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世 界 都 在 吃 中 国 菜
秋风肃杀,万物凋敝,阿秘茕茕孑立。自从那些妖姬朋友取消了拼单派对,阿秘已经很久没有吃上好东西了。就在某日放工,顿感人生苍凉的时候,一个好友打来电话:“走,姐带你去吃顿好的!”
说时迟那时快,三炷香的功夫,我们已经坐在了宇宙中心大望京的一家高端食肆中。这家餐厅主打的是精-致-韩-式-中-餐,翻开菜单,一副光怪陆离的景象在面前乍现:所有菜式都熟悉又陌生,并且单价极高,几乎找不到150元以下的菜色——这就是中华料理的排场吧——秘姐暗自盘算着。
记得那天,我们吃了糖醋里脊和锅包肉的远房亲戚糖醋肉、和八珍豆腐殊途同归的溜三丝、勾芡版软炸虾仁-干烹虾,以及意面为面底儿的老首尔炸酱面。酒足饭饱之后一结账,近千元的账单让我们回想起了东北菜馆的好。
这顿远走他乡又回归故里的改版韩式中餐并没有哪道菜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味道甚至可以说有些平庸,却是韩国衍生版中国菜的真实写照。被修改过味觉基因的中华料理,带着自己过去的记忆,在世界上的许多角落绽放着别样的光彩。
全世界都在吃中国菜
有些味道却很奇怪
这些年,跟随着全球化的脚步,国内的小伙伴们才逐渐意识到,在外国也是有中餐可吃的——但是,是给外国人吃的中餐。
说起美国的中餐,这些年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生活大爆炸》(TBBT)里几位大仙的每周“中餐日”,雷打不动的吃中餐,永远就是那老几样菜,盛放在由中国古塔装裱的餐盒中:
除了TBBT,《老友记》、《爱情与灵药》中,都有这个小盒子的低调镜头。
而最为著名的菜式,是左宗棠鸡、李鸿章杂碎(没有辱骂李大人的意思)和橘子鸡之流——或为酸甜酱汁与炸肉块的勾芡混合,或为时蔬肉类的简单翻炒,符合中餐“炒”的标准,迎合了西方人喜酸甜的爱好,除此之外,并无烹饪技艺的升级,所以没法说它是“改良”,只能评价为“改版”。
毕竟,吃了一辈子酸甜炸鸡块的老美是不会想到,我们已经把酸甜味道分为糖醋、鱼香、大荔枝口、小荔枝口等多种分支,甚至想象出了美轮美奂的冰糖咕咾肉:
最近,有家在美国很火的中餐连锁餐厅Panda Express惨遭山寨,又很快被扒皮。毕竟Panda Express的创始人,美国华裔程正昌说过“我们永远不在中国开店”,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美食王国,左宗棠鸡实在是太渺小无助了。
中餐到了亚洲其他国家,同样怪里怪气。《七龙珠》里,饺子和天津饭两兄弟的名字就来自舶来的中餐。天津饭,是自清朝起就在日本很受欢迎的中餐,具体做法有点像赛螃蟹——在蛋液中加入少量蟹肉蟹黄和葱花,摊成一个蛋饼盖在饭上,再浇上番茄酱或者酱油做的浇汁,就形成了一道简单、快速而听起来没什么劲儿的初代盖浇饭。
而饺子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道配菜。在影视作品和日本餐馆中,经常可以看到主食配主食的究极碳水套餐,记得某一年,阿秘就在吃完拉面+糯米饭+煎饺的套餐后,因为积食被送到了医院。并且在日本,饺子的馅料并不像国内这样五花八门,霓虹人民独爱的还是猪肉大葱\白菜馅饺子。国内的饺子馆近年来确实陷入了一个怪圈——没用30种馅儿,都不好意思开张——秘姐最爱的是胡萝卜羊肉馅儿,不知道大家更喜欢哪种呢?
全世界都爱吃中国菜
或许只是文化自信的误区
坦白说,在刚刚知道国外中餐厅这些五花八门的硬菜时,秘姐除了佩服洋厨子的整活功底,心里其实也有点窃喜:自己原来站在了世界美食的鄙视链前端,看见谁都想说一句“你到底会不会吃啊”。而当我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国外中餐厅,才发现事情并非“中餐NB”那么简单。
首先溯源。中餐在国外的源头不外乎外交传播和早期的移民。各个国家的中餐厅,都会因为移民的主要来源而有不同的菜系倾斜。比如在东南亚,早期移民大都来自中国南部的福建广东,甚至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就是广东人,所以闽粤地区的饮食习惯传播得更远;
在欧洲,有大量的东南沿海移民,温州人的生意遍布法国意大利,所以在这些国家,找到正宗温州菜的几率就高得多;
英国则是特例。过去的日不落帝国殖民了大半个地球,虽然本国菜被各种嫌弃,但架不住人家的原材料丰富呀,所以才形成了许多味道非常“米克斯”的灵魂料理。从中餐来讲,因为与香港百年来的羁绊,让英国人有了吃粤菜的好品味。在伦敦,可以找到不少吃广东菜的好餐馆。
而外国人有了吃中餐的条件和契机,就一定会爱中餐,甚至因为中餐而爱上中华文化吗?这是一道送分题。
让海外中餐的口味还原度低的原因,不止是采购原料的困难或厨师的水平,更大一部分原因,是人家老外爱的就不是这口儿。一千个人嘴里有一千盘宫保鸡丁,中餐远渡重洋,除了发扬自己的魅力之外,也注定要被对方的文明所同化,才会有被接纳的可能。
韩剧《一起用餐吧》里面,男女主在争执“糖醋肉要蘸着吃还是浇汁吃”的时候,甚至提到了锅包肉的来历:
女主的立场非常鲜明,到了我们国家,就要按我们国家的喜好来。
所以国外的中餐现在有两个支线:
给外国人吃的中餐
给中国人吃的中餐
和一个副线:
不明所以的中餐自助,平价、丰盛、味道不太对。
B站的“英国蝴蝶奶奶日记”记录了英国老太和中国邻居的故事。那日,英国老太兴冲冲地带着中国邻居跑到她很满意的一家中餐馆,推荐邻居吃“李鸿章杂碎”(没有看不起李大人的意思),经过老板娘的翻译带暗示,中国邻居才知道这又是一道为了照顾西方人口味而衍生出的特餐。而且在外国人去的中餐厅,馄饨这类带汤面点,居然成为了前菜。
老板娘为了照顾中国邻居,给她炒了一道并没有在菜单上出现的铁板老干妈鸡片,聊以慰藉中国女孩的中国胃口。
海外中餐
舌尖上的乡愁
诚如我们每个人所见,中餐已经在世界上好多角落开枝散叶了。它们如今所呈现出的形态,或许和我们平常习惯的口味不太相像,让我们对外国的中餐产生了疏离感。但中餐也只是一个泛泛的词汇,它涵盖了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不同气候、地形、文化场景中生活的人们所痴缠的一切美味。
中餐总是在变化中的。它依人们的喜好而变,依世界的情势而变。但唯一不变的,是烹饪中餐的人,想要慰藉饕客味蕾的宏大目标,还有在世界上各个角落的中国人,在舌尖上的那一点点乡愁。
别走,跟秘姐聊聊你在国外吃过的奇葩中餐。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