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桦:关于自然教育我们还需要知道的一二三 | 博闻集
面对各种研学产品层出不穷但产品缺乏个性的自然教育市场,如何才能打造出适应市场、能让家长看到研学的价值和魅力、让孩子玩中学、学中玩的自然教育模式?如何让孩子在研学过程中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构建起对世界的认知?阅读本文你或许可以获得一些新启发。
本文为香港教育大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骆桦老师在2020年博鳌文创周博物研学主题论坛上的演讲,内容有删减和调整。2021年海南国际文创周正在预热中,2021自然博物平行论坛和研学正在招募中。
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自然教育的话题。我先做一个简单地自我介绍,我起初是在政府机关里工作,离职后前往伦敦大学留学,回国后在郊区开始做自然学校项目。一切都是从零做起的。目前我有自己的工作室,同时也跟高校有一些相关的合作。
01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我之前在墨尔本做访问学者时去一个农庄做了几天志愿者,当时我很渴望能在那里学到一些知识,环保的理念以及其他的一些技能。但农庄的庄主在火车站接到我后,并没有给我教学计划和方案,只是带我去认识他的场地,当然他的场地确实不错,有袋鼠、鹦鹉、马等等。他告诉我这几天要做的事情可能有这几个:喂马、清理马粪,用拖拉机的耙子把马粪铺撒在草地上,这样可以作为草生长的肥料,最后马又吃这个草,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最后一天,我出门发现农场里有很多野生的袋鼠和鹦鹉,虽然这几天我并没有刻意去学什么,但我也觉得在农场的感受很深。我回到广州后,在我家楼顶做了一个植物箱,把土放进去养绿植,再把厨余垃圾做堆肥处理。那个庄主似乎从来没教过我什么,但我好像也学会了些什么。虽然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但我觉得核心是你的世界观是什么,你如何去看待或影响一件事,如果你没搞清楚这一点,那之后可能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这就是所谓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对于做教育的人来说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教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机制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如果你认为教育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机制,那很简单,我设计好课程框架体系目标,老师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那这个学生最后的教育结果是可以用逻辑推理出来的,而且是一定的,也就是说只要有课程有知识输入孩子的教育就没问题,然而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为什么大家现在都提倡玩中学、做中学?因为孩子需要跟环境以及其他人的互动去积累自己的经验,并以此去建构他们的认知,从而学到东西。
自然教育本身就是教育,因而我们要允许多种可能性,用发散的块状思维而不是用直线思维去认识了解它。目前在尚有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情况下,我个人认为还需要把内容梳理成框架体系,用直线思维进行展示,这样才能让更多管理者、家长、老师去了解教育的多种可能性。
我在国内接触了很多行业人士,感觉有部分小伙伴喜欢把自然科学教育与自然教育混为一谈,实际上除了自然科学知识以外,运动、心理、人文、艺术等方面都属于自然教育的一部分。有很多人跟我提意见说:“你讲的这些确实挺好,但产品总归要卖出去,我要有东西给家长看,不然他不会花钱。”
自然教育产品包装的是老师和环境,老师可以通过以往的经历、案例和已发生的教学过程进行展示,环境可以通过真实的图片视频文字进行展示,也只有这样的产品包装才容易打动人,毕竟谁都可以有课程,而只有人和环境才是差异的根本。所以自然教育很简单,就是以大自然为载体和主要方式,进而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我对自然教育的一个简单定义。既然是全面发展,肯定就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方面。在国外有一种说法叫自由玩耍,大自然里面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孩子自由玩耍的场所,孩子通过玩耍建构对周围环境和世界的认知。
02 挖掘自然教育的价值意义
孩子在大自然里学习和在教室里学习有什么不同呢?相比室内教育的优势,不是“有”和“没有”的问题,而是程度“更”好的问题。因为在大自然里,新鲜的空气、低结构的材料都是对孩子有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封闭环境下的学习没办法带给孩子的。
下图是自然教育的框架,核心是“关系”。所以自然教育最重要的是创造为孩子学习做准备的自然环境,重视对老师的培养、家长的教育,以及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有效引导和支持,这是自然教育中不变的关系网。
不少人在谈框架时喜欢用下图的内容,其实我觉得准确地说左边框应该叫教学主题的内容分类,右边框应该叫教学方法的几种类型。不管在哪个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都可以用其中一种内容作为主题,也可以用几个内容相结合作为主题,不一定全部都采用。教学方法也一样,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所以只有不可或缺的东西才是形成框架的核心要素。
我们在设计完主题后,教学内容的延伸可以有多个方面参考借鉴,比如北美早期儿童环境教育项目学习框架的6个方面,国家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中的三大板块,国家教育部的幼儿园大纲、中小学评价指标等等,无论哪一个都可以。
03 探索自然教育的内容奥秘
下图是我以前参观过的一个项目。虽然可以给游客很多拍照的场景,但大家拍完照后也就没有太多可以探索的地方了。其实这个场地可以进行调整,打造出适合孩子教育的项目。比如我们根据小学四年级的特点,按照小学四年级的教材梳理出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融入这个场地的日常维护,在场地布局上用不同的走线划分出一定的区域,每个区域有开阔空间和遮蔽所,让老师和孩子有讨论探索的地方,最后老师把孩子们的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并系统化地呈现给家长,这才是作为一个父亲和家长希望看到的东西。一直以来,我在市场上都很难选到一个好的、有特色的研学产品,每一个产品都会说自己很有特色,但事实上并没有太大差别,最后就是看谁去的地方多。
那能不能出现一个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说场地要做出不一样的东西,那就需要准备规则、秩序、安全、教学所需的工具和场景等等;比如说需要有优秀的过往经历丰富的老师,又比如说需要名校毕业、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或者海军陆战队退伍军人等等。再通过教学过程的展示突出老师的教学水平,这个展示要通过观察记录,图文并茂地体现孩子探究的过程,比如孩子在搭帐篷时讨论如何搭建才稳固,生火时需要注意什么等等。家长通过孩子学习的过程去了解他们是否有收获,这也就是一开始我提到教育需要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去看的原因。
下图是我在田园综合体项目朱家林设计的教学内容。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要围绕某些问题去思考探索,比如为什么砖头要长方形的也要三角形的,原来废弃的材料要如何装饰,屋檐的楼梯是做什么的,城市与村庄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将课本内容鲜活起来,然后逐步融入当地的生活,因为生活即教育,让孩子们参与采摘、卖菜、炒茶、销售、对账等劳作,从生活中锻炼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成长。
最后是内容的系统梳理,让大家清晰地看到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有教育价值。其实做自然教育总结下来就是你要让自己的项目与众不同,得到家长们的认可,那你就需要重视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的展示,告诉所有人,孩子在这里不仅仅是玩,更是在学习,而且这些教育内容与教育部的大纲是一致的,是成系统的。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