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江之水,为何从这里奔腾北上

倪方方 北京西路瞭望
2024-09-26

·

点击查看AI修复后的照片


8月2日正午,烈日当空,新通扬运河潮平水阔、波光粼粼。


“记者同志,给我拍一张。”指着身后的江都水利枢纽第四抽水站,81岁的枢纽变电所原所长陈威饶有兴趣地请记者为他留影。他说,当年照片就是在这里拍的。


“当年”指的是49年前,也是在盛夏,一群年轻的建设者席地而坐,在同一个地方学习生产安全知识。他们背后,四站的主体结构已经成形。“照片拍摄是1975年6月,那时工程接近尾声了。”陈威回忆道。



工程始建于1961年,初衷是排涝灌溉。陈威默念照片里小推车上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毛主席说的话我们一直记在心里。”千百年来,淮河河道被黄河反复侵夺,淮河水系紊乱,造成“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每每遇灾,路有饿殍,老百姓流离失所。1943年出生的陈威,亲眼见过一批批难民举家逃荒。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遭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国家开展淮河治理工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就是在那之后不久作出的。


1958年,江苏制定“扎根长江、引江济淮、江水北调”的工程方案,由此筹建的水利枢纽,历经三次选址终落户江都。“这个决定当时做得非常审慎,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陈威说,枢纽作为“江水北调东引”的“龙头”工程,既可抽引长江水沿京杭大运河北送,又可使里下河涝水流向新通扬运河。 


江都水利枢纽第一抽水站1963年4月建成,在当年8月里下河地区连续暴雨中就发挥了作用,抽排涝水近1亿立方米。此后,二三四站历时17年全部完工。1964年,21岁的陈威来到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工作,参与了艰苦的建站。从照片看,当时大型工程机械几乎没有,基本靠人的主观能动性。陈威记得,那时泵站土建、河道开挖、环境整治同步进行,每天成百上千人在工地上挥洒汗水。大家吃住在河道上,夏天忍蚊虫叮咬,冬天受刺骨寒风,却没人说苦。 


“17年的建设,就是一段自力更生的历程。”陈威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大型泵站建设涉及到土建、机械、电力、水利、交通各方面,综合技术性高。面对这些难题,建设者们反复探索,不断试验,逐步攻关。一站采用的虹吸式出水流道在全国尚属首次,技术人员研制出真空破坏阀进行断流,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这项技术在三站、四站建设中又不断改进,为大型泵站出水流道断流积累很多技术数据。“当年,这算得上核心技术。”


在自力更生接续奋斗中,建设者们建成全国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亚洲规模最大的泵站枢纽。1963年建成以来,枢纽共向北输送1655亿立方米江水,抽排里下河涝水419亿立方米,为淮河泄洪10664亿立方米。陈威说,每年梅雨季到来,里下河地区积水无法排放,江都水利枢纽开启东闸,抽水站把北边多余的水抽到长江内;当雨量减少,西闸开放,长江水送到北边去。


老照片上还是雏形的江都水利枢纽四站,如今银杏掩映、碧水环绕。背后庇护和服务的苏北地区,如今沃野平畴,实现“旱改水”、变成“米粮仓”,苏北人从“有水喝”发展成“喝好水”。陈威说他没想到,不仅当年排涝抗旱的“小目标”早已实现,而且枢纽发挥作用越来越大,“真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进入新时代,江都水利枢纽也在焕新前行。


2013年12月,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投入运行,江都水利枢纽有了新角色——东线源头。一泓清水自此出发,经大运河沿线9级泵站“托举”,翻越13个“台阶”一路北上,滋润数十座大中城市,保障亿万群众饮水安全、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沿线生态环境改善。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都水利枢纽考察,这让参与建设和运维一辈子的陈威深感自豪。总书记听取工作人员汇报水质抽样结果的地方,就在四站。


早在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时,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等重要要求。考察江都水利枢纽时,总书记叮嘱:“一定要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陈威说,这是大家一直努力的目标。江都水利枢纽水质自动监测设备数据显示,自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开始,水质均达到和优于Ⅲ类地表水标准。近五年,Ⅱ类水占比已达到 80%。


优秀数据离不开先进技术加持,如今的枢纽已不复老照片人多机械少的窘迫。2013年起,江都水利枢纽开始探索实施水利工程精细化质量管理,不仅实现远程监控、视频监控、优化调度,还搭建了工程感知系统和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实体泵站与数字孪生泵站运行管理融合。“最早时调水,一个班组要55个人同时在岗。现在技术条件好了,4个人一班。”


“现在规模最大的是第四抽水站,其抽水能力可以达到一站、二站、三站的总和。”陈威感叹道,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工程紧跟时代步伐,进行科学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古有李冰都江堰,今有人民江都站”。摩挲老照片,陈威感慨于当时的激情和今日的巨变。退休后,他仍住在枢纽边上。他说,一辈子都在服务治水,早已与枢纽分不开了。


(本篇为荣光永不褪色系列第14篇报道)
延伸阅读   
江苏省信用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瞿为民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瞭望评 | 热门博物馆“预约难”,这个难题要解
“悟空出世”,猴王的江苏“老家”咋办?
江苏省省管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
学习日历丨2024年8月26日

策划|耿联 陈月飞

采写|倪方方

编导|焦贤颖

视频|王苏禾

设计|司马安芯

编辑 | 方思伟

责编 | 顾敏

审核 | 耿联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西路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