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百名战将忆党史⑯ | 边防线上寸土不让!老兵邓德令追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去年6月,在西部边陲加勒万河谷牺牲的4位烈士,让边境线崖壁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誓言为全国人民所熟知。最近,记者在宁专访曾与英烈们同守一条边防线18年的邓德令老人。作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参战老兵,93岁的邓老这样概括戍边军人的精神:“你想叫我让步不可能,边防线上寸土不让!”
1944年4月,年仅16岁的邓德令在家乡山东平度参加八路军。平度是山东胶东地区敌后抗战中心,邓德令和战友在这里一直战斗到鬼子投降。战不旋踵,他们又从山东威海坐船,跨海进入东北,参加解放战争。
“东北打了3年半,入关打平津,一直南下到广西桂林、玉林,又转入广东。”邓老回忆,1952年部队又奉调入朝,战友们求战意志高涨,“有好多人在外面学习,闻讯赶回来,哭啊,说我不学习了我要跟去打仗”。从朝鲜回国后,邓德令又根据上级命令,先后辗转于辽宁、山东、黑龙江、广东等地,1956年进入南京军事学院第5期合成指挥系学习。
邓老的履历,是一部“党叫去哪就去哪”的履历,这在奔赴西藏戍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1959年从南京军事学院即将毕业时,邓德令和战友们面临毕业分配,其中一个去向是西藏。进藏17人名单一公布,其中就有邓德令。“当时听说西藏可不是好玩的,缺氧,高山非常多,米饭不是煮熟的而是泡熟的,馒头放进锅里蒸时有多大,吃时还多大,水顶多70度就烧开了。大家都真有点怕去,思想有一点负担,一个3年不准回来,把家属扔在南京,二是到处都是匪特。”
时任学院院长廖汉生中将组织17人座谈,做思想工作。“大家都不发言。我说我发言,我思想也不通,但我愿意去。党培养我这么多年了,我不去谁去?”邓德令这一发言,扭转了座谈会氛围,“会议结束后指导员问我,‘你思想是不是真通?’我说我作为军人不去行吗?我还是一个共产党员,党培养我这么多年,白培养了?”
如今回忆当时,邓老实事求是地说:“你说那时有多高的觉悟,说实话不一定。接下来要爬高山、过雪海,哪一个愿意从生活优裕的地方到吃不饱穿不暖的地方?但是下命令,你不去行吗?好的地方你不去可以,艰苦的地方你不去谁去?”
邓德令用戍边18年的实际行动,证明他的豪言壮语并不是说说而已。入藏时正逢西藏平叛战火未熄,川藏路不通,邓德令和战友们只得从成都绕行兰州,转西宁到格尔木,颠簸一个月才到拉萨。起初,邓德令被分配在生活条件尚可的西藏军区作战部当参谋,后因林芝军分区司令部参谋科科长在剿匪时牺牲,1961年1月邓德令奉命接任,上了边防一线。
很快,边防一线就变成了作战前线。
印军战斗力和国民党保安团差不多
林芝军分区面对的是中印边界中线。邓德令履新时,中印边界问题已经处于爆发前夜。
中印边界问题可以追溯到1947年印度独立,其全面接管英国侵占中国西藏的一些边境地区,并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印度政府无意通过和平谈判协商解决边界问题,且把中国的忍让当作软弱可欺,大肆采取所谓的“前进政策”,不断以军事行动蚕食中国领土,破坏边界现状。至1962年,局势变得极为紧张。印军频频挑衅,不断包围我巡逻小组,伏击我运输人员,射击我哨所。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于10月20日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中线以达旺地区为重点进攻目标。这一出发,我军全线出击。当时我们在林芝,首先把当面几个据点打下,然后再向前发展。”邓德令介绍,为配合主要方向作战,林芝军分区部队首先拔掉敌设在甲久的前沿据点,接着攻击马尼冈之敌,敌随后溃逃。“接下来到底向哪走,连军区都不知道,因为地图上没标。”邓德令说,当时他们手中只有一份错误百出的五十万分之一地图,“图上有的,没那个地形;实际有那个地形,地图上没有。”
就在这时,邓德令有了发现。“我看墙上贴了一张印度画——他们指挥官可能还有点艺术细胞,我拽下来一看,发现反面是一张简略地图,向西南方向又伸出一条路来。”这张图指示了一条我军地图上没有的路,邓德令马上上报。军区派了几个印地语翻译一翻,得知离我军现地100多公里外的梅楚卡还有敌一个团(第八廓尔喀联队),遂派军区独立营直插梅楚卡。邓老告诉记者,当时评估印军战斗力,估计我军一个营就能应对敌一个团。
军区独立营在进至梅楚卡附近4公里处遇敌阻击,夜间梅楚卡之敌撤逃达东,我军随即衔尾追击。邓德令带一个连沿梅楚卡河谷向南猛追,途中遭遇一股印军,“他们的战斗力确实有问题,哨兵报告前面发现20来个人,我说赶快追,结果没打就投降了。”这股印军是在外伐木时被俘的,邓德令注意到,其中年轻人不多,有一半是配廓尔喀弯刀的廓尔喀人,背着落伍的二战英制步枪,比我军已经换装的五六式枪族整整落后一代。
此战还俘获一名印军少校,审讯俘虏时发生了滑稽一幕。“我们司令员杨永恩大校没戴军衔,我戴了个大尉军衔。他不知道我们军衔是多大官,司令员审问时他有些爱理不理的,反而见我问话,知道的都回答。”邓德令大笑解释说,这名少校看大尉军衔有“四颗星”,以为他官大,所以愿意回答提问。“我们做饭时叫炊事员给他送些饭,他不吃。经过翻译,原来他们上下等级(观念)很厉害,平时不仅要单独给他做,还要他们士兵给他盛饭。”
这名印军军官指挥打仗不灵光,要求倒不少。“他们对国际法还是蛮了解的,说你们要优待我们,劳动的话你们还要给我们工资。”印军如此表现,与日军、国民党军、“联合国军”都交过手的邓老评价自然不高,“战斗力和国民党的保安团差不多”。
老侦察员觅敌踪,雪夜生擒两名敌特
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重申:中印边界问题必须通过谈判解决;并宣布从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从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即从1959年11月7日的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由于这一命令,邓德令所在部队也撤出了梅楚卡。
为什么有这一决策?在邓老看来,一方面这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上占据主动,另一方面我军后勤补给也极为艰难,“11个老百姓供1个战士,吃的都困难。老百姓从林芝背着粮食、背着罐头,到了地方吃得也差不多了。指战员甚至没有盐吃,经常摔跤,走不动路,还有夜盲。那时候真是不撤不行!”
此战后,敌对势力依然没有放弃在西藏挑起事端的想法,经常派出间谍特务入境进行侦察和破坏。“间谍特别多,多到什么程度?比如电话线杆子上的‘瓷瓶’,经常换成他们的。里面有无线发射器,信号传到一二百公尺外某一个小沟里面,很隐蔽的地方有发射器。”邓老解释说,通过信号中继就能窃听信息。
当时特务时不时渗透入境,邓德令就参与抓获过三名敌特。其中两名落网于1966年冬,守桥民兵发现桥下有两人试图偷越,二人见踪迹暴露,做贼心虚开枪后逃窜。经检查遗留弹壳,是敌特惯用的加拿大手枪弹壳。
军分区接报后,邓德令带了三个班前去追查,追了一天没追到人。军分区又调来一个团,再搜一天仍一无所获,只得收兵。此时天降大雪,邓德令仔细分析认为,二人是被意外发现受惊后逃窜的,在认为安全后很可能要回到原路上去。借着大雪映照的微光,邓德令带一个排继续追踪。果然,次日凌晨3点多,手电筒照到了雪中的新脚印。
“大家都筋疲力尽,电台译电员带了个小水壶,他喝水的时候给我一小杯水。乖乖,喝上水真的特别舒服。”这杯水让邓德令振奋起精神,调整部署后继续追击。终于,部队在一处老百姓搭建的牛棚中发现了火光,正是特务在烤火。
我军四面扑上去,敌特未及反应就被打昏,战士们根据邓德令事先交代,第一时间脱光了敌特衣服。“我说你们如果逮到敌人的话,第一个就赶紧把衣服给他扒了,防止有毒药。结果确实有毒药!”邓老说,敌特落网后直言没料到我军会如此锲而不舍。此战缴获一部微型电台和配套的手摇发电机。公安部门侦破此案后了解到,两名敌特曾受过境外情报机构擒拿格斗、野外生存等严格训练。
1968年,邓德令在墨脱又参与抓获一名特务,此人最初也是被警惕的群众发现。接报后,邓德令带队前去追捕。追踪3个月未能成擒,但这名特务行动规律被摸到了。“他总在那一片转,有规律了。我对那个地方熟悉,他第二天到哪个地方我估计到了,赶快发电报叫一线部队去追。”果然,始终在逃亡的敌特极为疲惫,在一户百姓家吃饭时被我军一名副连长率两名战士当场擒获,缴获一支小口径步枪和一支加拿大手枪。
记者问邓老为什么总能找到敌特踪迹,邓老笑言,他入伍后就当侦察员,经常穿便衣搞侦察,“便衣一直穿到侦察股长,是老侦察员了,搞作战我倒一直不大懂,打仗是后来在军事学院学习的”。
在高原边疆与狡猾的敌人和恶劣的气候战斗,一待就是18年。“说不上苦与不苦的问题,你到那一步还蛮乐的,调回来还有点想念。”邓老简朴的家中,至今还保留着卫国戍边的纪念品——用缴获的印军降落伞改制的窗帘。
2020年6月15日晚,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军违背承诺,再次越过实控线非法活动,蓄意发动挑衅攻击,引发双方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戍边后辈保家卫国的英勇顽强让邓老十分欣慰,在他看来,为家和卫国还有些不同:“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安徽有个‘三尺巷’,宅基地可以让他三尺又何妨,但是在边防上不能这样。边防线上寸土不让!你过来就不行,我就不能让你一步!”
延伸阅读
城事 | 争创法治江苏建设样板,宿迁为何底气十足?吴政隆在全省领导干部专题研修班开班式上强调:牢记殷殷嘱托 扛起重大使命 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吴政隆在省人大常委会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她是江苏唯一入选的全国“最美公务员”,因何“最美”?
深度 |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定题数字经济有何深意?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陈月飞
摄影 赵宇
实习编辑 丁平
值班主编 孙巡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