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 | 不知细叶谁裁出
贺知章已经算是生活在初盛唐之交的人物了,他在开元年间跟李白有过交往,不过那时候他已经是一位老人了。
贺知章是南方人,他的出生地是今天的浙江萧山,一听就很有钱的样子。贺知章号“四明狂客”,“四明”是浙江境内的一座山,其实就是天台山的余脉,就是孙绰写过的那个天台山。所以我们记住,贺知章是从吴地来的。我们记得西晋的时候,吴郡的张翰跟着一个叫贺循的人跑到洛阳来了,贺知章的贺,就是贺循的那个贺,是典型的江南姓氏。
他的《咏柳》是我们今天喜欢给小孩子念的,这是我最早背会的几首诗之一。那时候我们家窗户外头有一棵大柳树,我妈就抱着我站在阳台上,教我念“碧玉妆成一树高”。
他这种“不知细叶谁裁出”的追问,有一种童心。贺知章也是倾向于道家的人,他是学过道的,老庄讲究赤子之心,贺知章的诗就体现出一种赤子之心。
所以他的诗是适合给小孩子读的。还有南宋的杨万里也是,他的诗也是适合给小孩子读的。短短一首绝句,往往有一种童趣。
因为这些诗是我们从小背的,所谓习焉不察,我们一般就不再去想它写得好不好了。直到我后来研究比喻模式,发现他一首绝句连着用了三个比喻,都是齐梁式的比喻,其实这是一首人工化程度很高的诗,跟我小时候印象中那个“光风转绿蘋”的很自然的柳树形象,还是不一样的。
这首诗写得很工致。
一上来,先写柳树总体的形象,“碧玉妆成一树高”。
这里的“碧玉”,是指古乐府中的一个美人,是平民家的一个美丽的女孩子。当时有一句乐府,叫“碧玉小家女”,我们今天说“小家碧玉”,就是从这儿来的。他说“妆成”,说明“碧玉”是指这个女孩子。“小家碧玉”相对的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的美是跟大家闺秀不同的,她不那么浓艳,不那么夺目,好像总是甘心站在那里做陪衬,但是她又比大家闺秀多了一种女性的温情,多了一点自然的生趣。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小家碧玉,这是他的一种独特的感受,比喻很贴切。另外“碧玉”这个字面,又让人联想起真正的碧玉,正好关合柳树的绿色,又给人一个暗示,柳树的这个绿色,就像碧玉做的一样,所以同样是比作女孩子,你还要考虑女孩子的名字,你写柳树,说是“红拂妆成”就不合适,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联想到红色,觉得不和谐。
把柳树比作女孩子,也就是把一种自然物比作人,这是非常人工化的比喻,从萧纲以后才流行开。另外把树比作碧玉,也是人工化的比喻。所以“碧玉妆成一树高”这是一个典型的齐梁化的比喻,这个柳树的形象不是在风中飘动,很有动感的形象,而是被这个比喻静态化了,凝固在那儿了,变成碧玉雕出来的了,更亮了,更贵了,但是不能动了,变成一个美人儿了,引发你的遐想,让你想上去抱一抱她,和她谈恋爱,但是她再也不是超脱于人世之外了。所以贺知章咏柳,不是体现一种自然之美,而是体现一种人工之美,雕琢之美。
第二句,仍然是一个人工化的比喻。“万条垂下绿丝绦。”
这是写中景,镜头往前推了一推,写柳树的枝条,千条万条地垂下来,像绿色的丝绦一样。丝绦是一种纺织品。把自然物比作纺织品,跟“澄江静如练”一样,也是一种人工化的比喻。纺织品不像碧玉那么硬,但是这句也是把有生命的比作没生命的,弱化了柳的动感,弱化了它生长的意态,强调的是静态的美,华贵的美。前两句用了两个齐梁化的比喻。
绝句一般前两句是描写、铺垫,不是出彩的地方。就是用来写特征的。后面两句才是出彩的地方,前两句是用来给后两句一个背景,让它更完整的。
宋代以后,绝句严格遵循这个章法,唐代还很随意,因为唐代的绝句还是歌行的一段,它还是像歌行那么散漫着写,不那么注意四句之内的整体性。但是流传下来的唐人绝句,往往也是暗合这个章法的,因为这个章法符合绝句写作的规律。一共四句,这样写是最合理的。
第三句,镜头再往前推,推到柳叶上了,成特写了。绝句到第三句这个地方要转了,要写一个出人意料的话。
“不知细叶谁裁出”,这就是一个出人意料的话。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出来的呀?这个问题问得很绝,没有人会这么问,因为没有人觉得柳叶是裁出来的。我们知道柳叶是有生命的,是长出来的,如果不是诗人,不是齐梁的诗人,不会把它和没有生命的纺织品联系起来,不会觉得它是裁出来的,那当然也就不会问是谁裁出来的。
他这一问,问得很蹊跷。为什么要这么问呢?第三句就要这个效果,写出来不知道下句要怎么答。在这儿要蓄势,把胃口吊起来,第四句再抖包袱。
第四句,他回答,谁裁出来的呢?“二月春风似剪刀”,是二月春风裁出来的,因为二月春风就像剪刀一样。这儿又是一个齐梁式的比喻,把自然的春风,比喻成人造的剪刀。春风是软的,剪刀是硬的;春风是轻的,剪刀是重的;春风是暖的,剪刀是冷的;春风是萌生万物的,剪刀是雕刻万物的,可以把既有的生命剪断。这又是生命感和无生命感之间的一个转换。
其实说二月春风似剪刀,他不是乱说的,抛开柳树不谈,二月春风也是真的似剪刀。从真实的触感上说,二月春风其实很冷很硬的,我小时候手冻裂了口子,我妈就说“这就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真能给你割开个口子。
虽然道理我都懂,是二月春风催生了万物,但是二月春风似剪刀,其实是一个直观的感受。既然能给手割开口子,那么也就能剪开柳叶了,这是小孩子的想法。大人读书懂得了道理,要去歌颂春风,就不会有这么直接的感受了。
“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贺知章抖的一个包袱,他抖得很巧,绝句的好处,就是要这种巧,要灵机一动。
写绝句,要先写后两句,再加前面的,把你最机灵的话放后面,绝句的后两句是诗意集中的地方。写长一点的文体,需要“工于起调”,要把心头萦绕很久的念头放在第一句,写绝句不需要,因为绝句短,不需要吸引人看下去,绝句的难点在于后两句要压得住。
我们看贺知章这首诗,其实还带着南朝宫体诗的痕迹。从体裁(也就是形式)上看,它是七言绝句,实际上就是歌行的一段,而歌行是南朝最先进的文体。
从题材(也就是功能)上看,这是一首咏物诗,而咏物诗是南朝宫体诗的基本题材。虽然在南朝宫体诗里,歌行体和咏物诗的组合还少,咏物诗一般是五律,但是我们只能说,这种歌行体,或者七绝体的咏物诗,是南朝宫体诗因素的重新组合,而不能说,这是贺知章生造出来的。
从具体的写法上看,他四句用了三个比喻,还有一个“碧玉”的关合,等于是四个比喻,全都是齐梁式比喻,全都是生命感的消解,这也是宫体诗的痕迹。
我们再联系贺知章的出身,他是江南士族,就知道这些南朝宫体诗的痕迹,是江南士族带来的。作为一个专业研究者,我们读《咏柳》这首诗,应该这样读,而不能就会说“歌颂了春天歌颂了生命”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