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读丨要允许孩子“屡教不改”
批评的目的是激励而不是打击,是唤醒而不是压抑,是叫孩子“抬头”而不是“低头”。
先举一个例子:
初二男生小毛经常躲在厕所里抽烟。一天,我遇到小毛,他跟我打招呼。我说:“小毛,我听说你在厕所里抽烟了。”小毛看着我,停下脚步。
我说:“你在厕所里抽烟是对的。”小毛望着我,一脸疑惑。
“你看,小毛,因为你知道在学校抽烟是不对的,才躲在一个不容易被人发现也不影响别人的地方抽。但是,在厕所里抽烟你会感觉很压抑,空气也不好,又有负罪感。这些对你都不好。”
“谢谢校长。我知道了,我不会抽烟了。”
“抽不抽烟,你自己选择,但我真不想别人因为你抽烟而误会你。”
小毛抓抓头,笑了,跑了。
从处理小毛抽烟这件事,我们可以解读批评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为什么要批评孩子?我认为纠正错误、建立关系、传递善良、发泄情绪……都可以是批评的目的。
以“纠正错误”为目的的批评
批评不是叫孩子认错,而是叫孩子学会思考;批评不是叫孩子认输,而是叫孩子学会尊重。
批评可以用沟通的方式进行。
首先,假设孩子没有错,事实上也没有绝对的错。我们完全可以一种“什么也没发生”的姿态倾听事情经过,以及孩子对事情的看法。然后,帮助(“帮助”的姿态很重要)孩子分析“对”或“错”原因,一起制定解决方案。
我们要善于使用描述性批评,而不是评价性批评。对孩子的错误加以描述,就事论事,保持态度中立,不谴责、不侮辱。这样孩子就容易重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批评针对的应是孩子的过错而非本人。
批评孩子前,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批评的价值,给孩子一个挨批评的理由。我们要坚定地与孩子站在一起,把过错放在对立面。我们要孤立的是错误,而不是孩子。批评是表达善意不是唠叨,更不是变本加厉。
以“建立关系”为目的的批评
以“传递善良”为目的的批评
批评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和谐的批评让孩子感受和谐;
善良的批评传递给孩子善良;
蛮横的批评让孩子学会蛮横。
有些错误,孩子可能一辈子都改不了,但我们批评孩子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一个犯错的孩子,在他最需要尊重的时候如果能够得到尊重,他应该会终身铭记。
20多年前,我就听说过关于李镇西老师的一个故事。李老师班上有个男生,抽烟,戒不掉。一天,李老师在校门口等到这位男生,他从男生口袋里掏出一包烟来,抽出一支后把19支还给男生,说:“今天你就抽19支,明天我还在这里等你。”
第二天,李老师抽出2支,把18支还给男生,说:“明天17支……19天后就只有1支了。我希望你可以戒掉。”故事说到这里,有人会问:“男生最后戒烟了吗?”还有人会问:“李老师这样的教育方法,学生会听他的话吗?”
说实在的,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甚至我根本不赞同李老师的做法。好多年,我一直读不懂这个故事。一直到10年前,我才慢慢读懂李老师的用心。其实,学生是否戒烟了这个结果不重要,李老师要传递的是善良与尊重,这是教育的智慧,也是教育的起点。
以“发泄情绪”为目的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