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制消毒液、拒绝舌尖上的野味 | 在线化学课“催化”知识往心里走

 

“‘木头铅笔两根,玻璃瓶一个,泡沫塑料板一块,5号碱性干电池三节......’神奇的化学反应后,生活中常见的几样材料变身为一瓶家用自制84消毒液。”

“中科院绿色印刷实验室的研究员了解到防护服和护目镜起雾会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诊疗工作,因此克服重重困难,快速投入防雾剂研制工作,赶制出一批防雾剂定向捐赠给河南省援鄂医疗队,以解医护人员的燃眉之急。”

战线前方,医护人员冲锋陷阵;战线后方,科研人员也在尽己所学,投入研发之中,以科学力量支援抗“疫”工作。这是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沈昊宇老师为《生物医药与新材料化工科研创新训练》这门课程准备的案例。作为生化学院面向全院学生首次开设的专创融合一体化新课程,这门课程以“提高同学们的思维技能、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而如何在疫情期间让同学们了解生物医药与新材料化工相关专业科研实践训练从而获得启发也成了沈昊宇老师的课程重点。沈昊宇老师与教学团队多次组织讨论,决定开学第一课便以两则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的科技创新案例为切入点,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










疫情是危机,但也是一次让学生深度思考生命意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教育契机。沈老师希望通过对这两则案例的分析学习,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激发他们为科技救国而发奋学习的决心与热情。

当前教学环境变更、授课方式发生变化、教材无法及时发放,由一方网络牵连起来自五湖四海的一万余名师生,通过一个屏幕相授相关知识。沈昊宇老师与教学团队始终保持着充沛的热情,将疫情动态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吸引学生全心投入课堂之中。

《舌尖上的化学》这门课程在开设之初便是借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美食类纪录片的东风。自开播以来,这部纪录片通过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全方位展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疫情给国人带来反思,沈老师则以此为契机,灵活处理,将舌尖上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关注重点。

沈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将目光聚焦于近段时间大众所关注的“野味”问题上,结合新近对新型冠状病毒中间宿主的探讨研究成果,从化学角度启发学生关注野生动物保护问题,自觉响应“拒绝野味,守护健康”的号召,做健康饮食的倡导者和宣传者。

针对此次疫情中发生的多起由于家庭聚餐而引起的感染案例,沈老师也分享了“传染病的教训:中餐必须改变不分餐的陋习”,借此引起学生对于中餐用餐方式的关注。对于众多国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的合餐制,在贴合了饮食传统与融洽用餐氛围的同时,却潜伏着极大的卫生隐患。此外,对于公筷夹菜的不重视,也导致了聚餐时多人唾液在饭菜间的相互传递,在无形中为病毒的传播培育了温床。

沈老师通过课堂巧妙地把专业知识与疫情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对本次疫情所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与公共卫生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与思考。


 

学不止于书本与课堂,亦在于当下的生活与远方的万里路中。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老师们尽最大可能保证教学质量,也基于当前的疫情,实时更新着教学内容,引导同学们站在专业学习的角度去分析事件发生背后的逻辑与因果,让知识不“落空”。



 推荐阅读 



1.“马”不停蹄:技术驰援6家企业复工复产,其中2家还是生产口罩的急项目

2.学雷锋纪念日 | 掌声献给理工最美战“疫”志愿者

3.惊蛰 | 春雷惊百虫

4.“关键课程”如何讲好“疫情战” ?云端微化教学聚焦“四个讲清楚”

5.1个集体、5名个人!学校通报表扬第一批战“疫”先进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融媒体中心出品
▶图片丨生化学院
▶文字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融媒体中心 陈佳炯
▶今日编辑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融媒体中心 杨翔宇
▶责任编辑丨林丹虹

-上网不涉密 涉密不上网-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订阅号:nitnews

投稿邮箱:nitnews@nit.net.cn

或是直接留言官微后台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一经录用,有小礼品可以领取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