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鱼我所欲也》微课+知识点(收藏回放)

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原文、朗读

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课件

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复习题


微课


(点击阅读,可查看九年级下册全册视频)

视频朗读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注释

(1)亦:也。

(2)欲:想要。

(3)兼:同时具有。

(4)舍:舍弃。

(5)取:选取。

(6)甚:超过。

(7)于:比。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厌恶。

(11)患:祸患,灾难。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没有。

(16)则: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这是因为。

(23)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

(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是:此,这样。

(26)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27)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8)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29)则:就。

(30)弗:不。

(3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32)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33)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34)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35)蹴:用脚踢。

(36)而:表修饰。

(37)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8)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39)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

(40)宫室:住宅。

(41)奉:侍奉。

(42)得我:感激我。

(43)得:通“德”,感激。

(44)与:通“欤”,语气助词。

(45)乡:通“向”,从前。

(46)已:停止,放弃。

(47)本心:本性,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回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古今异义


1、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一种量器 。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是:非独贤者有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鱼我所欲也》


3、豆: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今义:豆类名称

重点实词


1、欲:想要,喜欢 。

所欲:喜爱的东西。


2、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

得:得到。


3、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超过; 于:比。


4、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患:祸患,灾难。


6、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7、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则,连词,却。 


8、何加:有什么益处。 

加:好处。


句解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主题: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义大于生命)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义大于生命)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生命大于义)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生命大于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义大于生命)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义大于生命)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义大于生命)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舍生取义就是贤者)


一箪食,一豆羹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小事当前讲道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富贵临头不讲道义)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请大家不要忘记道义)


总结

一,孟子跟孔子都是儒家

二,他们有很大不同

三,孔子一代多讲学习和礼节

四,孟子一代多讲善恶生死

五,孔子一代讲修身服务,虽然过于理想主义,但劝人向善,态度乐观

六,孟子一代讲舍生取义,主要批判现实,态度悲观

七,孔子一代的教育面对普通读书人

八,孟子一代的训导面对王公贵胄

九,可能因为孔子时期的春秋还讲仁义道德

十,孟子时期的战国已经杀伐成性吧

十一,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我们既没有那样的社会环境,也无法从他那里得到恰当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根源


知识点

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所欲有甚于生者 : 想要;超过    

 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      

4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同“避”,躲避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若果,假使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思想

7贤者能勿丧耳:丧失       

8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践踏;不愿意接受

9万钟则不辩礼 义而受之  :同“辨”,辨别  

10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有什么益处

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 ;同“欤”,语气词,表疑问和反诘,相当于“吗”“么”                  

12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原先,从前

13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停止                

14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 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他不致丧失罢了。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原先为了 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呼尔”“ 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是有人不去干这件事。

三 、内容理解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怎样提出的?

“舍生取义”或“舍生而取义者也”;通过设喻类比的方式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别概括各段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部分(第2段),运用例证论述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部分(第3段),再举例从反面论述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3、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第二、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不同?】

比喻论证:把“鱼”比作“生”,“熊掌”比作“义”,“舍鱼而取熊掌”比作“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动形象的论述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从而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更通俗,更易懂。

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1)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对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举不辨礼仪而受万钟的例子,对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对 比论证:(1)将向(过去)与今(现在)的做法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

(2)第二三段 :对比论证,将不食嗟来之食与不变礼仪受万钟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第一段:生与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4、 试给本文“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1)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简要概述)

(2)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誓斗洪魔,以身 殉国。

(3)闻一多拍案而起, 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道理论据:(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是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概括:羞恶之心,指舍生取义。)

6、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 一文的思想内容?

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根据是唯性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四、理解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主旨、观点是:舍生取义。

2、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6、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为宫室之美为之;为妻妾之奉为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失其本心。

五、拓展延伸

1、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你从本文得到了什么启示?

人有时会迫于情势或欲望,做出非善的行为来,因此做人应该时常自省,要敢于舍生取义。

启示:(1)面对心灵的选择,每个人都要“舍生取义”。

(2)在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前个人利益是微不足道的,换句话说就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3、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失本心”的行为,但也有人并不赞同“行道之人”这样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 嗟来之食” 今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究竟如何对待“嗟来之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接受这种施舍,不仅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于这样的施舍,当然应该是宁愿饿死也不接受,但有时接受“嗟来之食”,保存了自己,虽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可更好得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时不妨暂且忍辱负重。

4、本文所强调的“ 义”与市场经济条 件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出什么样的启示?

不矛盾,市场经济下的“利”,必须建立在“义”的基础之上,只有坚持“义”,才能赢得更多的、长久的“利”。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来源 | 网络

初中语文助手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