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白:最后的谪仙人

张一南 张一南 2024-04-06
《长安三万里》剧照

不怕学齐梁的审美,同时释放自己个性的,李白(701—762)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李白是唐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关于他的研究太多了,对于李白的形象,也不需要我太多介绍。我在这里讲李白肯定不可能讲全,我只能讲一下,他在文学的链条里,大概属于什么位置。李白和杜甫的历史地位都不是我敢讲的,我只能提供他们在时间轴上的位置。

李白的家世背景比较模糊。他不是在繁华地区出生的。他小的时候是在四川成长的,所以说他是“蜀人”。少数民族地位高了以后,大家又热衷于说他有胡人血统,说他是在西域出生的。甚至有人说他是在碎叶城(位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出生的,这个说法现在已经成了权威说法了。但是李白至少五岁就肯定在蜀中了,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他是不是那么小就从碎叶城千里迢迢来到了蜀中,是很可疑的。

即使是这样,五岁以前的碎叶城经历,能对他产生多少影响呢?我认为对一个诗人来说,他的出生地不怎么重要,童年成长的地方会有一定影响,但对一个中古诗人而言,他的郡望可能是最重要的。

但是李白的郡望也不清楚,他这个李不知道是什么李。从他们家的活动范围来看,陇西李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是杂牌的李,那也很有可能会攀附陇西李。总之李白不是出身于高门大族,他到长安来,跟鲍照到建业来一样,属于城市流浪者。

现在主流观点认为李白出身比较寒微,尤其是为了配合他是胡人这个观点,会把李白的父亲说成胡商。李白的爸爸叫李客,我曾经看到有李白的研究者说,这个“李客”肯定不是他爸爸的名字,谁会取名叫“客”呢?说“李客”的意思就是“一个姓李的客商”,意思是他的爸爸是很普通的人,连名字也不重要。

但是我觉得这个说法还可以商量。有没有人会取名叫“客”呢?真有。谢客,谢灵运小名就叫客。李白的爸爸叫“客”,跟谢灵运叫“客”,有没有关系呢?是不是反映了类似的习俗,也就是说李客有跟谢客类似的经历呢?或者我们脑洞再大一点,或者干脆李白他爷爷就是谢灵运的粉丝呢?如果这样的话,可能李白父亲的出身也不是很低,可能还是有士族背景的。

我提出这个“客”字,是因为李白是谢灵运的粉丝,或者说,他是谢粉,谢家别的人他也粉,但尤其粉谢灵运。李白的遭遇跟鲍照有点像,他也学鲍照,尤其是鲍照那种张扬的生命意识,他也是鲍照的粉。

现在一般的诗学论述中,鲍照的地位比较高,谢灵运的地位比较低,所以李白学鲍照被提得比较多,学谢灵运被提得比较少。其实李白学谢灵运是学得可以挂出幌子来,学鲍照是内里的学,而且鲍照也是谢灵运的粉。李白与其说是学鲍照,不如说是像鲍照,他跟鲍照一样,都是把谢灵运奉为偶像的。

其实在从谢灵运到杜甫的这段时间,谢灵运一直是第二号人物。曹植和谢灵运是这个时代共同的最高信仰,像李白这样,粉曹植粉谢灵运的人应该是很多的。至于鲍照,虽然李白也学他的歌行,但是还没有像后来的诗人学得那么厉害。而且,鲍照是齐梁的精神偶像,李白学鲍照,其实也是学齐梁。

李白跟齐梁学的东西,远远超出一般的想象。我刚学写诗的时候,老偷着用类书《佩文韵府》,因为可以按韵脚查,你就可以看到,自古以来的诗人,都怎么用这个韵脚。当时我就注意到,凡是引的李白的诗句,几乎前面都有齐梁人用过类似的用法。反而是杜甫,很多用法都是首创。

我们都觉得李白是天才,他的好句子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其实他看书很多的,他的好句子都是他从前面齐梁人的诗里拿过来,点铁成金,或者点金成金,我们觉得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其实是他看过的书我们没看过。所以李白的天才是从哪来,还是从学问来,从我们无法想象的广博的学问里来。传说李白曾经把《文选》从头到尾拟了好几次,他学六朝是很认真的。

六朝的文学成果,庾信是一个集大成者。然后齐梁体经过了初唐的发展,到了盛唐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三个集大成者,王维、李白和杜甫。平时我们最爱说杜甫是集大成者,其实王维、李白也都是的。这三位集大成者,是唐朝最重要的三位诗人。

这三位诗人,王维是正常地顺着齐梁往下走的;李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特别张扬自己的个性;杜甫是不仅要张扬他的个性,而且他还都要新变,每一个齐梁的体式,他继承下来以后,都要自己做个改造。所以杜甫其实不仅是集大成,而且是开了后面所有的法门。这三个人里,王维是像一个六朝的士族那样继续生活,他代表了从六朝到唐代的惯性;然后六朝所有的话头,到李白这儿都有一个交代;六朝所有的话头,到杜甫那儿又都有一个变化。

李白没有中过进士。他十五岁从四川出来,修仙访道,到中原来流浪。他在文明的中心到处干谒,凭着诗获得达官贵人的赏识,做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婿。后来许家靠不住了,他就真的流浪了。其间唐玄宗还给过他一个翰林院供奉的官职,这是他人生的顶点。

如果是真的翰林院供奉,那就跟进士出身的人是一个待遇,甚至还要荣耀一点。这也是科举制度还不太完善、科举跟察举并行的年代才会发生的事。大家不要觉得,李白不考科举,是那个时代的韩寒,在他那个年代,不走科举走察举还是可行的,他不是一个人。从察举出身,在唐代是一条比较正常的路,这反映了唐代的选官方式。在唐代没中进士,就跟老一代学者没拿博士学位一样,不是特别了不得的事,有其他很多东西可以代换。

李白做这个翰林供奉,据说是专门给宫里写歌词的,所以还能经常见着皇上。总之李白在长安过了一段很荣耀的生活。这段时间,他可真是“千金散尽还复来”,真是觉得前景大好,一个文人,能拿这么多钱,而且眼看着加薪升职的机会还很大,甚至还有好多外快可拿。

不过得说,李白那时候,正赶上唐玄宗拿着翰林供奉这个职位一把一把地往外撒。那一朝的翰林供奉给的是比较滥的,好多文艺工作者有一技之长的都给了翰林供奉。

好景不长,很快李白就丢了这个职位,离开了长安。一般说他是得罪了权贵。其实这么大把撒下来的职位,最后都干不长。李白就继续在人间流浪,继续求仙访道。他是认真修仙的,他是有道箓的,也就是通过了道士的资格认证。到安史之乱的时候,他加入了永王李璘的队伍。后来永王的势力被宣布为叛乱,他被流放到夜郎,就是贵州的铜仁。

老一代学者可能有属于他们的人生记忆,他们评价李白这个行为时会说文人太不懂政治了,站错了队。其实在那个时代,站永王璘不是一个荒谬的选择。直到唐玄宗为止,唐代还一次都没有实行过嫡长子继承,之前的嫡长子当太子一直都是一个虚幻的幌子,都是有军事实力或者其他任何神秘实力的皇子抢占了嫡长子的位置。唐肃宗,也就是唐玄宗的儿子李亨,是唐代历史上第一个因为是长子而立太子还继承了皇位的。

也就是说,之前的人完全没有太子会继承皇位的这个经验。按照以前的惯例,像李璘这样掌握兵权的皇子,是非常有可能登上皇位的。李白选择李璘,只不过是按照之前的惯例,只不过他赶上了惯例第一次被改变的时代。

盛唐是旧制度向新制度转变的时代。科举制在取代察举制,皇权的更迭和行使也由之前的残酷竞争、强者为王,向遵循规则转变。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李白按照老一代的规则行事。他没有去考科举,而是仍然相信干谒察举;他没有站在代表规则的李亨一边,而是站在了按照以往经验会取得胜利的李璘一边。李白其实是代表了盛唐这个时代的惯性,他的人生选择,包括他的文学,都表现出对那个即将逝去的时代的留恋。

那个逝去的时代,就是贵族政治的时代,也是宫体诗的时代,是浪漫主义的时代。我们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其实李白的浪漫,是根植于整个六朝的浪漫,整个贵族社会的浪漫。浪漫的意思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而是向往远方,向往高贵。

关于李白,我们得从两面去看。一方面他是复古的,可以说是唐代诗人复古的典范。另一方面我们也得看到,他继承齐梁是很多的,他的大多数作品还是齐梁元素,但他用他的绝世天才去驱遣齐梁,吸收了齐梁的影响,去除了齐梁的弊端。我们可以理解为,六朝文学准备了几百年,终于等到了李白这位天才。

说到李白,一个离不开的关键词就是“天才”,李白应该是最没有争议的天才诗人。但是我们怎么理解“天才”?不是打破规则就是天才,不是胡写乱写就是天才,陈子昂就不是天才。所谓天才,就是他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把他所继承的文学资源,都能给一个出人意料而又恰如其分的运用。所谓天才,体现在对规则的运用上。

李白的诗,最突出的是飘动的感觉。他的五古是飞动的,像同时代的王昌龄一样;他的七古是飞动的,是学鲍照;他的齐梁体,包括五律和杂体,也有飞动的感觉,因为他的才气太大,自我意识太强烈。他的偶像谢灵运也是自我意识强烈的人,但是谢灵运的诗没有写出这种飞动的感觉,还是一种锤炼的感觉,但李白的诗没有一点锤炼的感觉。李白的诗是四句一下出来的。有的人的诗是一句一句出来的,一句是一句,加上一句是两句。但是

李白的诗,给你四句一下子就出来的感觉。所以你在李白的诗里,是找不到诗眼的,看不出特别精心锤炼的一两个字。

(本文摘自《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


读李白:叶想衣裳花想容

唐朝建立时

诗人陈子昂的三次远行与成长

杜甫的五言长诗都是写给谁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