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醉翁亭记》超全整理

九上文言文《醉翁亭记》专题复习


一、字词小结

(一)一词多义: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微斯人,吾与谁归   (归依)

        山水之乐   (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欢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以……为乐)

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  (茂盛)

谓        太守自谓   (命名,称作)

太守谓谁   (是)

予谓菊  (认为)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居高而下)

临溪而渔   (靠近,来到)

之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   (的)

名之者谁   (它,指醉翁亭)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主谓之间,不译)

绝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佛印绝类弥勒  (极,非常)

        太守宴也  (设宴)

          宴酣之乐  (宴会)

        水落而石出者  (显露)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出来)

        野芳发而幽香  (开放)

          苍颜白发  (头发)

而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并列连词)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顺接连词)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递进连词,而且)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递进连词,而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顺接连词)

          云归而岩穴暝  (顺接连词)

          野芳发而幽香  (顺接连词)

          佳木秀而繁阴  (顺接连词)

          水落而石出者  (顺接连词)

          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连词)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意无穷也  (因果连词,所以,因而)

          往来而不绝者  (修饰连词)

          临溪而渔  (修饰连词)

          溪深而鱼肥  (并列连词)

泉香而酒洌   (并列连词)

杂然而前陈者  (修饰连词)

起坐而喧哗者  (并列连词)

已而夕阳在山  (“已”的词缀,不译)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顺接连词)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顺接连词)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连词,却)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修饰连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转折连词,却)

(二)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  (名词用作状语,沿着山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之者谁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故自号曰醉翁  (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至于负者歌于途  (名词用作动词,歌唱)

酿泉为酒  (名词用作状语,用酿泉的水)

杂然而前陈者  (名词用作状语,在前面)

太守宴也  (名词用作动词,设宴)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三)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也”表判断

环滁皆山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者,……也”表判断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途歌”“于树休”)

醒能述以文者。(省略句,省略“述”后的宾语“之”;倒装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醒能以文述之者”)

3.省略句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之前都省略了介词“于”)

(四)出自本文的成语

觥筹交错   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山肴野蔌   风霜高洁   前呼后应   往来不绝


 


二、翻译句子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文:城西南方的许多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3.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译文: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很少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文: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烟云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文:春天野花开,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水位下降,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进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0.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译文: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11.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译文:用酿泉的水造酒,泉水香酒水清。

1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译文:山上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面前,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啊。

1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译文: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在尽情地欢乐。

14.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苍老的容颜,满头的白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5.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文: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1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文: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1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三、疏通文意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许多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很少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烟云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春天野花开,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水位下降,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进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造酒,泉水香酒水清,山上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面前,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啊。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在尽情地欢乐。苍老的容颜,满头的白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四、理解性默写

 

1.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2.自问自答道出醉翁亭的来历: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3.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体现全文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基调(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点题的句子;文章微露主旨;作者含蓄深沉,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的千古名句)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6.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7.贯穿全文主线(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9.描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10.描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11.文中以色彩鲜明地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2.描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描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描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描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13.第二段中把山水之乐具体化的句子是: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4.文中写太守宴会上就地取材彩色丰盛的句子是: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15.描写众宾欢场面的句子是: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16.文中写宾客们纵情享受开怀畅饮的句子是: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17.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18.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9.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是: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0.文中用树木之静对比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表现禽鸟了)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21.文中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2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3.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表明“醉”与“乐”之间关系的画龙点睛之笔)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贯穿全文的字是:乐。

 

 

五、问题探究

 

第一段:

1.第一段:写什么?分几层?每层写什么?

明确:(1)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缘由。

(2)分两层。

(3)第一层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

第二层:亭名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2.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山和泉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做了自然的铺垫。

3.第一段写景的方法是什么?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1)移步换景。(2)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4.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明确:(1)文章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然后再逐渐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2)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5.“醉翁之意”这一成语出自《醉翁亭记》,意为“言在此而意在彼”。请结合全文分析醉翁的“真意”在何处。

明确:醉翁的“真意”在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与民同乐。

 

第二段:

6.第二段写什么?分几层?每层写什么?采用什么结构方式?

明确:(1)山间的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2)分三层。

(3)一层:山间早晚的景色

二层:山间四季的景色

三层: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4)结构方式:分-----总

7.第二段描述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答:(1)六幅图画。

(2)朝:日出而林霏开;暮:云归而岩穴暝;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石出。

8.“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是什么意思?

明确:(1)描写的是冬季。(2)“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

9.第2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写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作者极力描写山水之美有何作用?

明确:(1)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霜高洁,冬天水落石出。(或者答“野花、树木、风霜、水石”)

     (2)以美景寄托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10.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

明确:时间顺序或早晚、四季的变化。

 

第三段:

11.文中第三段写什么?描绘了几幅图景?哪幅图景是核心?

明确:(1)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2)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3)核心是太守醉。

1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写太守宴前先写“滁人游”的意图?)

明确:描绘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表明太守政绩,百姓和乐,政治清明,为太守宴前创设欢乐气氛,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13.第三段先写滁人之游,在这幅图中有些什么人?可以看出当时政治上的什么特点?

明确:在这幅图中有“负者”、“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可以看出当时政治清明的特点。

14.写太守宴,吃的都是些什么?取材于哪里?说明了什么?

明确:(1)肥鱼、泉酿的酒,野味野菜。(2)取材于当地。(3)说明滁州地方富足。

15.太守能与众宾欢,体现了太守实行了什么统治政策?

明确:仁政

16.太守在众宾客尽情欢乐中酒酣而醉,太守的醉是为什么而醉?

明确: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民同乐而醉。

 

第四段:

17.第四段写什么?分几层?每层写什么?

明确:(1)日暮醉归,点明主旨                 (2)分三层

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

(3) 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

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18.三种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明确:太守的乐境界最高,因为他不仅为山水而乐,更在为民之乐而乐。

19.“醉能同其乐”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点明文章主旨;(2)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20.作者在第四自然段怎样使用衬托手法的?

明确:第四自然段写太守游罢而归的情形并揭示出这篇文章的主旨,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滁人之乐又以滁人之乐衬托了太守之乐。

整体:

21.课文第2、3、4段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写日暮游归,主要探讨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22.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更进一层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

23.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明确:(1)这些“乐”有:①山水之乐;②宴饮之乐;③禽鸟之乐;④滁人之乐;⑤太守之乐。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提笔成文的自负。

24.作者放情林木,醉意山水,笔下风光,美不胜收,请参照示例,赏析文中美景。

例句:琅琊山“蔚然而深秀”,酿泉“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山泉相依,泉亭相衬,描绘山水映衬之美。

明确:示例一:“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早晨宁静清新,傍晚昏暗沉寂,时间不同,境界相异,这是朝暮变化之美。

     示例二:“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春光旖旎,夏木繁茂,秋色高爽,冬景凋零,变化有致,相互映衬,这是四季变化之美。

示例三:“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深郁之静衬托百鸟鸣叫之动,相得益彰,呈现动静对比之美。

25.作者放情山林,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文中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发。

明确:(1)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启发:欧阳修被贬,但不局限于自己的政治得失,尚能表现与民同乐的志趣,并乐此不疲,借山水来排遣内心的抑郁。欧阳修的这种豁达乐观开朗的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26.选文意境优美,多处运用动静的对比,使得山光、水色、醉态、人情集于一画,各具情致。请仔细阅读文章,找一找有哪些动静对比之处。

明确:(1)“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林之静对比出百鸟鸣叫之动,相得益彰。

(2)“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是景物与人物间的动静对比。

(3)“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27.结合全文,你是如何理解“醉翁”的“醉”的?你又是如何理解“醉”与“乐”的关系的?

明确:(1)“醉”不只是酒醉,更是陶醉:作者为太平祥和、政治清明而醉;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为与民同乐而醉。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28.文章时而山色露于卷面,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皆围绕一个“乐”字结构全篇。你能说一说作者将“乐”划分为哪几重境界吗?

明确: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地风俗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9.“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是《醉翁亭记》中的名句。请说说句子中加点的“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明确:(1)乐:自然条件优越而鸟很快乐。(2)乐:不仅知道自然条件优越,而且还能娱情山水。(3)乐:既有娱情山水之乐,同时还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乐。(4)乐其乐:能超然物外,不以贬官遭谪的政治处境而悲,还能娱情山水,与民同乐。

30.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明确:(1)一个“乐”字贯穿全文。(2)作者抓住“乐”这条主线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31.太守真的喝醉了吗?

明确:不是真醉,而是心醉,心醉于山水的美好,心醉于滁人生活的安定富足,醉心于太守与民同乐。

3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文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拓展:

33.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一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

[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明确: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34.《醉翁亭记》和链接材料都描写了快乐,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欧阳修和颜回两人快乐的内涵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明确:由文中太守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可以看出欧阳修是与民同乐(民乐之乐);从颜回不改变他的快乐可以看出他在恶劣物质条件下仍保持精神追求,他的快乐是安贫乐道,精神上有所获的快乐。

35.《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在写景的过程中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分别从两篇文章中各选一个句子加以分析。

明确:示例:如《醉翁亭记》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写出了树林枝叶繁茂,又写出了鸟的叫声,给人一种生动、不乏味的感觉。《岳阳楼记》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描写了宁静的夜晚岳阳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浮光跃金”中“跃”又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两者相结合,就将夜晚宁静却又不乏生气的特点写了出来。

36.范仲淹遭贬谪后,仍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情怀;而欧阳修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因此,有人认为《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遭贬谪后自暴自弃、消极享乐的心态,你认同这样的看法吗?为什么?

明确:不认同。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人同以忧天下之故被贬,范仲淹高瞻全局,直抒胸臆,而欧阳修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民之心。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更在于人民的和乐。纵情山水是欧阳修洒脱和旷达的体现。其精神实质和范仲淹是一致的,都体现了胸怀开阔、心境旷达、心系天下的儒家传统思想。

37.比较阅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文第二段,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明确: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观点。

38.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明确:(1)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2)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9.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种著名的贬官文化,让一群山山水水中原本寂寂无名的亭台楼阁在失意文人的笔下不经意间扬出了墨香,站成了诗文。有人认为欧阳修的《醉翁题记》就是贬官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儒家心系天下,心境旷达的传统思想。你赞同这一论述吗?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明确:赞同。欧阳修岁遭贬谪,却并未意志消沉,反而寄情山水、洒脱旷达、随遇而安,进一步励精图治,使滁州政治清明,百姓和乐,因此才有了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这正是他心系天下、心境旷达的具体表现。

40.根据下面的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临泉告致》

上文链接材料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

明确:示例一:会。因为琅琊山上有山峰,有酿泉,有醉翁亭,有林木,这符合画家郭熙对山水的审美标准。

示例二:会。画家郭熙认为,有山水、草木、云烟、亭榭等景物的相互衬托,画面才美,而琅琊山正符合他的审美要求。

41.《宋史·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凡历数郡……简宽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意思是凡欧阳修任职的几个郡,为政宽松而不烦扰,因此所到的地方百姓都感到安适。请用本文内容来印证《宋史·欧阳修传》所述。

明确:示例:欧阳修主政滁州,与民同乐,滁州百姓出游,其乐融融,老老少少,各得其所。这正好说明欧阳修治理滁州“简宽而不扰”,“民便之”。

42.结合链接材料,说说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链接材料]要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

                  ——习近平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

明确:欧阳修被贬后,寄情琅琊山水,用心治理滁州城,他有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有积极意义:当今社会,我们要不以自己的得失为念,要心怀天下,真诚地关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做表面功夫。保障民生建设,使人民安居乐业,那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生活会更加美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初中语文助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