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lightener专访 | 毛毛:采诗是一场精神旅行
用诗歌实现乡村孩子自由的情感表达 | 第 1266 期
Enlightener
毛毛,“是光”113号成员,目前在北京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2021年11月加入“是光”采诗组,成为实习“小蜜蜂”,2022年6月转为正式成员。
“昌平的夜幕总是降临得很早,这里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灯红酒绿,当昏黄的路灯亮起时,它甚至安静得不像北京了。”
研二专业实习一年,毛毛住在北京昌平的小出租屋里。这里离北京市中心很远,若是早上“进城”,要花近三十分钟排队进地铁站。毛毛看着前排乌泱泱攒动着的后脑勺,仿佛已经能感受到他们即将奔波一天的劳碌。傍晚,毛毛望向窗外的一片荒草地,内心总会涌上说不清道不明的愁思。
也是在这里,毛毛为遥远的大山里的孩子们录制冬阳课的音频,她用桃子一样清甜的声音朗读海子的诗《在昌平的孤独》:
孤独是一只鱼筐
是鱼筐中的泉水
放在泉水中
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
梦见的猎鹿人
就是那用鱼筐提水的人
以及其他的孤独
是柏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
和所有的女儿,围着诗经桑麻沅湘木叶
在爱情中失败
他们是鱼筐中的火苗
沉到水底
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
孤独不可言说
孤独不可言说,有时候,孤独妙不可言。在这段冬阳诗歌课的音频中,她对遥远的大山里的孩子们说道:“如果你对待孤独的态度是悲观的,那么孤独就是悲伤的;如果你对待孤独的态度是乐观的,那么孤独就是迷人的。”
或许当这段音频在乡村的教室响起,某一座大山里和京郊的荒草地旁,都有一阵暖风,从孤独的心上拂过。
/////
当光落在你脸上
毛毛读的小学离中国海洋大学很近。小时候,偶尔会有大学的哥哥姐姐来班里上课,宣讲他们在大山里支教的艰苦故事。讲台下的毛毛听说大山里的小朋友过得这么辛苦,上学还要走很艰险的山路,便决心自己长大了也要去支教、去帮助他们。
本科期间,毛毛曾在山东省日照市支教,和那些父母忙碌无暇陪伴的孩子一起过暑假。七到十二岁,正是活泼好玩的年纪,毛毛教孩子们一些文化课,但更多的是像大姐姐一样带他们唱歌、做手工、蹦蹦跳跳。
在那群孩子之中,令她印象很深的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小男孩:上课时话很多,老师说什么都能插上一嘴。备手工课的时候毛毛还很担心,怕他和其他几个比较好动的孩子坐不住——毕竟,手工课更需要耐心和专注。没想到,小男孩做手工时像变了个人似的,非常安静安静。成品也很精致,可以说是班里小朋友中做得最好的。
小男孩和毛毛说,他特别喜欢做手工,家里有许多他的折纸作品。在小男孩做手工时聚着光的眼神里,毛毛恍然发现,自己不经意间给他贴上了好动的标签,而他却展现了自己认真细腻的一面。再看他做的手工成品,个个像它们的主人一样,活泼生动,仿佛眨眼间就要跳跃起来,和你讲述它们是怎样被小男孩设计、塑造而最终成型的。
或许就像小男孩所钟爱的手工世界一样,每个孩子都应有自己的一片精神乐园。
在那次支教经历中,毛毛感受到孩子们获取知识的方式相对于以前宽广一些了,许多小朋友的学习条件也不像小时候从哥哥姐姐那里听得的那样艰苦了——在这个基础上,他们的心灵健康可能更需要被关注。
也是在本科期间,毛毛在微博上刷到“是光”的小朋友写的诗歌,随后关注了康瑜的微博,默默观察和潜水了很久。研究生一年级时,她加入了“是光”读诗志愿者群,直到研究生二年级相对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了,才真正成为“是光”的志愿者,成为采诗组小蜜蜂的一员。
/////
在山海的另一端守候
“在某个田里劳作的夜晚,他们仍可以指着水田,对身边的孩子说:‘你看,这里有无数的星星在河里流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里描述的场景从荧幕的画面流向毛毛的内心,这是她加入“是光”之后第一次灵魂被直击的瞬间。
在毛毛十八年有余的求学路途上,高中母校的办学理念——“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她,以及她对教育的认知:教育对人的意义,不止是传授知识和做人道理,更多的是教会人如何“终身发展”,教育应为一个个独立的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生命主体的发展奠基。
在毛毛的理解里,这与“是光”的理念相契合。
诗歌教育能给大山的孩子带来什么?在加入“是光”之后,这个她曾思索过的问题似乎有了一些答案:诗歌教会孩子们如何自我排解情绪,教他们如何观察,教他们感知生活、热爱生活,甚至是如何抒发对生活的不满,教他们如何“诗意”地生活。
作为采诗的小蜜蜂,毛毛很喜欢看孩子们写与自然风景相关的小诗,“从字里行间能感觉到孩子们很喜欢春天。”
在毛毛采诗的文档里,她喜欢的小诗被标成粉色,因为这是让她看了就会开心的颜色。
孩子们的诗带给她的不只是简单的快乐。有时候,这些小诗也让毛毛触碰到孩子们比较负面的情绪,“但是能这样做一个倾听者,也很有意义。”
对毛毛来说,能第一时间接触到“新鲜出炉”的小诗,做第一个阅读者和倾听者,是一件幸运的事情。真正的采诗就像在大海里找珍珠,很多时候不是首首都是精品,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孩子们下笔时的思考、面对同一个主题写作时不同的角度,或一气呵成、或字斟句酌,甚至连错别字也很可爱。
“也许很多年后,孩子们的诗的原手稿找不到了,但我还用图片的形式帮他们存着,这件事本身就让我觉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打开毛毛用来采诗的文件夹,好像推开一个宽敞明亮的房间,房间四面的墙柜排列整齐,柜子上分类摆放着玻璃罐。玻璃罐里,是孩子们从天南海北传来的“诗歌小纸条”。
也是一个个自由发展着的生命主体们发着光的童年。
/////
应聘采诗员时,毛毛自述“我还善于从简单的工作之中获取乐趣和经验,这也是我应聘采诗员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采诗带给她的不止于此。
前段时间北京零星爆发疫情,毛毛所在的小区实行封控管理。一个月待在只有三栋楼的小区里,每天吃完饭在楼下散散步,三分钟就可以绕小区两圈。
那段时间,她发觉自己比以前更喜欢采诗,也更需要采诗了。她喜欢在晚上一边听着歌一边采诗,夜晚的静谧让她更容易静下心来,开启一段精神旅行:去吹吹山谷里的清风,去听听山间细微的流水声和虫鸣,抬起头,好像也能看见明亮可辨的星星,隔着以光年为计的距离,倾诉心底的秘密。
“从小朋友们稚嫩的语言中,我仿佛看见了那些离我远去的童年时光,这些灵动的词句也无数次抚慰着一颗成年的心灵。”
采访手记
by 丢丢
出发去大理参加发光大会前采访了毛毛,一直到发光大会结束一个多月后才完成这篇专访。
发光大会第一天晚上的“高光时刻”环节,志愿者们围坐在月色下,互相点亮手中的星星灯,讲述自己与“是光”的故事。作为爱听故事的专访组成员,那些寻常人生轨迹里带着温度的章节和那些由柔软的内心发出的思考,让我听得酣畅淋漓。大概也因为容易共情,直至轮到我分享故事,我才发觉自己已经深深沉浸在每一段故事的情绪之中,语出已是哽咽。
毛毛没有能够来参加发光大会。但我能够想象,若是她也坐在我们之中,星星灯照在她的眼中一定也明亮,她与“是光”的“时间长河”,也一定令人动容。
这篇专访,就是在这样的想象中完成。
图源 | 毛毛、《人生第一次》
成员 | 毛毛 撰文 | 丢丢
校对 | 青雨&田田
编辑 | 大可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公众号如需转载或使用文章
请在对话框后台输入“转载”,联系授权
Read More
[成员专访]《陈雨泉:走向前方的云烟里》
关于我们
昆明市呈贡区是光四季诗歌青少年服务中心(简称“是光诗歌”)是国内首家且规模最大的乡村诗歌教育公益组织。从2016年10月开始,“是光”通过为当地教师提供诗歌课程包和培训,解决乡村孩子缺乏心灵关注和情感表达渠道的问题。截至2021年9月,“是光”已经服务中小学1200余所,110000余名孩子有了人生的第一节诗歌课。
支持我们
↓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是光”月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