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工具 | 如何用Logseq有效率地记文献笔记(上)

沈劼 六把铲 2023-09-19

The joy of writing.

The power of preserving.

Revenge of a mortal hand. 

-Szymborska


这篇文章承接我之前的学习方法 | 阅读和记笔记的目的、方法及输出成果一文,主要介绍我怎么使用笔记软件Logseq来记文献笔记的。文章分上下,上篇介绍双链笔记的概念和我自己的工作流,下篇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和我看过的适合进阶学习的教程。由于Logseq的使用以及双链笔记的理念和传统的笔记方式有一定的差异,想要改变自己的工作流是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的。所以我建议看完上篇之后觉得可以适用于自己学习方式的人,再去看下篇的操作。


一 双链笔记的原理

有人将知识的管理分为树状和网状结构。树状结构就是常见的文件夹管理方式,根据自己的分类,由大到小设置不同的文件夹,把文件分类放置在里面。“树状结构的优点在于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易于建立知识层次,方便协作理解。”


但是文献以及笔记的分类,有时候并没有那么精确和层级化,一篇文献可能讨论了好几个问题,能够归属好几种分类,如果每个分类的文件夹,或者说笔记本都放一次,明显就属于冗余了。


网状结构则是将每一篇文献笔记都视作一个网点,利用标签来标记文献的不同重点,需要找到对应分类的文献时就通过标签进行筛选。这种扁平化、多元的笔记组织方式避免了传统文件夹分类只能以一种标准对笔记进行分类的缺陷。


此外,讨论相近内容的文献,我们可以用“双链”将它们对应的内容”关联“起来,把网点连成网状。这样我们就可以快速双向查看相连的文献,顺藤摸瓜找到讨论同一问题的所有材料,这就是”双链“。


双链笔记抛弃了既有的文件夹管理系统,选择以块 (Block) 作为编辑器的基本单位。通俗而言,块 (Block) 便是传统文档 (Page) 的基本组成部分:一段文字、图片、表格、代码块,诸如此类都属于 Block。每个块都可以移动、拖拽,并且不同的内容块之间可以彼此关联。这些功能赋予了网状结构诸多优势:避免文件夹的僵化系统所带来的弊端,十分方便在不同的知识块之间建立联系,建立高效的知识图谱。

[内容引用“自如何搭建知识管理系统?”

https://blog.effie.co/%E5%A6%82%E4%BD%95%E6%90%AD%E5%BB%BA%E7%9F%A5%E8%AF%86%E7%AE%A1%E7%90%86%E7%B3%BB%E7%BB%9F%EF%BC%9F/

推荐大家看看这篇文章。]

二 我怎么整理我的文献笔记

1 读文献之前的准备

记笔记最忌的是什么都想抄下来,写到最后仿佛抄了一遍书。如何挑选重点,放弃那些不相关的内容,并且整理出一份方便复习和回看的笔记呢?首先,还是要确认自己读文献的目的


学习方法 | 阅读和记笔记的目的、方法及输出成果的”阅读目的“一节里,我已经大概说过了怎么在读文献之前先想清楚自己读文献是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再根据想要获取的信息来进行泛读或者精度,并且提取出对应的信息,最后留下来的才是笔记的内容。


学习方法 | 研究导向的考古文献阅读法中,我有介绍分层阅读法。分层阅读法的第一层”略读和浏览“,基本就是记笔记时所需要记的内容。包括:

    ▪ 论点或研究问题是什么?  

    ▪ 该研究填补了当前领域的哪些空白?或者发现了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 本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 主要的发现有哪些?

    ▪ 这些主要发现如何解决了研究问题?

    ▪ 这些发现的含义或相关性是什么?  


我会把这些问题做成一个模板,每次开始记笔记之前就按照模板先提炼主要内容,然后才是我需要关注的一些细节。这样之后重看笔记的时候,就能很快抓住重点,想起这篇文献的内容。


2 工作流

我的工作流是这样的,我会使用三种页面来对我的”文献卡片“进行分级,一个是”总页面“,也就是课程或者自己研究的主题;第二是”分页面“,也就是大的主题下的小课题,如果是上课的话就是每周的小课题;第三就是”笔记页面“,也就是每一篇文献的笔记。


以本学期的考古学理论课为例,我会先创建一个总页面 ”Anthro 303 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ical Thought"。


如果是自己读文献,也会根据主题创建对应的总页面,如”实验考古学“等。然后在右上角三个点的位置点击收藏,这个总页面就会一直置顶在左侧边栏,方便之后查找。



在总页面内,是我每周的分页面,分别汇总了每周所读的reading。如果是自己读文献,也可以按照小课题方向做个大致分类,或者干脆不做分类,只用标签。


点进第三周的分页面即可见我读的每一篇文献的笔记页面,以及我写的周总结。


以第三周为例,每读一篇reading我都单独创建一个笔记页面,然后在里面记好笔记。这个reading的笔记页面,就是我的”笔记卡片“。


读之前老师有列出几个让我们思考的问题,我写在了第三周分页面的”Question“一栏里,如果读的时候我有看到相关的内容,我就会在笔记页对应的位置引用这个问题,这样笔记和问题就产生了关联,也就是”双链“。读完之后我可以看到,每个问题最右侧有引用的数量,点开即可看到是哪些笔记内容和这个问题相关联:


所以我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所有相关信息,然后写答案。如果需要看笔记的更多内容,可以鼠标放到笔记页的标题上, 就能预览整个笔记的内容,也可以直接点进去看。


这就是双链笔记的优势所在,我不需要记住笔记的内容,只要做笔记的时候做好关联,之后就能随时随地一次性找到所有相关的材料。


由上而下,现在回到最基础的问题,作为整个笔记基础的”笔记页面”,我是怎么记的呢?


3 笔记页面
首先,在
分页面创建对应的文献笔记,以[作者 年份 标题]的格式进行命名。在页面第一行,先引用Zotero的数据。作为Zotero的忠实用户和一个合格的学术er,写任何东西都带引用是基本素质。Logseq中可以输入/zotero,再回车来引用Zotero的条目信息,方便我们回看的时候找到对应的文献。



然后,可以选择从导入的Zotero信息页打开pdf文件(如果你在Zotero里保存了的话)。也可以选择把pdf文件也拖进这个笔记页面,这样就可以在Logseq里直接阅读。拖入pdf的方法是新开一行,空格,然后直接将pdf拖到这一行上,回车即可。


如下图,红框处是我导入的pdf,点开即可在左侧直接阅读文献。


还可以使用Logseq自带的高亮标注和复制功能。高亮后右键选择复制引用,然后在笔记页面内粘贴,回车。


就会自动出现一个引用原文的格式,还会标注在原文的哪一页,非常方便回看。


笔记当然不可能全是引用原文的内容,我之前说过我会做一个分层阅读法的问题模板,然后记笔记的时候对应着填上去。不过模板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文献,比如这篇Childe的文章,由于年代较早,没有那么格式分明,我就按照他自己的论述逻辑来列重点。但无论如何,他的观点(Thesis)和方法(Approaches)都是要记的东西。


细看上图可以注意到有几个带#号的绿色字,那是我标注的“标签”。在讲Zotero的使用时我就说过标签的重要性,在做双链笔记的时候也不例外。一篇文献可能会讨论好几个概念,或者有好几个跟我研究相关的关键词,我会把这些词做成标签,每个标签其实也就是一个独立的页面,点击去就可以看到所有带有这个标签的笔记页面。甚至如果标签是写在段落内,还可以看到对应段落的内容。


可以说,“标签”的管理就是网状结构下双链笔记的核心所在,只要给页面或者块打好了标签,就能实现笔记的细化管理。


以“Functionalism”功能主义为例,点进这个标签,正文里是我引用了Trigger的文章笔记页里对它的定义的那一段。下面的“9 Linked Rederence”则是其他九篇打了Functionalism这个标签的文献,包括Childe的这一篇。如果我之后想要写和功能主义相关的文章,那我就可以一键看到所有的笔记内容,然后再提炼输出。这样也方便我比较不同学者的观点,而不用在一堆文献里面反复搜寻。


笔记页面和标签,其实在Logseq里的格式定义都是“页面 Page”,但是根据我们的需求,在使用目的上将二者分开,“笔记页面”作为以一篇文献为单位笔记载体,“标签”则作为更抽象和跨文献存在的“概念或者课题”的载体。


一篇笔记写完后,笔记内容可能会被之后的笔记引用。比如Childe的这一篇笔记页面拖到底端,就可以看到四篇和它关联的页面。包括这周的分页面,以及引用他对“Diffusionism” 和 “Evolutionism”的论述的页面。因此,即使是这种记得比较早的笔记,也能很方便地和之后读的文献联系起来。


三 小结

以上就是我记笔记的流程了。这学期由于阅读量大,而且每周都要写Redaing Review,明显能从Logseq中感受到双链笔记的优势。


Barb要求我们每周的Reading Review要包含对文献的总结,一些我们认为值得在课上讨论的关键词或者概念,以及我们针对这周主题要提的问题。所以我在读的时候,遇到关键概念就会在pdf上打一个#号,提醒自己记笔记的时候要在这里加标签,也方便写review的时候总结关键词。也会在不理解或者觉得有趣的地方打?号,提醒自己之后提问。


在每周拼命读了三四天之后,临到ddl前一天要写review的时候经常发现最开始读的几篇东西已经快忘光的,但是根据之前的笔记内容,和笔记页面互相引用的结果,就能很快把握到学者们争论的主线,提炼出重点来。想要引用某位学者观点的时候,也能比较轻松的找到对应的页数(当然有时候我偷懒在笔记里没标引用的页数,也可以在pdf里利用查找功能快速找出来)。


读文献和记笔记是相互配合的过程,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总结,要写下来自己当时的思考,也要标注好自己要记笔记的内容,这样才能避免笔记即是抄书的低效工作。当然,这样读书是比较费时费力的,我这学期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这一门课的reading,以至于别的课都有点用心不够。但这样读书记笔记的效率也是实打实的高,至少我对理论的理解是比之前深入了很多,并且我也为之后深入探索某个理论留下了基础。


所以精读和泛读,精记笔记和粗略记笔记的程度一定要自己把握好。Again,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方法,也没有适用于所有场景的工具,灵活地应用不同途径来达成自己的学习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章

学习方法 | 阅读和记笔记的目的、方法及输出成果

学习方法 | 研究导向的考古文献阅读法

学习工具 | 详解如何用Zotero高效梳理文献

学习工具 | 如何用Zotero一键下载知网文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