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课程思政的N种方式——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⑪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积极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通过“课程思政”专题培训、“课程思政”公开观摩课、“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等系列活动,牢固树立“每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和每位教师都肩负育人责任”的使命意识,在学校形成了良好的“三全”育人氛围。继“校长导学”后,为加强示范引领,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现将陆续推出我校首批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30项,供各教学单位和老师学习借鉴。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展示
《过程工程原理》
案例课程:傅里叶定律
张艳辉,副教授,工学博士,主持及参与了6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得省级(浙江、山西)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1项研究成果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承担《过程工程原理》、《过程工程原理课程设计》、《化工过程开发》等课程的讲授任务,连续13年的教学业绩评价被认定为优秀。兼任浙江省化工学常务理事,宁波市化工学会副理事长。
课程简介过程工程原理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6学分,96学时,授课对象为三年级学生。课程依据“三传”基本理论和物理方法,介绍化学工业中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及其典型设备的构造、操作原理、计算选型及设计。课程具有“知识体系反映哲学情怀、规律发现体现科学精神、工程知识融进中国文化元素、化工过程突出发展观念”的思政特色。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具备发现、分析、解决化工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工程素养、职业伦理和人文精神的自我要求。
案例展示1、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挖掘过程工程原理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结合、专业教育与品质教育结合,帮助学生端正三观认识、厚植工程伦理、提升意志品格、加强文化自信及弘扬科学精神,成为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能够造福社会的人。
2、课程思政元素及实施路径
围绕课程育人目标及OBE教学理念,采用“一线两点”式的教学模式,将逻辑思维方法作为暗线贯穿知识点和思政点,在知识点的交代中,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热传导规律——傅里叶定律的描述,类比至动量传递规律——牛顿粘性定律,总结归纳出传递现象的共性,依此类推将粘度与导热系数概念进行比较,这是一个从特殊性到共性再到特殊性的认知过程;同时,思政点的引入是通过问题、启发、引申等方式,有预设但不突兀。知识点与思政点的对应如图1所示。学生通过“听、思、查、做、演、辩、评”等系列学习活动,得到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培养,从而有效激励其学习的内生动力。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如图2所示。
图1 知识点与思政点的对应
图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3、教学改革成效
(1)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价值目标,提升了学习兴趣。
过程工程原理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学生一直对该门课望而却步,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与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学生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教学改革前后的期末成绩对比,不及格率减少19%,平均分提高了8分左右。如图3所示。
图3 教学改革前后三个班级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2)学生提高了工程能力和素养,实现了教赛相长。
“知识、能力和价值”三位一体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创新的设计理念和绿色发展观念,学生在近两年的各级别化工设计大赛中表现较为突出,获得全国化工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华东赛区化工设计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浙江省化工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展示
《英美文学》
案例课程:经典散文鉴赏导读——培根《论读书》
王瑜,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博士,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讲《英美文学》和《实用英语写作》课程,荣获第二届大学生学术论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英美文学》是面向英语三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对英语散文、诗歌、戏剧、小说名著的鉴赏导读,了解英美文学的历史脉络和文学思潮,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
课程思政特色:利用语言优势、跨文化交际,把对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升华为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对大学生存在的思想偏差或信念缺失进行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创新:突出学科交叉性,融入中国元素,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强调学用一体,课内外协同,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国内外热点等延伸第二课堂,以语言产出为导向赋能价值引领。
案例展示
培根《论读书》是一篇探讨如何读书阐释读书方法及意义的劝学名篇。通过鉴赏导读,培养大学生热爱读书、善于读书的品质。
1、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首先,了解英语散文文体的语言特征,理解培根《论读书》中的英语修辞和思想价值,明辨培根读书观的资本主义实用性及历史局限性。
其次,探究中国圣贤读书典范,诸如孔子、荀子、朱熹、王阳明等“善读博学,慎思明辨,笃行之”读书之道,培养学生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做到从理性自觉到实践自觉。
最后,借鉴总书记关于“读书”的重要论述,“读天下好书,想中国大事”,增强学生的阅读引领,涵养浩然正气,明确读书是一种责任担当。
2、课程思政元素及实施路径
实现英美文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在强调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素质提升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多学科教育资源思政协同效应:
首先,从知识传授中挖掘思政要素,导入培根《论读书》中的语言修辞,展开讨论读书的目的和方法,理解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古典人文主义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
其次,从对比教学中凸显中国视角,阅读古今圣贤读书故事,如孔子《论语》中“明道而修身”、朱熹《家训》中“读书三到”、习近平新时代读书观中“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会用书”,培养中外读书观的思辨和中西文化文明的互鉴互赏。
最后,从课外产出导向中全方位融入思政,联动波兰研究中心、阳明文化学堂及“用声音叙事”等自媒体,组织读书故事讲述与分享、读书专题讨论或辩论、实景考察、情境模拟等第二课堂,融入党情、国情、民情,增强英语专业学生以语言文化为底色的中国文化传播力。
3、教学改革成效
从学生评价反馈,教学督导和改革成效来看,英美文学课程实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统一,建构起“中国元素”和“思政要素”的“1+X”多模态课程资源体系,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和第二课堂,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精准有效地发挥了文学思政的育人功能,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文学作品鉴赏的美感,语言技能的获得感,中国文化的荣誉感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使命感!
-END-
◆ 推荐阅读 ◆
-上网不涉密 涉密不上网-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 订阅号:nitnews投稿邮箱:nitnews@nit.net.cn或是直接留言官微后台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一经录用,有小礼品可以领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