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治疗失眠的方子,虽然只有2味药,但却屡用屡效!


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人的体表有气运行,像人体外围的卫士,名卫气,卫气是固摄阳气的,它在人体体表不断地运化行走。正常的情况来看,卫气昼日行于阳而夜行于阴,昼夜之间阴阳行进之变也,阳入则目闭而眠,阳出则目张而醒。不寐,则为阳不入阴之疾。

也就是说,白天卫气行在人体的阳分里,晚上则行到阴分里,就是行于阴经。阳气只要一入阴经,人就想睡觉。卫气在阴经中行走完,出离阴经的一瞬间,人就会醒来。这就是对睡眠机理的解释。

而失眠正是因为夜晚,阳气进不了阴经中!

打个比方,人体的阳气犹如太阳一样,白天升起,晚上降落,春夏生发,秋冬敛藏,那么,阳不入阴是一种什么情形呢?

阳不入阴就是太阳一直高高的挂在天空上,不降落了,只有白天,没有黑夜,只有春夏,没有秋冬!

阴是死物,阳是动力,是能量,只有通过阳气的推动和温化,阴液才能发挥作用,只有“阴得阳生”,才能泉源不竭,这不仅仅是养生和保健,更是一种艺术,是道!

阳以阴为基础,阴以阳为表现形式,白天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消耗阴分。当人体入静或者入睡之后,阳气开始收敛,消耗减少,反过来促进阴分的化生,只有阴分养足了,人体第二天才能有充足的阳气。



明白了这些道理,再看看长期失眠的患者,为什么他们满脸皱纹,手掌纹路很乱,这都是阴分亏虚的表现。

由于长期失眠,阳不入阴,阴气得不到化生,体内五脏六腑阴液不足,直接影响气血失调。

阳气独行于阳而不得入阴,是《灵枢》关于不寐病机的基本认识。


基于此,《灵枢·邪客》提出了不寐的治法,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

半夏汤又叫半夏秫米汤,为《内经》仅有十方之一,专为失眠而设。

原文记载其组成、用法及功效:“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现代用量】:制半夏30-50克,糯黄米一把。5碗清水煮沸;煮到只剩一碗,这一碗分3次服下,早中晚各一次。

半夏量要大,量小无效,久煎,1小时以上;煮熟了的药须用滤布过滤掉,只喝过滤之后的清汤。

“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这种水在《伤寒论》当中也有介绍,称为“甘澜水”,又叫千扬水,甘澜水不是一种水,而是水的一种制法,就是拿着瓢啊在盆里面反复的把水扬起来,要一千遍以上,取其源远流长,性能荡涤邪秽,疏通下达之意。

这样的水呢,用来泡茶也好,做饭也好,据说特别的有力量,特别能渗透进去。

半夏是六月夏天的一半时生长,应该是夏至之际,大自然阳气正浓之时,夏至是阳极之际,正所谓“阳极生阴”,阳极也是从阳转阴的时刻。夏至之前,阳处于上升阶段;夏至之后,阳气由升转降。夏至是一个从阳到阴,阳气入阴的关键点。

半夏归于胃经,禀赋有阳极生阴之气,是引阳入阴最好的药材。因此,它能让人眼皮合下,如同拉下帷幕般。医圣张仲景特别青睐半夏,在其著作《伤寒论》中多次使用到半夏,每每药到病除。

秫米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秫米又称黄米、黍米,作为五谷之一应该归于中土,脾胃为阴阳升降之道路也。所以秫米的功能应该是辛散中焦土湿。

不过也有医家认为秫米是黏高粱米或高粱米者。如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引《图经》云:“秫乃粟之粘者也,其苗高丈许,有节如芦,茎中有瓤,类通脱木而小白,叶长一二尺,实生茎端作穗。”对此,并没有达成共识。

用半夏引阳入阴,秫米辛散燥湿健中土,疏通道路,而其中的千里流水的甘澜水是助中焦疏通,这是半夏秫米汤的本意。全方药仅两味,一温一凉,但却将人与自然完美地结合起来。正是因为有天地之气相助,使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方子,显示出神奇的疗效。


推荐阅读:

▲1800年前的古方泡脚,治疗顽固失眠

仅仅一味药,几年的失眠都好了

两招:把手腕上这条“筋”揉开,再配上点对应方药,就不会失眠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