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唐诗 | 忽如一夜春风来

张一南 张一南 2024-04-06
明皇幸蜀图》(局部)
岑参出身于南阳岑氏,是初唐名臣岑文本的重孙子,也是典型的山东士族。
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里,写了岑参这个人物,把他视为寒门,无形中跟出身高门的李必做对照。其实,要论出身,李必的原型李泌还是没办法跟岑参比的。说岑参已经借不到岑文本的人脉,这话基本上不假。但是岑文本的影响力还是在的,人家见到岑参,还是会说一句,“这是岑文本的重孙子”。

岑家的家学教养也还在,对子孙还能做出一些有益的指导。这时候的岑家,就成了所谓“旧家”。而李泌家其实不厉害的,李泌的爸爸不过是个县令,李泌可以咋咋呼呼说他远祖在隋朝跟李渊一样也是个柱国,但是他的家族看起来完全没有向文化贵族转化,所以没落了就是真没落了。

李泌给人感觉是个贵族,是因为他很小就跟贵族一起玩,但是贵族带他玩,是看他小小年纪很好玩,不是因为他也是贵族。其实李泌一直在走王维的路线,只不过走得不够漂亮,因为他不是王维,不是天生的诗人,不是“旧家子弟”。 从写诗就可以看出来,岑参是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足以配享杜甫,而李泌同样生在盛唐,诗写得烂成那个样子。这不是岑参智商比李泌高的问题,这是家教的差异。

我怀疑马伯庸写一个岑参进去,是想写杜甫,但是杜甫这时候不在长安,不好安排。岑参也确实是和杜甫差不多的人,都属于“旧家子弟”。马伯庸给了他一个“老吃不上饭”的设定。小说里,岑参不够格参与到“长安十二时辰”的变乱中去,没有像李必吃那么大的苦,但是也被不明不白地抓到监狱里去了,一到要给他送饭的时候就出事,导致他跟着饿了一天。

我觉得,马伯庸的这个设定还是基本合理的,形象幽默地说明了岑参(还有后来的杜甫)这个阶层在当时的地位。他吃不上饭也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阙勒霍多爆炸,落了他一头的灰。他跟皇权没有太密切的关系,但是也被时代的波澜裹挟着命运。

岑参是进士出身,是典型的清流。但是天宝这个时代,皇权已经开始看士族不顺眼了,岑参已经不能混出什么出息了,混不成宫廷诗人了。后来他就跑了,跑到边塞去了,成了又一位边塞诗人,最后做到嘉州刺史,所以叫“岑嘉州”。

岑参不仅歌行写得好,近体写得也好;不仅边塞诗写得好,田园诗也写得好。岑参也是众体兼备,更接近杜甫。高适更以风骨见长,岑参更以锤炼见长。

岑参的边塞诗热衷于描写广漠无边的边塞风光,并为之心醉。岑参的诗有求奇的意识,逼真而传神,热衷于写风景的奇特状态,而非平常状态。岑参诗中的状物,一定要写到十二分,写到无以复加。

比如,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开头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这个“折”字,就是锤炼的感觉。写出了草的干和冷。“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得着力、凝重。紧接着,又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节奏轻快,有一个调节。最后一绝,“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就是歌的节奏。

岑参的诗,追求描写逼真,对描写本身产生兴致,无关乎太多的想象,以古质见长,不以风神见长,更接近杜诗。

岑参的歌行,不能说完全没有齐梁歌行的痕迹。比如说,《热海行》这么古质的诗,其实是有声律对仗的。但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把齐梁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边塞歌行现实化了。比如说,“热海亘铁门”这首诗,就写到很多不唯美的边塞形象。

岑参的一些歌行,保留了齐梁歌行转韵的特点,但不再讲声律对仗了。比如他的《轮台歌》,就是古体而转韵的歌行。岑参的古体转韵诗其实是比李白多的,李白虽然写出了很经典的古体转韵诗,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在写齐梁歌行,这是两代诗人之间的差异。

岑参的边塞诗里,还有一些五言绝句。岑参的边塞绝句,一写怀念长安,就好。比如《日没贺延碛作》: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
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

写得质朴、动人。写出了他在西域从军的寂寥感受。岑参百般无奈到西域来谋生计,其实是时时怀念着长安的。

又比如他写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写战乱中的文人情怀,想得很巧。这首诗两联都对仗,也有可能是截句。

岑参的五古,颇有老杜风味,如《送李翥游江外》:

相识应十载,见君只一官。
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仍单。
惆怅秋草死,萧条芳岁阑。
且寻沧洲路,遥指吴云端。
匹马关塞远,孤舟江海宽。
夜眠楚烟湿,晓饭湖山寒。
砧净红鲙落,袖香朱橘团。
帆前见禹庙,枕底闻严滩。
便获赏心趣,岂歌行路难。
青门须醉别,少为解征鞍。

放在杜甫集中,并不觉得违和。说明杜甫的这个调子并不孤独,是他们这一代的顶尖诗人所共有的。

岑参的五律,也见出他是杜甫的同时代人,比如《浐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

野店临官路,重城压御堤。
山开灞水北,雨过杜陵西。
归梦秋能作,乡书醉懒题。
桥回忽不见,征马尚闻嘶。

比起刚才看的两首高适的五律,岑参五律有更多的形象,相对老实地保存了宫体诗传统中的合理成分。他的五律接受选体诗的传统,体现在力量感上,写景很着力,看起来有点姚贾体的苦吟味道。实际上,杜甫的五律也有像姚贾体的。是杜甫与岑参共同启发了姚贾体。

这样的苦调,似乎也与边塞诗的现实化有关。边塞也是有风景的,把边塞现实化了,边塞的风景也就要变得“苦”一点了。现实主义的描写总是要比浪漫主义显得苦的。在这方面,岑参表现得比高适更明显。边塞风景苦了,那么别的风景也要苦一点。很难说是谁带动了谁。苦吟的做派,其实就是山水诗领域的现实化。天宝是替元和开风气的,姚贾体在天宝也能找到先声,就是大名鼎鼎的岑参和杜甫。

我们总说,李白是浪漫主义,杜甫是现实主义,其实,这是盛唐两代诗人之间的不同。从高适和岑参身上就可以看出,李白和杜甫的努力并不是孤独的。


读唐诗 |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读唐诗 | 劝君更尽一杯酒

读唐诗 | 坐看云起时

读唐诗 | 但使龙城飞将在

读唐诗 | 自尔为佳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