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姜王后和姜子牙是亲戚吗?

张一南 张一南 2024-04-06

下期推送就讲殷郊和哪吒!这期先把他们的姓捋清楚~


《封神演义》首先是一个周朝建立的神话,也就是一个中华民族建立的神话。

《封神演义》里有一个别扭的地方,就是西岐的丞相姓姜,朝歌的王后也姓姜,但是他们好像没有什么亲戚关系。这两位姜,在碰面的时候不会别扭吗?也许在今天不是问题,但在上古肯定是个问题。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姓是从哪来的?

森林古猿刚从树上下来的时候,肯定是没有姓的。后来他们形成了一个一个种群,再文明一点,就成了一个一个部落,再往后,部落和部落之间交流越来越多了,就有了区别的必要。

有的少数民族朋友会告诉你:“我们民族是没有姓的”,或者“我们民族只有贵族才有姓”、“我们民族的姓不重要”。汉族朋友一开始听到会惊诧,然后牢牢记住了“某某民族没有姓”的知识。但是你看得多了,就会发现,藏族也没有姓,满族也没有姓,天南海北的好多民族都没有姓。

其实想想,这是多么自然的一件事,因为森林古猿刚从树上下来的时候,都是没有姓的。有姓才是奇怪的事。

自然状态的人是没有姓的,后来人开始需要标记谁是谁家的孩子了,才有了姓。那么,是什么样的人,最先需要标记自己是谁家的孩子呢?是刚刚出现的贵族。而没有财产也没有名誉要继承的人,就不太看重姓氏。所以,每个民族在“所有人都没有姓”的阶段之后,会出现一个“只有少数人有姓”的阶段。

启功先生说,他不姓爱新觉罗,不存在“爱新觉罗·启功”这个人。他说“爱新觉罗”是部落名,就相当于小区名。其实我觉得,把部落名说成小区名,有点过了,说成单位名比较合适。

我们今天对小区没有什么归属感,但是对单位是有归属感的。我在北大中文系工作,就会对外宣称,我是“北大中文系张一南”,或者“北大张一南”。我会不会把单位名字放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呢?当然是会的,而且还是比较固定的。

但是“北大”是不是我的姓呢?当然不是,因为它可以换。等我到别的单位工作了,我当然会把别的单位放在我的姓名前面,不会再称“北大张一南”。当然,如果有人记得之前的“北大张一南”也是我,我也会认账。我对同一个单位的人,也是有认同感的,但是这个认同,跟姓氏还是不一样的。

其实,也不必说部落名就不是姓氏,因为部落名终究会演化成姓氏。所以早期的姓氏,总还会带着部落名的特征。

比如说直到春秋战国之际,同样一个人,在卫国的时候,就叫卫鞅,跑到秦国去,得到了商这个地方的封地,就变成商鞅了。这个“姓”,其实还有部落名的意思,可以换,同一个姓的也不一定是近亲戚。

还有一个说法,男子的姓不重要,女子才称姓。这个说法乍听起来很女权,好像有随母姓的意思。但是其实,你不要对这个抱有太高的幻想。仔细想想,什么叫女子称姓、男子不称姓呢?

这个现象在之后几千年的中国其实一直存在,而且是从夫居的产物。就是在一个家族中,所有的男人都是一个姓的,而他们的妻子都是嫁过来的,有不同的姓。出于区别原则,男的不用姓来称呼,女的用姓来称呼。

比如在《红楼梦》里的贾府,所有男的都姓贾,如果叫“贾老爷”、“贾少爷”,会站起来一片人。所以就必须叫“政老爷”、“琏二爷”、“宝二爷”,不叫他们的姓,叫他们的名字,才能分清谁是谁。

而夫人们都不同姓,所以用她们的姓氏就可以区分,你叫“邢夫人”、“王夫人”,绝对不会弄错。而她们在贾家的时候,一定是称呼娘家的姓,如果叫“贾夫人”,就又分不清谁是谁了。至于她们自己的名字,则很少有人知道,因为她们自己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是从谁家嫁过来联姻的。

这些夫人的姓,当然是她们父亲的姓,而不可能是从她们母亲那里继承来的。那些老爷少爷在自己家里不称姓,也不说明他们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他们的姓是会传给他们的儿子,也传给他们的女儿的。

所以,女子称姓,并不是一件女权的事。不过,这也说明,中国的女性,自古以来就是保有自己娘家姓氏的,不会因为结婚就改姓丈夫的姓。

在只有少数人有姓的阶段,有姓的人都可以认为是贵族。有姓的人少,分支也少,与其它地区的交流也少。那么,在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文化下,同一个姓的人,都会是有点关系的。

姜王后和姜子牙毫无关系的现象,是很难出现的。《封神演义》里既有姜子牙,又有姜王后,这说明他们来自两个时空,其中一个是不存在的,是《封神演义》造出来的。

《封神演义》造出来的是姜王后。

我们并不知道纣王的王后姓什么。反而是武王有个姜王后,因为姜子牙就是武王的老丈人。姬姓和姜姓不仅联合起来灭商了,而且在周朝建立之前就联姻了。

我们都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在“炎黄子孙”的神话里,炎帝和黄帝的部落联盟了,通婚了,繁衍出了我们。黄帝的部落姓姬,炎帝的部落姓姜。

那么,你有没有觉得太巧了呢?建立周朝的夫妻俩,正好一个姓姬,一个姓姜,一个是黄帝,一个是炎帝。难道他们真的是真命天子、天作之合?

有没有可能,炎黄神话就是周朝人讲的呢?说我们的天子就是黄帝的后人,我们的王后就是炎帝的后人,我们的姻缘几千年前就注定了。然后,天子姓姬,黄帝自然就姓姬了;王后姓姜,炎帝自然就姓姜了。就像后来的汉朝,天子姓刘,天就姓刘了。

黄帝和炎帝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建立周朝的姬和姜,他们是我们的祖先。

姬发成为周天子后,就把姬姓和姜姓的子弟分封到各个诸侯国。日久天长,姬姓和姜姓太多了,在各个诸侯国都繁衍出了新的分支,区分不过来了,大家就取了新的姓,最常见的就是用所在国的名字取姓。

比如,原来的姬姓分出来的姓氏,最典型的就有:王、周、郑、蔡等。据说,王就是武王的后人,周就是周公的后人。原来的姜姓分出来的姓氏,最典型的有:吕、尚、崔、谢、申、许等。吕、尚是姜子牙的直系后人,申公豹也是跟姜子牙一家的,《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也是姜氏。至于《封神》的编剧曹昇、伯邑考的扮演者杨玏,都有可能是姬姓的后人。

现在也还有姓姬姓姜的,他们是没有分化的姬和姜,也就是觉得没必要取新的姓氏。倒也不说明是谁的嫡系。

当然,实际的问题比这个要复杂得多,人在取姓的时候总归是很随意的。要想知道你的姓是怎么来的,还需要跟仔细的分辨,以你们家人自己认为的为准。

商朝的王族则是姓“子”。周朝把商朝的王族也安置了,给了他们一些封地。子姓的后人,有的取了跟商朝国号有关的字做姓氏,比如殷、商、汤等,也有用诸侯国名作姓氏的,比如萧、林、宋等。据说,林姓就是比干的后裔。

除了商朝的王族,周朝给尧舜禹的后人也都分封了,他们后来也各自取姓,不过这个话题离《封神演义》就远了。

姬发下了一条伟大的命令,叫“同姓不婚”,这样,每一个姓氏都必须轮流跟不同的姓氏结婚。姓姬的不能再娶姓姬的,当然首选是娶姓姜的,但是也可以娶姓子的,以及别的姓。这么一来,就一下子促进了部落间的融合,大家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姓氏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只需要留做一个笑谈了。

因为这项制度,我们每个人,不管姓什么,血液里一定有姬姓的基因,也一定有姜姓的基因。哪怕你的祖先有不是华夏人的,只要他们跟华夏通婚了,你也一定会带上姬姓和姜姓的血脉。我们每个人都是炎黄子孙,是从这么论的。

开创这个局面的,就是《封神演义》的第一主角,也是《封神》里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他就是我们的祖先。

商朝的时候,子姓统治着中原,姬姓则生活在西岐,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在子姓的眼里,姬姓也不是什么“华夏正统”。有人听见这个,就会想象,姬姓是“游牧民族”,天天放羊、打猎。

其实,即使是今天,中国也不是所有少数民族都是“游牧民族”,很多少数民族也是农耕民族。当时,西岐的姬姓,也是一个农耕民族,并且是以种地见长的。子姓耀武扬威的时候,他们就在偏远的西岐踏踏实实地种地。这种看起来不太炫酷的活动,成为后来他们做大事的经济基础。周朝看似突然崛起,但并非崛起得没道理。

姜姓也在这个地方,跟姬姓一起种地。可能姜姓除了种地,也放羊。很多人都说,姜姓和羌人有很大的关系。所谓羌人,就是介乎汉人和藏人之间的存在。那时候,还没有汉人,也无所谓藏人。总之,姜姓的老家也在西北。

所以,《封神演义》说姜王后家在东鲁,这在商朝是不可能的。姜姓在东鲁,是姜子牙被封到齐国以后的事。这里纣王是提前抢了姬家的姜王后。作为补偿,许仲琳给武王安排了子姓的王后。

除了商王朝和西岐,当时定然还有各种各样的部落。《封神演义》把这些部落都解释为“诸侯”,其实,“诸侯”的概念是周朝以后才有的。“诸侯”是天子分封的,而商朝未必有分封的能力,恐怕更多的还是各部落占山为王,是更原始的模式。这种模式,后来的人很难想象了,解释为“诸侯”,就更好理解一些,特别是让同样王爷遍地走的明朝人好理解一些。

西岐有一个相邻的部落,称为崇。崇是向着商朝,跟西岐作对的。西岐要反商,一定是先拿向着商的部落开刀。所以,《封神演义》把崇国的国君设定为比纣王低一级的反派,称为崇侯虎。电影《封神》把崇侯虎的儿子崇应彪写得很出彩,更加深了大家对这个崇国的印象。

南伯侯的领土,大致象征后来的楚国,也就是中国南方的广袤地区。当时北方开发比南方容易,所以北方的文明就比较密集,大家对北方的了解深刻,分区也就细。南方的大多数地方,在北方人的认知里还是蛮荒的所在,所以能把那么大的地方都归在一起,不再细分。

当你想要让你的读者了解一个纷繁复杂的群体的时候,就要归并、选代表,这是一种有效的写作方式。《封神演义》从“诸侯”中选出了四个代表,分别用东西南北加以标记,这是一种符合中国人思维的归并方式。电影《封神》也更强调了这四个代表。

西岐和崇国因为原来是邻国,所以不太好区分。《封神演义》给出的区分是,西岐仁义,而崇国像商纣一样不仁义。这是明朝人的理解。但是这样一来,崇国和商纣的区别又不清楚了,所以崇侯虎总是有点面目模糊。电影《封神》也进一步精确了崇国的定位。

西岐和崇国的区别变为,西岐接受了农业文明,也就是当时的先进文明,而崇国不接受先进文明。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给出的理解。这样,崇国和商纣的区别也就更清楚了,商纣的不仁义,是一种文明腐朽后的衰落;崇国的不仁义,则是一种还没有接受文明的野蛮。我喜欢这个改编。

周朝灭商以后,子姓成为了遗民。原来身份高一点的,仍然能得到分封,身份低的小贵族,反而跟着吃挂落,可以想见过得比较困苦。

据说这些小贵族都去做买卖了,所以后来管做买卖的人就叫“商人”,我估计他们是不是拿着家里传下来的值钱东西去卖了。商人遗民也会受到歧视和嘲笑。子姓被描述为一个不太聪明的状态,我想大概跟他们是旧贵族、守老礼有关系。

(下期预告:殷郊和哪吒)


封神榜:中国人的灵魂谱系
鹊桥仙 | 神仙的一次相会
神鬼故事和中国人的心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