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微课+知识点(收藏)

电子课本

七年级微课

八年级微课

九年级微课

八年级下册二十二课《虽有佳肴》朗读、译文

年级下册二十二课《虽有佳肴》教案

八年级下册二十二课《虽有佳肴》课件

八年级下册二十二课《大道之行也》朗读、译文

八年级下册二十二课《大道之行也》教案

八年级下册二十二课《大道之行也》课件

微课



微课二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八年级下册全册视频)

原文


 

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

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3. “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4.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6.“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三、课文主题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虽有嘉肴

一、相关资料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二、课文翻译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注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注释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译文: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问题归纳

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

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四、课文主题

《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课后思考探究


一、背诵略。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文章主要运用了反面论证的方法,在开头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再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最后又引用“学学半”来深化强调论点。

二、背诵略。

大同社会理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社会充满关爱;2.人人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示例:《虽有嘉肴》中“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一句,运用对偶句式,将“学”和“教”的作用展示出来,朗朗上口,让人易于接受。《大道之行也》中“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一句运用对偶,写出了大同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淳朴民风,句子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四、1.教与学。2.子女。3.归宿。

4.财货。5.害人的事。

五、1.这句话启示我们,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讲时效的,错过了最佳时间,事倍而功半,所以我们要及时发挥年龄优势,珍惜年少时光,刻苦学习。

3.这句话启示我们,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互相交流,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

4.这句话告诉我们探讨学问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

来源 | 网络

初中语文助手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