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一)微课+知识点(收藏)

电子课本

七年级微课

八年级微课

七年级下册二十课《登幽州台歌》 朗读、译文、欣赏

七年级下册二十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七年级下册二十课《登幽州台歌》课件

七年级下册二十课《望岳》译文、欣赏

七年级下册二十课《望岳》课件

七年级下册二十课《望岳》教案

七年级下册二十课《望岳》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二十课《登飞来峰》 朗读、译文、欣赏

七年级下册二十课《登飞来峰》教案

微课



微课二



微课三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七年级下册全册视频)

原文



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

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四、问题归纳

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望岳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望岳》: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诗,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本课这首五言律诗为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漫游,故有此作。

三、课文翻译

注释

岱宗:即泰山。泰山又名岱山,是五岳之首,所以又称为岱宗。

夫:无实义,这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未了:未尽,没完。

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集中,聚集。

昏晓:昏,傍晚,这里是晦暗的意思;晓,天亮。这里是明亮的意思。

决:裂开。

眦:眼眶。

会当:定要。

凌:登。

一:全。

览:看。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啊?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我)定要登上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四、问题归纳

1. “青未了”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气势?

泰山的绵延、高大。

2. 颔联中“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

“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割”字,是夸张的说法,极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课文主题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登飞来峰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其诗遒劲清新。有《临川集》一百卷传世。

二、故事背景

《登飞来峰》: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三、课文翻译

注释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塔,这里指应天塔。

闻说: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自缘:因为。

译文

我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听到鸡鸣声,登上飞来峰,见到日出的奇景。我不怕浮云挡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

四、问题归纳

1.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2.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议论;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五、课文主题

《登飞来峰》:诗人借景抒情、语言生动,从自然情景中很自然地提炼出深刻哲理,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课后思考探究



一、略。

二、略。

三、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站在山巅把那些渺小群山眺望。现在常用的意思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光。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线,当然是因为置身在最高层。现在常用意: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其实,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等各方面,也都需要站得高,方能看得远。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溪水曲折,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绿柳成荫,繁花似锦,又出现一个村落。现在常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希望。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是: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培育百花成长。现在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略。

五、略。

来源 | 网络

初中语文助手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