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二)微课+知识点(收藏)

电子课本

七年级微课

八年级微课

七年级下册二十课《游山西村》朗读、译文、欣赏

七年级下册二十课《游山西村》教案

七年级下册二十课《游山西村》教案

七年级下册二十课《己亥杂诗》 朗读、译文、欣赏

七年级下册二十课《己亥杂诗》教案

七年级下册二十课《己亥杂诗》课件

微课



微课二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七年级下册全册视频)

原文




知识点


游山西村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力主北伐,忧怀国事。代表作品有《示

儿》《诉衷情》。

二、故事背景

《游山西村》此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北伐失败,陆游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令作者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始终忧怀国事。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三、课文翻译

注释

腊酒:腊月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译文

不要取笑农家过年的酒不好,丰收年他们请客人也会菜肴丰足。(我走在山路上)山峦重叠,溪水曲折,(草木茂盛,迷蒙一片)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忽然眼前一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又出现一个村落。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着朴素,古风犹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我拄着拐杖随时都会在夜里敲你家的门。

四、问题归纳

1.《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好客的习俗。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这是多么淳厚的乡风。“莫笑”一句表现出农民的厚道。

2. 颈联描绘了何样的风土人情?

写出了山西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美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新奇和亲切。

3.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的喜爱和恋恋不舍。这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游兴十足,游意不尽!一个热爱山村秀美景色,与村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歌言虽尽而意无穷。

五、课文主题

《游山西村》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己亥杂诗(其五)

一、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人,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有《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

二、故事背景

《己亥杂诗(其五)》: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即己亥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朝廷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往返途中创作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三、课文翻译

注释

浩荡:这里形容愁绪无边无际的样子。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天涯: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

译文

满怀离愁看着太阳西下,诗人的马鞭向东一指,前面便是海角天涯。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化作春泥后滋养更多花儿。

四、问题归纳

1.赏析《己亥杂诗》的后两句。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己亥杂诗(其五)》写了诗人的几种感情?

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感情。一是离别之感。诗人因为敢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排挤,仕途受到挫折,不得不离开京城,奔向遥远的南方,心情是愁苦郁闷的。二是诗人并未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的奋斗,表现了其不忘报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的精神。

五、课文主题

《己亥杂诗(其五)》: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和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



来源 | 网络

初中语文助手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