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称呼知识女性好难啊:可以称呼先生吗

张一南 张一南 2024-04-06
随园请业图卷(局部)
我坚持我的观点:可以将女性尊称为“先生”,而且这个“先生”原则上没有门槛,就像称呼男性为“先生”的情形一样。
“先生”这个词,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性别色彩。“先生”本来指的是年长的人,也就是“先生出来”的人,当然也包括了先生出来的女人。
《论语》上说的“有酒食先生馔”,说的是有好吃的先给年长的吃,不是说有好吃的先给男的吃,也没有给爸爸吃不给妈妈吃的意思。“先生”两个字,都不包含“男性”的意思。

“先生”既然是先生出来的人,那么既包括血亲长辈,也包括老师。其中,老师要比血亲远一点,那么这个词就注定越来越倾向于指老师。

我们的社交有一个原则,就是在范围内顶格尊称。曾有长辈嘱咐去当兵的孩子,到了部队,见到穿士兵服的就叫“班长”,见到穿干部服的就叫“首长”。穿士兵服的大多数不是班长,最高可能是班长。你见到一个身份不明的士兵,叫“班长”,如果对方真的是班长,不会不高兴,如果不是班长,会很高兴。但穿士兵服的肯定不是首长,如果你叫“首长”,肯定不是事实,还会有嘲讽之嫌。而穿干部服的,大多数也够不上首长,但是同样道理,叫“首长”不会得罪人,大概率会让对方很高兴。我们在其它环境下称呼人的时候,也大概都是同样的道理。

老师是“先生”里跟我们比较疏远的,管老师叫“先生”,就是强调老师跟我们的父母是一样的,属于顶格称呼。
但是这样一来,礼貌用语很快就会发生通胀,词义会发生转移,产生新的禁忌普遍管老师叫先生,那么管包括父母在内的自家长辈叫先生,就会显得疏远了。“先生”实际上被专门用来称呼老师了。
而称呼自己家的长辈,我们换成了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大人”。——后来我们还曾经管做官的人也叫“大人”,那是新一轮语言通胀了。
“先生”本来是“先生出来的人”的意思,变成“老师”的专称后,会带来一些新的小问题。比如,有的被称为“先生”的人,可能比较年轻,并不比称呼者先生出来。这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解释来找补,说“闻道有先后”,这位小先生虽然肉体不是先生出来的,但是他的智慧是先生出来的。凭借我们这个民族对“先生”的敬重,像这样的小问题,总是有办法找补的。

但是有一个比较大的新问题,本来长辈有男有女,但是在两千年里,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是男的。“先生”成为老师的专称后,就形成了刻板印象,“先生”就是男的。

但实际上,“先生”也一直有女的。女性一旦处在“先生”的位置上——我是指,处在老师的位置上,而不是处在男性的位置上——就可以称为“先生”。
特别是明清以后,女性读书的风气越来越盛了,书香门第要想让女儿读书,给女儿请私塾先生,当然也有请男先生的,但是如果能请到女先生,会更方便一点。因为女性读书风气越来越盛,请到女先生也是可能的。“请个女先生”这种话是成立的。

至于“说书先生”这个意义上的“女先生”,就更容易一些。有人说,“女先生”容易跟男主人不清不楚,有暗娼的性质,以此来反对女性称“先生”。这是很荒谬的。
一个行业在刚有女性的时候,难免有一些女性从业者不自爱,总是默认自己竞争不过男性同行,想捞一些性别红利。每个行业都有过这个阶段,完全不能说明这个行业本身就是暗娼。随着这个行业者的女性从业者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这种现象也就不存在了。
事实上,对女性的一切尊称,都曾经成为暗娼的代称,我们没办法把这些尊称都废掉,也不能认为这些尊称的本意就是暗娼。我们只能轮着使用,如果其中一个词脏了,受到此时社会大众的忌讳,我们就换一个词。

到了近代,现代教育兴起,私塾被新式学校代替。新式学校里的教员,在那时一般习惯称为“先生”。新式学校里的“先生”仍然多数是男性,但女性的比例是越来越高的。
建国之初,一些有历史的学校,仍然沿用旧习惯,称老师为“先生”。不仅大学如此,中学也是如此。而这时的中学老师,特别是女中的老师,女性已经非常多了。大家日常称女老师为“先生”,是很正常的事。
这些“先生”也未必是什么学问大家,可能就是普通的中学老师。在一些乡村小学里,学生也有可能还是按旧习惯叫“先生”,而这些“先生”已经大部分是女性了。比如魏巍写的“我的老师蔡芸芝先生”。

当时有一位干部子弟,转学进了北京的一所这样的中学,也得跟大家一样,管老师叫“先生”。管男老师叫“先生”,她能接受,但是对着女老师,实在叫不出“先生”来,就叫了一声“太太”。

建国之后,“老师”和“先生”的称呼是并行的。称“先生”的,主要是建国前就参加工作,已经被称为“先生”的。没道理突然给人家改了称呼,很多时候也改不过来。而建国后入职的教员,就称“老师”了。“先生”的年纪自然比“老师”大,随着“先生”们的逐渐凋零,被称为“先生”的人越来越少,本来“先生”自然消失,被“老师”取代就可以了。

但是进入新时期以后,大家格外珍惜此时还在世的“先生”们,“先生”又成了比“老师”尊贵的称呼。以至于一些入职时候被称为“老师”的人,上了年纪之后,也被称为“先生”了。很多新进入这个世界的朋友们不知原委,就以为“先生”是一重特别了不起的头衔。

由于历史上女性教育还是相对弱势,所以大学里被称为“先生”的老学者,仍以男性为多,女“先生”显得格外珍贵。这与这些老学者小时候的基础教育情况相有关,并不是女性成为“先生”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

按照老北京的叫法,在大街上看到一位看上去可能当过老师的老人,就可以叫“先生”。管老头叫“先生”的多,但也有管老太太叫“先生”的,这里并没有老太太看起来像老头的意思。

当然,与此同时,旧时也存在另外一种叫法。就是你在大街上遇到一个人,无法判断他是不是老师的情况下,如果对方是男性,就顶格叫“先生”。这是一种管士兵叫班长式的尊称,没有是个男的就是先生的意思。而如果对方是女性,特别是与男性同行的女性,就默认她不是先生,而不称她为“先生”。这是重男轻女时代的陋习,我们批判它。

在重男轻女时代的前提下,我还是分析一下这么说的语态。
比如一男一女两位顾客进了店,店小二就会跟“先生”说话,因为他默认“先生”是付钱的一方,也是点单的。先生想吃点什么,然后想为你带的女人要点什么。但是不能说成“你带的女人”这么粗俗,说成“另一位先生”也过于麻烦,就会换个说法,说成“小姐”或者“女士”。不能说“太太”,因为你还不知道这位女性是不是“先生”的“太太”。
如果是两个男人的一起进店,小二就说“两位先生要点什么”,因为小二默认两个男人不是情侣关系,不知道是谁请客。如果是一个男人请另一个男人吃饭,或者女人请男人吃饭,请客的一方主动开口说话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用“先生”代指男性一方,更多地是消费场所的习惯。

旧时做家政服务的,一般管丈夫叫“先生”。妻子如果不工作,就叫“太太”。如果也工作,就也叫“先生”,在“先生”前加上夫妻双方的姓,作为区别。因为做家政服务的是熟悉两位雇主的状况的。

所以,我的观点是:“先生本来就没有性别之分;一切认为先生等于男性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教员或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无论性别,都理应被称为先生;身份不明的路人,无论性别,都可以被顶格称为先生;这里没有女性只有经过努力才能成为男性的意思,因为先生不是男性

“先生”和“老师”是同一个生态位,而且“先生”是旧称,终究要被“老师”淘汰。所有可以称“先生”的,都可以称“老师”。大家可以从“先生”和“老师”中,随便挑一个叫起来比较顺口的称呼。很多人对女性叫不出“先生”,但应该没有人叫不出“老师”。
如果实在有人习惯对某些人称“先生”,包括对女性称“先生”,我们也应该尊重,不宜口诛笔伐。我们也应该明白,“先生”没有什么必然高于“老师”的地方,成为“先生”也不算是任何男性和女性的殊荣,“老师”成为普遍称呼是大趋势。
下周再讲女性专属的两个称呼:“女士”和“小姐”。

读唐诗 |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读诗经:《摽有梅》,相亲的自由

为什么要听鬼故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