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咔嚓的 Typegeist 及其他
郑初阳按:上一次 Typegeist 访谈之前,厉致谦和我说他准备了一大堆话。访谈发布之后,果然大家都在争相转发,但仔细一读,篇幅之短小让人颇感意外,总感觉味道不够浓油赤酱。问了当事人,他说四地连线一共只有一个小时,而对话也被大幅删减。我们准备再次采访一下厉致谦,让他披露一下被删减的内容,顺便再多谈些更值得关心的问题。
郑:中国大陆目前的字体设计教育还是零,但我看了你的朋友圈评论,陈嵘老师反驳,中国大学不是没有字体设计课。你能不能再进一步说一下你的观点?
厉:像陈老师任教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少数学校,的确有关于字体的知识性与介绍性的课程,每年也能看到逐渐增多的以字体设计为主题的毕业作品。不过我们当时聊的前提,是指可以成为专业字体设计师的养成训练,我想的确没有。
郑:3type 去过不少高校做过工作坊,在此你能不能结合自身经验,给一些字体教育的建议?
厉:我觉得眼下最缺乏的是专业的老师。连老师都不懂,拿什么教给学生呢?我们今年暑期的 TypeSchool,有好几位高校老师参加,说明对于老师来说,字体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刚需。从高校学生们的反应来说,都非常的积极。字体设计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既能学到干货知识,又可以释放自我的设计实践。
TypeSchool 西文课 1807 现场。(点击图片前往课程回顾)
郑:在谈到「制作中文字体挑战」这个话题时,我注意到「设计」和「制作」不是一回事,而只有你在说「制作的挑战」,别人都在说「设计的挑战」,你也提到了 Glyphs 这款软件,能不能谈一谈 Glyphs 软件对「制作」中文字体会有什么新的突破?
厉:郑老司非常敏锐,读出了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可能因为我是读工业设计的,所以更注重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相比于设计灵感,我觉得正是因为工业化制作字体的困难与行业封闭性,才导致了中文字体产品的不够丰富。Glyphs 软件是一把通向更多可能的钥匙,通过它,普通设计师都可以真正开始制作字体,而不在是在绘图软件中艰难勾描文字的轮廓。3type 与 Glyphs 的作者 Georg 格老师保持着良好的沟通,除了翻译软件的界面,我们也在不断向作者提供中文造字功能的需求。
格老师为 Glyphs 设计的汉字制作功能(左),以及 3type 优化过的使用流程(右)。
郑:能不能透露一点访谈里被删掉的内容?
厉:有一些事先提出沟通的问题没来得及讨论,翻译过来,比如有:「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出现了字体的热潮,你认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你对可变字体怎么看,你认为它会对中文字体设计产生什么影响?」「你怎么定义中国的字体设计与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你看到什么有趣的现象?」「你认为西文字体设计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还有一些关于六书和异体字的奇怪问题。
关于字体热,以及字体设计与平面设计,我们展开了一些讨论。字体热来自技术、市场、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催生。而字体设计与平面设计之间的暧昧,至今仍然非常严重。专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民国中期到建国初期,字体设计/书写与平面设计是分开的两件事。如今再度产生了专业化的需求,真是让人高兴。字标设计,是文字设计,但未必能称得上字体设计。目的不同,工具不同,设计理念也不尽相同。
郑: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汉字设计本身。我这里特意用了汉字设计,而没用中文设计。那么回到一个经典且有趣的话题,一个不懂中文、日文这两种语言的人,你觉得可以设计汉字字体吗?
厉:根据日本多语言字体设计师大曲都市的看法,不懂一种语言的人同样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字体。他自己设计的一系列多文字字体,就是很好的例证。记得今年暑假,当我们一边吃着拉面,一边向大曲都市展示海外华人设计的中文字体时,他非常激昂地指出了糟糕的设计,并补充了自己的观点:懂得一种语言,并不等于能设计出很好的字体。
他的补充的确很有道理,不仅是海外华人,即使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设计师,能设计出漂亮汉字的,也并不太多。德国字体设计师罗小弟中文说的很好,但是他做的中文字体,在中国人看起来还是有一些「老外」的感觉。至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不懂中文或日文,却设计出高质量汉字的案例,也许是汉字太复杂多变,比起其他文字难度要大得多。
罗小弟设计的「港街黑」字体。(长按图片前往 3type 官网查看详细介绍)
郑:在使用汉字的不同地域,人们对汉字的审美也略有差异,比如日本汉字,我小时候就不喜欢,最早看到日本电子产品的说明书,我特别讨厌上面的圆体,但我后来去日本玩,看到满大街的圆体,又改变了一些想法。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你去过好几次日本,也对不同文化多有了解,能不能谈一下你的看法?
厉:中国设计师对日本可以说是假恨真爱。日本人对于西方字体文明的学习与吸收远远走在我们前面。东京有一家以字体排印为特色的小书店,叫 BOOK AND SONS 。每次我去,都会惊讶于里面古董级别的西文原版字体书、经典的字体杂志,以及各种最新出版的西方与日本的字体书籍。这在出版物严格管控的我国,是没法想象的。更让人吃惊的是,每次去看书都不同,可见背后选书人的专业功力。
BOOK AND SONS 书店。
另外一件小事是我带给你的日本报纸。仔细观察日本的报纸上的文字,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不同之处:竖排,字号比起中文报纸大得多,文字中宫大且扁。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日本阅读报纸的读者年龄不断增大,所以字号要大,汉字的中宫也要放大。但为了节约版面,又是竖排,所以文字不是方的,而是看起来压扁的。我们中国的新报宋、博雅宋也借鉴了日本报纸上的字体风格,但使用环境有很大不同。
日本报纸一例。
郑:能不能从具体设计上,说一下日本汉字与中国汉字的不同?
厉:就我一点浅薄的了解,我发觉日文字体不论数量还是风格,都远多于中文。现象的背后是日文字体设计光谱的宽广——对多元风格的鼓励与接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会觉得日文汉字总是有种呆萌的感觉——中宫外扩、字面大、文字扁方。然而那仅仅是一种类别而已,类似筑紫明朝与黑体那样中宫极其收紧的字体,又是别具一格。
中日汉字设计最根本的区别,在我看来是日本没有像中国那样丰富的书法历史积淀,以及日文中汉字与假名混排的独特文本肌理,但没有包袱也许更有利于创新。
日本的街头字体。
郑:很多平面设计师都喜欢在设计上用日本汉字,你觉得这个事怎么样?
厉:我觉得有点东施效颦的感觉,说明还处在较为低层次的视觉模仿阶段。建议国内的平面设计师们,可以多去一去日本,实地感受一下那些原版字体所处的环境。回来以后,至少能学得更像一些。当然,可能还有一些时候,设计师实在没有合适的中文字体选择,而日本字体又恰好符合他的使用需求。
郑:南朝鲜今天已经不太使用汉字了,但朝鲜字体里很多要包含汉字,毕竟偶尔也要用到,比如身份证上,路牌,法律文件等等。那朝鲜字体里的汉字,你怎么看?他们会不会慢慢丧失设计汉字的能力?
厉:朝鲜和韩国不太了解,好像只有韩国还保留了汉字?如果他们觉得不需要汉字,那也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1980 年的韩国报纸。来源:http://blog.naver.com
郑:马库斯·坎比的纹身“勉族”、贝克汉姆的汉字纹身让国人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能不能谈一谈跨文化中的汉字现象?
马库斯的汉字纹身。来源:http://www.nba.com
厉:我觉得很有可能那些西方人把汉字当成了一种“符”:因为不懂而觉得神秘,同时却又知道一个字背后包含很多信息。有点像我们或日本人看印度的悉昙字母,因为和宗教相关,虽然是字母文字,背后却有艰深的知识,也同样充满神秘感。
我最早接触悉昙字母,是小时候看日本漫画家高田裕三的作品《三只眼》,其中类似咒语的悉昙字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为作品罩上了浓浓的异域风情。如果当年的我足够中二,也许冲动之下会去纹一个什么「不动明王」吧?
高田裕三漫画《三只眼》。
郑:3type(三言)目前比较关注走向国际的中文字体设计,作为创始人,你能说一说吗?
厉:国际化的交流,需要我们对自己的东西更了解,同时也必须非常了解西方的字体设计,这样才能真正交流起来。我感觉我们还没真正起步,现阶段还是在做基础性的工作。
郑:能不能介绍一下行楷 Next 的设计概念?
厉:行楷 Next 是我们向着混沌的中文字体设计疆域的一次探险。它基于对中文书法字体现代化的思考,以及多语言字体的原初设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我们的官网了解详情。
厉致谦设计的「行楷 Next」字体。(长按图片前往 3type 官网查看详细介绍)
郑:我们活在一个至少双语双文的环境中,比如路牌,广告都少不了西文,再简单谈一谈汉字与西文的匹配问题吧。
厉:如你所说,中国人的生活中的确离不开拉丁字母,但很少人意识到它们和汉字的不同。一个常见的错误是,不论专业设计师还是普通人,总会下意识地把任何字母都放在相同大小的格子里,可见方块汉字的魔力有多么强大。不仅是对拉丁字母的宽度、上下伸展部分缺乏常识,说到双语匹配,更是很少有人会有那种意识。伴随着海外留学生的增加,以及中国需要更多融入国际社会的努力,我感觉到这种情况在快速地改善。近年来国内的字体热,其中就包括了对西文字体学习的热度。
行楷 Next 中的中西文匹配设计。
郑:你最不喜欢设计哪一个汉字?
厉:每个汉字的结构不一,难度相应也有所不同,然而笔画多的字未必更难,有时候笔画寥寥的字反而更难。我对汉字没有偏见,没有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