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祛湿“三板斧”,湿气重的人太有福!


不少广东的患者在门诊问我:“医生,为什么煲了那么多的祛湿汤,可是身体依旧还是湿气很重呢?”广东人爱煲汤,煲老火靓汤,常会用一些药食两用的健脾祛湿之品,可祛湿汤不断地喝,湿气还是源源不断的产生,这个是为何呢?


其实是因为不了解湿的特性,中医把“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邪,湿即为其中之一,被称之为湿邪,湿邪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因此湿邪相对比较难去掉,中医祛湿,贵在坚持。


那从哪里可以判断出自己身体是否湿气重呢? 


一看:舌苔和口中异常感觉



湿气重的人一般舌苔厚腻,白腻苔则说明寒湿重,黄腻苔说明湿热重。另外就是口中的异常感觉,如感觉口腻、口黏、口臭等都是表明体内有湿气的情况。


二看:表证



湿邪常常犯表,可以让人头重头昏、身体困倦乏力、四肢关节酸楚沉重。《黄帝内经》云“因于湿,首如裹”,就是头上像被什么东西裹住了或者是像带了一个帽子似得,很不爽,或者是身体感觉就是说不出来的不舒服,反正就是不爽,这个也是体内湿重的一种体现。


另外湿重的人常常补则上火,不补则浑身没力。民间常谓“虚不受补”其实就是因为湿邪在体内搞鬼。



三看:消化系统的症状



如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胸闷、腹胀、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等症状。


中医祛湿,笔者通过临床总结出“三板斧”,其实“三板斧”是古代长兵器的一种,又名“马战斧”,斧阔五寸,柄长七尺。用法有劈、砍、剁、搂、截、撩、云、片、推、支等。“三板斧”相传为程咬金所用,其故事源于《说唐》,据书中记载程咬金在梦中遇到了他的师父,学斧头技法之时被人叫醒,只学了三招,虽然仅有三招,但是这三招威力还是很强的。而中医祛湿的“三板斧”有:


1发其汗

中医认为水、湿、痰、饮其实是一家人,而肺乃水之上源,肺主皮毛,皮毛的散气与汗孔的开合与肺的宣发功能密切相关。所以想要排湿,打开毛孔,湿随汗排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常在门诊跟患者说想要祛湿,出汗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可以不用大汗淋漓,但是需要周身微微有汗出为最佳,而且出汗后不要喝冰冻饮料或是吹空调,让汗自然干,这样汗出才畅,湿气去的就快。


不少皮肤长红疹、出汗后瘙痒的患者,其实就是皮肤排汗不畅,导致水湿之邪郁阻皮肤久而化热所致,此类患者常可见腻苔,我临床一般都是用微微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如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何氏感冒方等,让其微微出汗,皮肤排汗功能畅快,则湿邪有出路,病自可痊愈,所以想依赖药物来祛湿的朋友不妨选择运动出汗作为辅助手段效果会更好。



2利小便

中医认为湿邪是阴邪,它容易损伤我们的阳气,而且它的粘滞之性使得它很容易留滞于脏腑经络,亦可常常阻遏气机,使的气机升降失常,且湿和容易和热狼狈为奸变成湿热,但终究湿还是阴邪,因此治疗湿热病时用温热的药要慎重,因此天医星叶天士先生在《外感温热篇》指出:“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较之杂症则有不同也。”


蒲辅周先生对此指出:这里有个讲究,我把它概括为“淡以通阳”。病属湿热,不能用温药,只能用药味淡薄者,如芦根、茯苓皮、滑石、通草、苡米之类渗利小便,湿去热孤,阳气自通。因此祛湿用利小便之法,多用于湿热内蕴的情况,常可以用五苓散、四苓汤、八正散等。


《黄帝内经》有句话叫:“开鬼门,洁净腑。”王冰对此注释曰:“洁净腑,谓泻膀胱水去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利小便,而“开鬼门”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发其汗。



3健脾胃

健脾胃的方法是广东人最喜欢用的祛湿方式,但临床很复杂,祛湿不是用一个健脾胃之法就可以完全囊括的。中医认为湿气通于脾,因此夏季是健脾、养脾、治脾的关键时期。


我在门诊常给患者解释为什么湿气总是不断产生的原因:脾胃就相当于一个抽水机,湿气就像池塘里面的水,水每天源源不断的产生,如果是抽水机正常,每天能正常排水则湿气不明显,但是如果抽水机动力不足,抽水速度慢,则排水的能力就会变差,这个时候湿气就显而易见了,脾胃虚的人就是相当于抽水机的动力不足,无法满足每日抽水的任务,因为健脾胃可以增加抽水机的动力,让其每日排水的效率提高,这样湿气就不没有那么明显了。


但是如果是抽水机的功能本身正常,只是产生的水过快过多,或者是水管不够大,抽出的水不能及时排出,那再增加抽水机的动力也于事无补,这也就是为什么总是吃祛湿汤祛湿效果不好的原因,此时就必须用药发其汗或者是利小便的办法了。因此健脾胃祛湿之法适用于脾虚所致体内湿重的情况。

相关阅读:

中医五行学说:不接地气不玩土,脾胃气肯定虚

人体两个“祛湿口”,一个化湿、一个排湿!

▲一个独一无二,去湿热的方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