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恐龙无处不在》
【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2)褶皱()(3)潮汐()
(4)劫难() (5)追溯() (6)遗骸()
2.解释词语或加点的字。
(1)遗骸:
(2)追溯:
(3)劫难:
(4)致密:
(5)天衣无缝:
(6)争论不休:
3.两篇短文选自 国 作家 的作品。
【自读课文 理清思路】
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研读重点 探讨难点】
1.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的?
2.文章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3.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拓展延伸 发散思维】
1.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
2.“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示?
【课后作业】
1.抄写生词三遍。
2.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第2课时 《被压扁的沙子》
【整体感知】
1.对于6 500万年前的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比较异同】
1.阅读过程中,你发现这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之处?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作具体分析。
【拓展迁移 发散思维】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有关恐龙及恐龙灭绝的资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种学说自己最感兴趣,同时说明自己感兴趣的原因(哪种学说成立的科学依据)。
【课后作业】
1.查找有关资料,探索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2.课外阅读阿西莫夫的其他文章。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预习内容】
1.(1)tún(2)zhě (3)xī (4)jié (5)sù (6)hái
2.(1)遗体,尸骨。
(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灾难;灾祸。
(4)细而密;细致精密。
(5)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6)各执己见,互相辩论,没有休止。
3.美 科幻 阿西莫夫
【自读课文 理清思路】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骨骼化石。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3.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在”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研读重点 探讨难点】
1.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以“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2.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3.打比方,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列数字,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举例子,如‘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
【拓展延伸 发散思维】
1.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2.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
第2课时
【整体感知】
1.科学界对于恐龙的灭绝,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撞击说”依据:在一个6 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是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火山说”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就造成一个足以使大量生物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说。
【比较异同】
1.文体相同,内容相关。这两篇文章都属于科普说明文。二者不仅文体相同,而且内容相关,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除此以外,都还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