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Slips #08 Merry Christmas 到底有几种字体?
还在忙?轻点音频直接收听↓
踩着 2019 的尾巴,圣诞节也即将来临。如今的圣诞和新年祝福都渐渐被微信红包所替代,还有多少人记得手写圣诞贺卡时的些许紧张和祝福的心情呢?
在这个数字时代赠予手写的卡片,毫无疑问也更显心意。写圣诞卡片的习俗自然来自西方,但西方国家的“圣诞快乐”各有各的不同——不仅是在语言上的,更是在字体上的。
如果你还记得可口可乐的 logo 长什么样,那大约就是美国人手写拉丁字母的样子了。19 世纪末,可口可乐的 logo 问世,设计师采用的便是美国人发明的一种手写体:Spencerian Script。流畅自由的笔触,毫不吝啬的花笔,或许正是美国人独立自信的一种表现。
Spencerian Script 手稿
但追求效率的美国人似乎仍然觉得,Spencerian Script 写起来未免有些麻烦。于是,基于 Spencerian Script ,但写起来更为简洁明快的 Palmer Script 逐渐成为美国人民的新宠,更为便捷的墨水笔也渐渐替代了钢笔。
Palmer Script 手稿
手写字体的发展就是一场速度的较量。当打字机开始普及,人们的手写速度比不上机器,更快速的手写体便呼之欲出。1950 年代,Palmer Script 也开始衰退,最终被 Zaner-Bloser Handwriting 取代。可以看到,Zaner-Bloser Handwriting 去掉了全部装饰性的花笔,只保留了前两者书写时的流畅衔接,并最终保存到了现在,成为绝大多数美国人的笔迹来源。
Zaner-Bloser Handwriting
看到上图,你是否想起了优雅知性的法国女性,静静站立在香榭丽舍大道上的景象?法国人的手写体实在是太有法国特色了,让人不禁联想起无数关于法国的意象和光景。这款优雅的字体叫 Ronde Script,“ronde” 在法语里就是“round”,这是一款修长的圆体,其中沉重的笔画几乎是直立的,连接处却无不圆润。
和美国一样,德国的手写体风格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一番大变——从“繁复”的 Sütterlin ,发展到了“极简”的 Hamburger Druckschrift。
Sütterlin 手写体如上图,反复出现的大小圆圈,没有以往手写字母的向右倾斜度,加之德语字母本身不太熟悉,看上去实在是颇为难认。Sütterlin 是德文尖角体字母的 Kurrent 书写体之一,由路德维希·聚特林设计。于1915年在普鲁士开始使用,并在1920年代推广到德国,至1941年停用。
现在德国年轻一代几乎完全不懂如何阅读这种手写体,不过此手写体仍用于数学中德文尖角体字母符号的书写。Sütterlin 之所以如此难认,是因为它来源于平头笔书写的哥特体,所以字母并没有像美国手写体那样顺从自然书写动作的倾向向右倾斜,而是垂直的样子。
Fraktur 哥特体
Sütterlin 悠久的历史底蕴难掩其书写难度,德国后来很快发展出了新的三种手写体:Lateinische Ausgangsschrift ,Vereinfachte Ausgangsschrift 和 Schulausgangsschrift。
三种手写体是目前常被教授的手写体,虽然有一些字母的写法仍然沿用了哥特体的写法,但加上了略微向右的倾斜和更为自然圆润的连笔,书写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最近,德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手写体:Hamburger Druckschrift,其极简宛如无衬线字体的写法让人印象深刻,不少人呼吁在学校普及这种手写体。或许是长久以来被哥特体压得喘不过气来,德国人的做法也未免激进,这款手写体虽然简单易读,但写起来不见得比普通的手写体来的快。不过在手写文字愈发减少的当下,德国人尚有心思改革手写体,也是别有一番心意了。
对清晰度和效率的需求,几个世纪以来笔的发展以及手写本身的优先级不断变化,这些都影响了当代手写体的变化。当然,性别,年龄和惯用手法也是因素,但对速度的需求似乎一直是整个西方手写体发展的原动力。
但正如德国现在已摆脱其独特的笔迹风格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世界各地的笔迹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同质化。手写毫无疑问传达了真实的情感和性格,而面对文字消息或表情,你只能无限揣测对方的心意。在圣诞节和新年来临之际,不妨暂时丢下手中的 iPhone,拾起笔来为心爱的人们写上一两句特别的祝福,即使没有美式的风流,德式的严谨,法式的浪漫,只有我流的真挚,也便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