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安市工业发展及创新驱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汇编


六安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皖政[2017]42号)、《关于印发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皖政[2017]53号)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精神,根据《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和加强市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意见》(六政秘[2014]146号)、《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六政[2017]4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由市级财政预算安排,采取事后奖补方式,支持在本市注册、纳税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业企业及为工业企业服务的相关机构转型发展。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坚持“强化引导、公开公正、突出重点、注重绩效”的原则,围绕我市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绿色食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采矿冶金(新材料)六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工业经济的投入。

第四条  专项资金由市财政局会同市经信委管理。市财政局和市经信委分别履行以下管理职责:

(一)市财政局负责牵头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会商市经信委向市政府提出项目资金分配建议方案;下达预算及拨付资金;对项目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二)市经信委负责提出专项资金使用范围、支持重点和资金额度;牵头组织项目评审并提出建议;会同财政局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

第二章  资金支持范围和支持方式

第五条  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范围、支持方式及标准:

(一)支持企业争先进位

1.对当年新增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给予企业一次性5万元奖励。

2.对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10亿元、20亿元、50亿元且利润增幅超过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50万元奖励。

3.对上年度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给予每个30万元奖励。

4.根据企业当年实现入库税金、利润、销售收入及增幅等指标,综合考量企业的带动作用、与主导产业契合度、成长性等因素,每年评选认定全市主导产业龙头骨干企业50强。对50强企业上年度设备投资额达到1000万以上的,均按设备投资额20%给予一次性奖励,单个企业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5.技术改造项目支持方式分为设备补助和贷款贴息两种。对企业以自筹为主投入的项目,采取设备补助的方式;对以银行贷款为主投入的项目,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企业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支持方式,按要求进行申报。

设备补助类:对列入市经信委“全市重点项目库”的技术改造项目,凡上年度设备投资额达到200万元以上的:其中属于我市首位产业装备制造业的,按设备投资额15%给予一次性奖励;属于我市其它主导产业的,按设备投资额10%给予奖励;属于其它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按设备投资额5%给予奖励。单个项目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300万元。

贷款贴息类:对列入市经信委“全市重点项目库”的技术改造项目,其3年期(含)以上贷款,凡上年度项目完成设备投资1000万元以上,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50%贴息,单个项目贴息期不超过3年,且最高贴息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三)支持高端智能制造

6.对上年度认定为安徽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奖励。

7.对首次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评定的企业,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

(四)支持科研设计创新

8.对上年度认定为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

9.对上年度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分别给予30万元奖励。

(五)支持质量品牌提升

10.对上年度认定为省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示范和“安徽工业精品”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奖励。

11.对上年度认定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奖励。

(六)支持企业绿色发展

12.对上年度获得省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优秀评价的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

13.对上年度获得认定为省级绿色工厂和节水型企业的,分别给予30万元奖励。

(七)支持平台基地建设

14.对上年度认定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的,给予30万元奖励。

15.对上年度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给予30万元奖励。 

(八)支持企业家队伍建设

16.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企业家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及企业家教育培训平台建设。

第三章  资金申报及审核程序

第六条 每年初,市经信委、市财政局按照市政府要求,起草并下发申报通知,确定申报相关事宜。申请上述奖励的企业,需在通知规定时间内向市经信委统一申报。其中,市直企业直接申报,县区属企业由县区经信委、财政局统一组织申报。

第七条  对申报的项目,由市经信委对企业提交的材料要件进行初审,委托会计师事务所通过现场查看和原始凭证核对,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汇总,出具《审计报告》。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审核并提出拟给予补助企业名单,报工业发展专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复审。

第八条  通过复审的项目,在市经信委、市财政局网站公示一周;公示无异议的,由市经信委会同市财政局报市政府批准。经市政府批准后,由市财政局一次性拨付至企业。

第四章  资金分配及监管

第九条  需兑现的专项资金,市直企业由市财政全额承担;其他企业除文件中明确由市财政承担的,六安开发区、示范园区企业由市、区财政按7:3比例分别承担,其他县区企业由市、县(区)财政按3:7比例分别承担。

第十条 本办法与市财政同年度其他扶持政策有重复的,以市财政补贴或奖励较高的为准,不重复享受。单个企业(集团)最多补贴或奖励600万元。

第十一条  市财政局、市审计局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申报项目的企业,若有弄虚作假骗取专项资金情形的,一经查实,除强制收回专项资金外,三年内不得申报专项资金项目。市监察部门负责对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审核、审批、拨付等工作的监督。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二条  各县区要设立专项资金,抓紧出台配套政策,形成政策联动,并加强宣传解读,推进政策落地。建议今后市级认定项目由县区财政给予奖励支持,并作为申报省级认定项目的先决条件。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经信委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六安市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二次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皖政〔2017〕52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与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所高校合作若干政策的通知》(皖政〔2018〕50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2018〕54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皖政〔2018〕63号)、《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县域经济振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皖办发〔2018〕31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修订)>的通知 》(皖政办〔2017〕7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8〕24号)和《中共六安市委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六安的意见》(六发〔2014〕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设立市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围绕省主导产业和市首位产业、主导产业,按照企业投入为主、市县(区)联动、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仪器设备购置租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等。


第三条 各县(区)参照本办法设立本级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市属和省、部属单位由市财政按照本办法奖补标准给予支持;属于县(区)的企业和单位由同级财政按照本办法奖补标准的60%给予支持,市在县(区)先行奖补的基础上按照本办法奖补标准的40%给予支持;属于六安开发区的企业和单位由六安开发区财政按本办法奖补标准的40%给予支持,市在六安开发区先行奖补的基础上按照本办法奖补标准的60%给予支持。


第二章 资金支持范围和支持方式


第四条  市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范围、支持方式及标准:

(一)提升技术研发能力

1.对销售收入达500万元及以上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于上年度购置或自制用于研发的关键仪器设备(原值10万元及以上),按其年度实际支出额的15%予以补助,单台仪器设备补助分别最高可达200万元,单个企业补助分别最高可达50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研发。

生产性设备或已申报市直其它部门研发设备政策补助的不得申报享受此政策。

2.对于新组建的国家、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20万元的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给予300万元的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给予100万元的奖励;对符合省市共建条件的企业实验室,连续3年,每年给予100万元的经费支持;对在国家组织的运行评估中获优秀等次的国家级实验室,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 ;对验收通过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30万元的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国家级质检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一次性300万元、200万元和100万元奖励。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国家组织的运行评估中获优秀等次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对新成立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的奖励。对我市企业在境外设立、合办或收购研发机构的,按其当年实际投资额的10%予以奖励,最高可达500万元。

3.对租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单位,按年度租金的20%给予补助,最高可达200万元。租用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必须是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其他科技活动中使用的,且单台价格在30万元以上、成套价格在10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

(2)须被纳入安徽省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网并向社会开放服务,且租用的仪器设备必须是用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

(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4.对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实质性产学研合作并签订合作协议的实行备案。开展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每年评选奖励10家产学研合作优秀企业,每家给予20万元的奖励,奖励资金用于研发。对产学研合作取得重大成效的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补助。

5.对市内高校院所在市域内实施转移转化、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按其技术合同成交并实际到账额(依据转账凭证),给予高校院所10%的补助,对单项成果补助最高可达100万元。企业购买市外先进技术成果并在市域内转化、产业化,按实际到帐额给予企业10%的补助,单个企业最高可达100万元,奖补资金用于研发。

6.高校院所在我市创办、合办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优秀的,在省奖励的基础上按1:1给予配套奖励。由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来我市建立产业研究院的,或大院大所在我市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发机构或分支机构、研发总部,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补助。高校院所与我市企业联合成立股份制科技型企业,绩效评价优秀的,在省奖励的基础上按1:1给予配套奖励。

7.对获得国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的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的奖励。

8.对企事业单位产生的科技成果在省科技成果登记系统完成登记的,每项给予2000元的奖励。对获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的第一完成单位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和20万元的奖励;对获得省政府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的第一完成单位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的奖励;对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的企业和团队,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1万元的奖励;获得安徽赛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的企业及团队,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1万元和0.5万元的奖励;获得六安赛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的企业及团队,分别给予2万元、1.5万元、1万元和0.5万元的奖励。

(三)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9.对获批省创新驱动科技重大专项给予省拨项目经费1:1配套支持;对企业承担的经费在100万元以上的其它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按国家、省下拨经费的10%予以奖励,最高可达500万元。

10.每年支持30项左右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根据项目投资规模、团队研发能力、技术难易程度、知识产权等科技成果数量以及经济社会效益等,按A、B、C三档类分别给予50万元、80万元、100万元支持。

(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1.对首次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20万元的奖励,对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的奖励;对列入安徽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一次性给予3万元的经费补助;

12.对新建的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的奖励;对新建的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奖励。

13.在对高新技术企业投保的产品研发责任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专利保险予以补助的基础上,拓展科技保险险种范围,按投保企业实际支出保费的30%予以补助。

(五)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14.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在本市兼职从事科技创业、成果转化等活动,由此产生的收入归个人所有;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将职务发明成果转化、转让等收益中单位留成部分,按60%—95%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高校、科研院所职务发明成果1年内未实施转化的,在成果所有权不变更的前提下,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拥有成果转化处置权,转化收益中单位留成部分,按70%—95%比例划归成果完成人或团队。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其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可按50%—70%比例折算为技术股份。

15.对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品,来我市创办公司或与市内企业共同设立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活动的省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并获批省、市科技人才团队的,项目成功落地后,重点给予以下支持:

(1)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按A、B、C三类分别给予1000万元、600万元、300万元的扶持,科技团队可自主选择申请债权投入或股权投资方式。市政府委托市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出资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与科技团队及其他投资主体共同签订投资协议;

(2)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办的企业5年内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成功上市的,市、县区专项资金在企业中所占股份全部奖励给团队成员,每延迟1年上市奖励比例减少20%;或达到协议约定的主营业务收入、上缴税收等,按照协议约定给予奖励;

(3)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可以其携带的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品、资金及研发技术、管理经验等入股,团队在所在企业的股份一般不低于20%;

(4)相关部门在土地供给、基础设施配套、前期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所提供以及科技团队成员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支持。

16.企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并在我市缴纳个人所得税、工作半年以上、经推荐和公示无异议的,对其年薪50万元-150万元的部分按10%的比例奖励用人单位,专项用于企业科技研发。

(六)提升科技孵化服务能力

17.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奖励;对经备案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众创空间,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和20万元补助。对新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

(七)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18.对新建的国家、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的奖励;对新建的国家、省、市级星创天地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新建的国家、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新建的省、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当年评为市级优秀农业科技园区、优秀专家大院、优秀创业链工作站给予5万元奖励。

19.对当年评为优秀的科技特派员给予2000元奖励,优秀首席专家给予5000元奖励。对当年评为优秀的创业导师给予5000元奖励。

(八)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

20.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给予50万元、30万元的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分别给予4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

21.对新授权的国外发明专利给予每件4万元的奖励(同一发明专利最多2个国家);对新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给予每件2万元奖励;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权自授权之日起六年内的年费给予资助;对新授权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给予每件1200元的奖励。对当年获得国家、省专利金奖和优秀奖的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和3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经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批准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并通过评审验收的企业给予最高可达10万元的补贴;对开展知识产权规范化管理试点并通过验收的企业给予3万元的补贴;对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的企业给予国家规定标准评估费的80%、贷款利息20%、担保费20%的补贴,每家企业最高可达15万元;对国内、涉外知识产权维权诉讼费按20%的比例给予一次性维权费用补助,国内维权补助最高可达2万元,涉外维权补助最高可达10万元。

22.企业转化科技成果获新药证书、动植物新品种,可申请研发后补助。企业获三类以上国家新药证书和药品注册批件且在我市投入生产,可在获批3年内申请补助:一类新药补助 150万元,二类新药补助100万元,三类新药补助50万元。取得创新医疗器械或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注册证并在我市投入生产的,三类每个品种补助120万元,二类每个品种补助60万元。对获准开展临床试验且完成试验后在我市注册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二类医疗器械每个品种给予50万元的研发经费扶持;三类医疗器械每个品种给予100万元的研发经费扶持;三类创新医疗器械或三类体外诊断试剂每个品种给予200万元的研发经费扶持。对国家和省审定的动植物新品种分别给予每个30万元、10万元的奖励。

23.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分别给予60万元、30万元奖励。对组建成立的六安市知识产权交易运营中心,给予每年50万元补助。对取得专利代理人资格且在本市范围内从事专利工作的每人给予一次性1万元的奖励。

(九)强化区域创新能力建设

24.对国家级创新型县(区)、创新型乡镇,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的奖励;对省级创新型县(区)、创新型乡镇,分别给予100万元、30万元的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15万元的奖励。


第三章 资金申报及审核程序


第五条  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申报由相关企业、单位将申报材料和相关证明资料提交到所在县区相关部门初审后,由县(区)科技管理部门统一报送到市科技管理部门。属于市直企业和省、部属单位,将申报材料和相关证明材料提交到市直相关部门初审后,由市直相关部门统一报送到市科技管理部门。


第六条  市科技局对提交的材料要件进行初审,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完成凭证核对等工作。市科技管理部门会同市财政、发改、经信、质检、农业等部门,依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和要求,对各单位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查,提出是否奖励补助及标准的建议,公示无异议后报市政府;经市政府审定后,由市财政部门拨付资金。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七条  市财政部门负责市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的日常管理和绩效考评,市审计部门负责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审计和监督。


第八条  申请单位以弄虚作假等方式套取财政资金的,一经核实,全额追回资金,列入诚信数据库,5年之内不得申报各类政府补助资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条  凡实名举报套取财政资金,经查证属实的,由市科技管理部门按追缴款的5%奖励举报人。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条 本办法与市已出台的奖励扶持政策重复部分,按照不重复享受的原则执行。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六安市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修订)》(六政办〔2016〕59号)同时废止。



来源 | 六安市人民政府

— THE END —

最新发布

关注「安徽创新政策」,检索更多政策

安徽省一级重点及产业创新政策汇编

安徽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281条汇编

安徽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意见30条

蚌埠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发布

芜湖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发布

芜湖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修订发布

滁州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若干政策

淮南市科技创新及制造业政策汇编

阜阳市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汇编

安庆市扶持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汇编

2018年度安徽省市级项目盘点


| 安徽创新政策 |

政策发布,政策检索,奖补公告,最新最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政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