱就能过上好日子。 日前有消费者向媒体曝光,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因为几块、十几块钱的支付界面误导,先后被美团外卖和美团买菜开通金融服务即“美团月付”,欠款100多元。不少网友表示,也曾有过类似经历。“美团月付”是一种授信付款服务,逾期会在个人征信中体现。虽然随后事件已经被处理,当事人被免除贷款费用,但平台诱导借贷的做法遭到广泛批评。 贷款是一种依申请的契约行为,由于贷款关乎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征信权益,借贷双方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守法的原则达成贷款合意。不能利用“账单立减”“免费领红包”等优惠信息,在未充分告知风险、提示责权的情况下,吸引消费者选择贷款模式。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等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网络平台未显著提示消费者与贷款有关的事项和风险,甚至在订立合同时未征得消费者的同意,把贷款偷偷地塞给消费者,具备了违法格式合同的特征,有强制交易之嫌,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也侵犯了消费者的财产权益和征信权益。 除了开通界面风险信息标识不清外,一些平台在诱导消费贷款方面还有其他套路,2020年12月29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指出了常见问题。 信息披露不当,涉嫌强买强卖。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然而,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此类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部分营销故意模糊借贷实际成本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或认识。 过度营销包装,导致用户过度负债。一些机构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过度宣扬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容易诱导无节制消费,尤其易对金融知识薄弱人群、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等产生误导。 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存在个人信息使用不当和泄露风险。一些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消费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户信息。在营销或借贷过程中,通过广告页面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客户信息在平台方、贷款机构、出资方等之间流转,侵害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要改变这些现状,需要平台切实履行告知义务。监管部门应当更严格地推动平台整改,完善网贷签约程序,比如,要求用户朗读一段风险告知书,或者让用户提供电子签名。对于那些有意诱导消费者、掩盖借贷本质的平台,通过约谈、立案查处、推行网贷格式合同范本、曝光典型案例等形式,倒逼平台企业增强自律意识,守住底线,规范贷款行为。 (来源:工人日报、经济日报、银保监会官网、光明网、中国消费者报)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多多关注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未公开发布的原创稿件,一经采用,会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旗下全媒体平台发布。欢迎投稿:neirong1@peopledigital.com.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