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刘汉元的酒,下通威集团的棋!(深度复盘)
文 | 黑鹰光伏 太子李 王亮
这是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少有的“高光时刻”。
9月20日,这为历来低调的企业掌门人,在通威集团总部所在地——成都,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畜牧水产以及新能源领域的大咖,共同见证通威集团35周年庆,也暨世界首条工业4.0高效电池生产线投产仪式。
一个企业能存活发展35年,确实值得喝上一杯!事实上,这也是通威进入光伏产业的第10个年头.。
何谓“通威”?“通力合作,威力无穷”之意!35年时间,耗去了刘汉元大半生的心力;而1964年12月出生的刘汉元可谓正直壮年,通威未来棋局和野心仍需这位掌舵者去把控和实现。
从时间长度与周期来看,刘汉元可以说与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宗庆后、李东生、刘永行、王健林、马云等企业家共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生态的发展与变迁。35年间,风流雨打,时光交错,有人败,有人赢;有人功成名就,有人泯然式微,也有人东山再起。
“发迹于眉山,成长于成都,壮大于全国,放眼于世界”。毫无疑问,时过境迁,与35前的四川眉山羞赧青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的刘汉元已绝非一个产业的“旁观者”,除却“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光环,若仔细梳理和分析通威在光伏领域的投资布局,毫不夸张地说,你会发现这家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野心和实力真是远超想象。
一家企业何以熬过35年的岁月,并实现持续稳健的扩张?如果梳理刘汉元主席过往的公开行止,其并非性格极其鲜明的企业家,更不会“语不惊人死不休”。抑或,正是这家企业的谨慎、稳健,加之对35中各种大趋势的棋局把我,进退知止,才成就了今日的通威。
(在通威集团35周年庆典上,刘汉元主席与嘉宾们登台,共同为通威太阳能世界首条工业4.0高效电池生产线投产启动仪式亮灯)
对于企业的发展,刘汉元曾如此感慨:“以前说民营企业家是累死的,很多民企老板做好一件事就想做好十件事。你问对不对?也对。这是上进心,是进步的动力、创新的源泉,是企业家精神的表现。可是我们的人力、资源、团队、管理等等都不一定能够和企业家想象的空间一样完美匹配。这就像是开车的时候超越了马路的状况,在破烂的公路上面开高速,盲目求大求快就一定人仰马翻。”
通威的版图
通威业务版图到底有多大?粗略统计,截至2017年7月31日通威集团共投资了超250家企业,而从2015年开始,通威股份在新能源领域再度发力,两年多时间投资了超过120家企业,成为其最大的亮点。
从1982年到2017年,通威集团三十余载发展壮大历程,可谓一部浓缩的中国民营企业乃至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
35年是什么概念?
1984年11月的第一天,在北京中关村中科院计算所不到20平米的小平房内,柳传志心事重重的坐在板凳上看大家搬桌子、扫地,这是联想成立第一天。
1984年,马云第三次参加高考,老天爷似乎不忍心再折磨这个“阿甘”式的学生,他离本科分数线还差5分,被杭州师范学院的专科录取。
1987年春节一过,潘石屹变卖家当,辞职南下深圳,到达南头关时,身上剩下80多块钱,这便是多年后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创业资本"。
1987年,43岁的任正非在南油被人坑了200万的贷款,而妻子也在各种家庭矛盾中与他分手。 迫于生计,任正非不得不开始了创业,靠着21000元资金创立了华为。
而在通威发轫的同一年——1982年,在左邻右舍鄙夷不屑的议论声中,刘永好和兄弟们在自家的阳台上养起了鹌鹑……
历史浩如烟淼,残酷的市场竞争大浪淘沙。也就在80年代初,年金18岁的刘汉元开始独立的人生征途。
20世纪80年代初,刘汉元发明“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填补了国内水产养殖领域空白。1986年3月10日,通威的前身——眉山县鱼用配合饲料厂(科力饲料厂)建成投产,通威正式迈开了作为民营经济一分子向前发展的脚步。
1991年初,“科力”正式更名“通威”。随后,全新推出的“通威牌”饲料的市场占有量和知名度迅速扩大。其后,刘汉元于1992年正式组建通威集团,彼时的刘汉元年仅28岁。90年代初,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初步建立。1994年,在刘汉元带领下规模迅速扩大的通威集团,正式将总部迁移至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
(通威前身永寿渔用配合饲料厂——科力饲料厂的厂房)
伴随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通威集团从1994年秋首次走出川西、在重庆设厂开始,先后在华东、华南、华中等主要水产养殖区设立分公司一百余家。凭借着成熟、规范且可复制的管理经营模式,通威在全国水产市场的扩展有序而高效,分子公司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水平全线飘红。
进入新的千年,市场经济日益显现出多元化特征。刘汉元带领通威实现上市、产业多元化拓展等里程碑式发展成就。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通威先后收购乐山永祥股份、合肥赛维太阳能等重大项目,并建立北京渔光一体等终端公司,由此实现了在整个光伏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完整布局。
若回顾通威35年的发展脉络,似乎稳稳当当, 波澜不惊。事实上,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能只有当局者知道,而棋局中的进退取舍则极大地考验掌舵人的智慧与远见。
诚如白勇在《通威为什么》一书中如此表示:“怎样理解通威?通威是个没有故事,却值得冷静审视和思索的企业,他没有人们常见的大起大落、九死一生,但却在平平常常中获得了绝大多数企业难以企及的成就。”
经过多年的奋战,通威的水产饲料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占有率已属龙头。其中鱼饲料更是家喻户晓,国内每三条鱼中有一条就食用通威饲料。从鱼饲料起家的通威集团,在十年前开始涉足新能源产业,这被业界视为通威新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如今的通威集团已经成为以农业、新能源为双主业,并在化工、宠物食品、建筑与房地产等行业快速发展的大型民营科技型企业。集团现拥有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地区的170余家分、子公司,员工近3万人,旗下通威股份(股票代码600438)年饲料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是全球主要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及我国重要的畜禽饲料生产企业,水产饲料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超过20%。
此外,通威在光伏领域的实力已绝不容小视,目前,随着永祥股份5GW高纯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项目、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2.3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二期2GW高新晶硅电池项目等重大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和“渔光一体”战略的不断落地,通威将继续不断巩固在光伏新能源领域业已形成的领导地位。
如果梳理通威35年来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一旦刘汉元认定了这是正确的事,就会坚持到底,新能源产业对于他来说就是如此。
刘汉元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偏执本就是企业家精神的一种表现。“格罗夫说这是个偏执狂才会成功的世界,这其实是很多企业家的真实状况,晚上回去想不通,一觉醒来又继续加油干 。”
另一方面,刘汉元认为,民企要成功,除偏执之外还要有“掌控力”。即撸起袖子前先找准方向,然后真正甩开膀子加油干。用刘汉元自己的话讲,一个企业要想长治久安,或稳定发展的前提,就是企业的根一定要“正”。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凝聚到“好人”,并且让所有人都能按照好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与企业同发展,同进退。只有企业的形象、产品和企业的人,都趋同一个方向,企业才可能得到别人认可,得到社会认可。
所谓见微知著,一些细节可能反映出刘汉元这为企业家的行事风格。通威集团的一位员工曾向第一财经记者王说起一件小事:几年前公司获得了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大道中段588号的这块地,刘汉元计划将总部迁往这里。参与该项目的设计师就告诉刘汉元,根据土地使用面积,这里可建成“双子星”即两座楼宇,刘汉元摇摇头说:“不用建得这么满,还是要留出足够的地方,给大家更多的活动空间,不要让人觉得压抑。”
随后该方案被修改为了单幢楼宇,地面空间也变大了,每天早上,通威在岗的所有员工都可在这里参加升旗仪式。该员工说:“周边有些企业会考虑,如何把自己的土地用足,但刘总这个人不希望什么事情都做得太过,不人云亦云。一步一个脚印、仔细周密地考虑是他的行事风格。”
那么,通威业务版图到底有多大?据“中国水产频道”粗略统计,截至2017年7月31日通威集团共投资了超250家企业,而从2015年开始,通威股份便在新能源领域发力,短短两年多时间投资了超过120家企业,成为其最大的亮点。
2016年,通威集团凭借532.11亿元营业收入再次入围“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同时位列“2016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榜单。由此,通威已经实现从500元起家,到超过500亿营收的蜕变。
那么,通威在新能源领域的决心到底有多大?看一组数据:2017上半年,通威股份光伏产品收入在国内上市的光伏企业中增幅排第一名,达到576.56%;光伏产品毛利率增幅也是第一名,增幅19.54%;2016年,通威股份员工人数17472,员工同比增幅41.94%。这些数据背后,都隐约透射出通威加码光伏产业的雄心。
新能源野心与进退取舍
2016年初,通威股份先以非公开发行股份方式从控股股东通威集团等手中将永祥股份、通威新能源收入账下。下半年,其再度以发行股份方式将通威集团旗下的合肥通威收入囊中。
8月21日,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通威股份”)发布2017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24.6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2亿元,同比增长57.83%,其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8亿元,同比增长243.97%。通威股份的总市值达到300亿元。
十年前,通威开始涉足新能源,2007年,隶属于永祥股份的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成立,计划建设年产1000吨多晶硅项目;2008年9月,首期多晶硅项目正式投产。
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欧债危机爆发之后,以出口为主的光伏产业链全面受挫,产品售价大幅跳水。2008年2月,通威股份一度以1.91亿元的价格收购了通威集团与巨星集团合计持有的永祥股份50%股权。而2010年时,永祥股份的这笔资产又被重新转回了通威集团。
而回到通威集团的永祥股份,多晶硅业务明显是亏损的。在刘汉元看来,那两年把永祥的多晶硅业务抓起来没有太大意义。通威的策略是,在产业低谷时让永祥先好好调整休憩。企业只有安全地活下去才能迎来新的一天,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了。
2009年多晶硅大幅跌价之后,行业一度一蹶不振,直到2014年才慢慢恢复元气。永祥股份也在亏损多年之后,再度启动了四氯化硅冷氢化节能降耗技改项目,第二年即顺利投产,产能突破15000吨/年,跃居全国前三。
直到2016年,“饲料大王”通威股份2016年在光伏领域连落三子,促成2016年业绩的稳步提升。通威股份在保持原有的饲料及产业链业务外,2016年,通过并购重组将光伏新能源板块纳入主营业务体系,形成了“渔业+光伏”两大主业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的经营模式。
2016年初,通威股份先以非公开发行股份方式从控股股东通威集团等手中将永祥股份、通威新能源收入账下。2016年,通威股份重新吸收永祥股份,这时多晶硅业务已脱胎换骨,拥有了1.5万吨的产能及产量。到2017年6月,该产线也将进一步优化,约投入1.6亿元就可提高5000吨产能,从而达到2万吨的产能规模。
紧接着,下半年,通威股份再度以发行股份方式将通威集团旗下的合肥通威收入囊中。据收购草案显示,合肥通威账面价值为8.01亿元,评估值为49.84亿元,增值率达521.94%。
合肥通威颇有来头,成立于2010年8月30人的合肥通威前身为合肥赛维,自成立以来,一直专业从事晶硅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因受到欧美等国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以及自身经营不善等方面的影响,2013年前三季度生产经营一度处于停滞状态。2013年10月,通威集团完成对合肥赛维100%股权的收购,随即启动恢复生产工作。
2014年以来,随着合肥通威32条高效多晶硅电池生产线逐步恢复生产以及产品品质的提升,合肥通威多晶硅电池产销量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逐步上涨,2014年全年实现晶硅电池销售量663.10MW。
2015年合肥通威再度对公司晶硅电池及组件生产线相应进行了技术改造,合肥通威高效多晶硅电池的产能由1.2GW迅速提升至1.6GW。2015年合肥通威全年实现晶硅电池销售量158.11MW。2014年、2015年合肥通威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13亿元和32.88亿元,增长颇为迅速。
收购完上述三家公司后,通威股份“投资马达”开启极速运转。2016年及2017年上半年,通威股份“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合计高达54.97亿元,这比通威股份前九年(2007-2015年)总和还要多出9.70亿元。
通威股份在建工程规模也在急速膨胀,截至2017年6月末,通威股份在建工程规模为24.55亿,较2016年增长了8.59亿元,是2015年全年的10.20倍。通威股份的“渔光一体”模式即指:通过在鱼塘上面架设光伏电站,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立体经济效益。
据黑鹰光伏统计,截至2017年6月末,通威股份约有20个“渔光一体”项目,账面余额合计为14.90亿元。另外,通威股份还有十几个其他光伏项目,项目账面余额超过8亿元。
截至2017年6月底通威股份“渔光一体”在建项目
截至2017年6月末,通威股份多晶硅产能已达2万吨,在建产能5万吨;太阳能电池产能3.4GW,包括位于合肥的2.4GW多晶电池及位于成都的1GW高效单晶电池。
同时,其成都在建2GW高效单晶电池预计将于本年度三季度末投产;截至6月末,通威股份通过审核的光伏发电项目达1000MW,在建项目约620MW,项目储备规模超过5GW,主要分布在江苏、广西、广东、安徽、内蒙古、辽宁、山东、江西、黑龙江等地。
“渔光一体”模式被通威寄予厚望。理论上,按通威的估算,全国有4500万亩池塘,2/3在中东部地区,这些池塘上若都建成光伏电站,就可以和当前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相当,前景广阔。通威在农村市场深耕三十余年,拥有超过15000家下沉到村镇的饲料销售网点,拥有上千万的忠实用户。在面对内地光伏与水产两个行业的发展瓶颈的时候,通威积极发展自身优势,将两种跨度非常大的行业进行了有机结合。
按规划,将结合通威15000余家遍布村镇的饲料经营网点、上千万的用户基础以及30余年凝心聚力打造的强大品牌影响力,发挥核心竞争优势集中利用通威在东部及沿海地区占有主要饲料销售市场资源的优势,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太阳能资源较好且群众环保意识较强的地区,尤其是针对具备良好安装条件的农村家庭,大力推广家庭分布式光伏。
刘汉元今年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正在构建新的“渔光一体”项目能充分发挥土地效益,“未来鱼塘里叠加新能源发电技术,3—5年就会实现平均3000元/千瓦的发电成本,每度电成本也会继续降低至0.3元。”
80亿元再投新能源
通威成为拥有从上游高纯晶硅生产、中游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到终端光伏电站建设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企业,已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光伏新能源产业链条,并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参与者和主要推动力量。
通威在新能源领域的“野心”也许还不止于上述布局。
根据经济观察报的报道,今年9月6日,刘汉元鲜见地出席了通威股份2017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这次股东大会有几项重要的议程,其中有一个80亿元的投资项目——在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高纯多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项目。
由此,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通威股份继乐山5万吨多晶硅项目之后,投入另外一个80亿元多晶硅项目,而且是在包头。公司管理层对此项目表示乐观,并且拟与包头市人民政府、包头市昆都仑区人民政府共同签署《投资协议书》。通威股份这家四川饲料公司,正在以极大的努力,转型成为“世界级清洁能源企业”。
通威股份近年部分经营数据
(黑鹰光伏制表,禁止转载)
在细节上,通威股份的包头80亿元多晶硅项目,位于包头市昆都仑区辖内的“内蒙古包头金属深加工园区”,占地面积1500亩,其中一期用地800亩。
与包头项目不同的是,乐山的5万吨多晶硅项目是水电。包头的产能就地可以消化,在包头附近已经集中了很大一片光伏产业,对通威股份而言,产能的消化不是问题。通威股份表示:新的多晶硅项目将全面采用公司十年来在投资成本、晶硅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等积累的经验,改变全球高纯多晶硅市场格局,实现更低的投资、更好的产品品质、更低的生产成本。
从乐山到包头,通威步步为营,不断加码,一步步勾勒出了其在光伏产业上下游的完整布局。整体而言,通威成为拥有从上游高纯晶硅生产、中游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到终端光伏电站建设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企业,已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光伏新能源产业链条,并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参与者和主要推动力量。
产业链上游的永祥股份晶硅产能达2万吨,产能全国第三、各项指标行业领先,2017年,永祥股份位于乐山的年产5万吨高纯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项目已于6月30日启动建设;同时,位于包头的年产5万吨高纯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项目将于9月30日前启动建设,两个项目全部建成后,永祥股份高纯晶硅产能将达到12万吨,位居全球第一。产业链中游的通威太阳能(合肥、成都)有限公司到今年年底将实现近6GW产能。
在产业链中游,通威太阳能深度切入太阳能发电核心设备和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已实现3800MW电池片产能,产能利用率高达120%,且实现满产满销,太阳能电池片平均转换效率超过19.5% 各项技术指标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未来3到5年,通威太阳能电池片环节规划建成总计10GW产能,将成为全球最大、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
在产业链终端,通威拥有发展分布式光伏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家庭屋顶光伏,并与现代渔业相结合,打造“渔光一体”模式。
由此,通威不仅在全球水产饲料领域独占鳌头;在新能源领域,亦有成就的巨头之路的布局与投资。未来,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未来的通威又将成为怎样的企业?答案在阳光与水里,在绿色农业与绿色能源里。
*本号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载必究
喜欢就把它分享出去
让我们用优质原创内容占领朋友圈
法律顾问:李乾 八谦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