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评 | 转念一想,这不过就是一场考试

言心 北京西路瞭望
2024-09-26

伴着端午粽叶香气,一年一度的高考,也落下帷幕。

今天下午时分,笔者路过南京鼓楼区一处考场外,3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见到一些早早等候在考场外的家长,有的穿着旗袍、手捧鲜花。还有的佩戴起粽子形状的香包,寓意“粽”横考场,一举高“粽”。巧思中蕴藏厚望和祝福,十分应景,惹人会心一笑。

确实,高考是无数学子通往更高学府的必经之路,牵动千万父母长辈的心,也承受着整个社会的关注。实际上,这段时间全社会都在顺理成章地为高考做着相关服务保障工作。譬如,今年江苏全省共设265个高考考点,上万个考场,为保障考试顺利进行,考前考后,有关部门从考试组织、评卷、录取等各环节都作了充足准备。甚至,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也都前往考场实地检查。为了走出考场的这一张张盈盈笑脸,再怎么细致周全也都不为过。

高考结束,接下来就是阅卷出分、填报志愿、录取等等一系列工作。一环一环继续做好各项保障工作,还是须臾不可松懈。而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还将面临从暂时的放松,到紧张、纠结、喜悦或者失落等心理过程。虽然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这句话已老套得令人乏味,但时代发展到今天,这句“爹味”十足的话,已经被无所过来人不断反复证实。

仰望星空,我们可以无数次转念一想。譬如可以这么想:被赋予了各种意义的高考,对今天的孩子们来说,不也就是一场考试么?一举成功会如何?暂时受挫又如何?考试铃响,交上答卷,收拾好心情,就不必回头,只管再往下一程飞奔。而类似于高考这样的大大小小考试,还在风景如画的人生旅程中等着我们。大可不必把这一场考试看得如此紧要,也大可不必把这一场考试所带来的高校选择看成是人生定型的选择按键。

有一个故事让笔者深受触动:1960年,彼时还是高考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刘秀梵阴差阳错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专业失之交臂,最终被苏北农学院(现扬州大学)兽医专业录取。挫折之下,刘秀梵没有消沉和放弃,而是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在大学一年级就已掌握了5000到8000个英文单词,为研读兽医专业书籍自学了德语,最终成为我国知名的动物传染病学研究专家,并于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从懵懂投身兽医专业,到站上动物传染病学研究最前沿,刘秀梵院士用令人咂舌的经历告诉我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

当然,一些成功人士两次甚至三次参加高考并最终逆袭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要举例,还可以举出若干,这里就不再赘述,道理大家都懂。

而透过刘院士的故事,笔者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近期的频频出现的热词——耐心资本。形象直白一点来说,这指的是以中长期投资为主,不太受短期波动亏损的影响,更看重未来,可承受较高风险,更注重长期收益回报的资本。其实,一个人成功与否或者能在学习成长路上走多远,某种意义上也取决于自己的“耐心资本”有多少。每个人“耐心资本”的“耐心”怎么养成呢?或许就要像刘院士那样,坚守自己的“长期主义”。在漫长的学业和工作生涯中,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种考试其实都只是一场考试。而看淡这些考试,找准前进的方向,在自己的赛道中坚持坚持再坚持,就一定能见到花开之时。

不妨都耐心一些,或许就可以:轻装策马青云路,人生从此驭长风。

延伸阅读   

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聚首温州,今天三省一市党报头版“有看头”

静夜思|做人,要有点“童心”

瞭望评 | 一个故事,为何引起共鸣

政声录 | 盱眙县委书记孙志标:向“新”而行增创发展新动能

先行探路立潮头


瞭望评论员 言心
编辑 苏望
责编 顾敏
审核 耿联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西路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