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美男人的双手沉迷于另类小游戏,他们说干这个比什么都解压

毛衣爱好者 HOT男人
2024-11-01


我们这一辈人,小时候大概都穿过妈妈亲手织的毛衣。


晚上写作业的台灯下,陪伴在一旁的妈妈手里拿着的不是手机,而是上下翻飞的毛衣针。



当年的手工毛衣也是追求潮流的,是否掌握最新的织法和图案也会成为妈妈们暗自比较的一个小事。


如此一来,一家老小在冬天就有了温暖和好看的保证。


外面买来的毛衣,无论再怎么品质精良,好像都无法取代妈妈手指尖的温度。



中国古诗有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然而在地球的另一端,这种勾勾织织的活儿一直是「慈父」的拿手技能。


在英国,无论是国王、首相,还是平民、士兵,几乎个个都能妙手生花。


不知道的还以为大不列颠男人的头发都被拿去打毛衣了。



要说英国是全世界最爱穿毛衣的国家,应该毫无争议。


想想看,除了「敦刻尔克」,还有哪个国家的战争片会给到那么多毛衣的镜头呢?


电影「敦刻尔克」


自中世纪以来,这座羊比人还多的小岛就以发达的畜牧业和纺织业而闻名。


一件件毛绒绒的织物,不但是用来抵御潮湿阴冷的好工具,也是英国人骨子里考究体面的时尚魂。



只不过,几百年前的达官贵人们更喜欢蕾丝面料,对毛衣毫无兴趣。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那些所谓的编织制品只是有钱人家马匹身上的御寒之物而已。


直到20世纪初,英国人对待毛衣的态度还是很抵触,时尚杂志曾将穿这种衣服的人形容为「像个不懂礼仪的笨蛋」。



然而突如其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人们被迫告别了正常生活,也抛下了固有偏见,手工编织在特殊时期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为战时物资短缺,英国政府不得不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来支援前线。在这其中,织毛衣作为一项无需大型设备、技术门槛不高、随时随地都可进行的项目被大力推广:


一场名为「Knit for Victory - 为胜利而织」的全民织毛衣运动浩浩荡荡地展开了。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孩童都纷纷响应号召,加入了编织大军。


人人都拿起棒针,照着军装制服针织物教学手册开始学编织。



短短一个月内,30万双毛线袜和30万条毛线腰带就已制作完成。


爱国不分男女,此时打毛衣已不再是家庭主妇的专属技能,那些没能奔赴前线的绅士们也争着为战士的袜子织上几圈。



当战士们收到一件件「爱心牌」手工毛衣、围巾、袜子或是巴拉克拉瓦羊毛头罩时都会备受鼓舞,他们或许会觉得手里饱含牵挂和祝福的柔软织物必是出自远方某个美丽姑娘的纤纤玉手。


然而现实却让他们幻灭,这极有可能是个大老爷们儿织的。



绅士们不但热情高涨,还颇有要和妇女们一决高下的劲头。


甚至还有人专门写信到杂志社去炫耀,自己天赋异禀,才学了两个月就已经比自己的妻子织得快了。



如同玩泡泡龙一般,这个进两针退两针、不需要费脑子的手工游戏让不少男士欲罢不能。


他们不但白天织、晚上织,就连在教堂做礼拜的时候也无法停下,这种「不织几针就难受」的成瘾现象愈演愈烈,有关部门不得不对此加以限制。



男士们此后就只能将这项爱好转入地下,1919年某一期「The Atlantic Monthly - 大西洋月刊」还收到过针对「性别歧视」的匿名申诉:


「男人凭什么就不能痛快地织毛衣?」



这股风潮还刮到了美国。


在马萨诸塞州,还有专门的针线铺和编织培训班。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人们的热情有增无减,而且除了给前线送温暖之外,战争还开发出了手工编织的更多功能:


它是一种可以安抚情绪、预防和管理压力的消遣。


对于那些在防空洞中避难的民众来说,当轰炸机从头顶飞过、爆炸声在远处此起彼伏时,打一打毛衣、彼此交流一下编制技术可以带给人们内心的平静,度过这段难熬的时光。



作为战俘管理的一种手段,它也卓有成效。


要对付那些被虏的敌军,让无所事事的他们忙起来是避免出乱子的好办法。



一些医生还将织毛衣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以及重伤患者的康复计划。


手中翻转的一针一线可以抚慰心灵,帮助那些经历过战火硝烟的战士们转移注意力来慢慢忘却伤痛。



就连鼎鼎大名的丘吉尔,也曾说过「织毛衣是最好的治愈。」


当年这位铁血首相也曾在焦灼的战事中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压。据说,他织起毛衣来相当熟练,还可以一边织一边听工作汇报。



总之,男士的编织情结就从那时延续到了和平年代。


纵观名人圈,摇滚传奇科特·柯本,银幕男神罗素·克劳、尼古拉斯·霍尔特都是出了名的拥有一双巧手。


(左)科特·柯本

(右)尼古拉斯·霍尔特


在刚过去不久的东京奥运会上,大家应该还对英国跳水名将汤姆·戴利在观众席上边看比赛边打毛衣的画面记忆犹新吧。


只见这位奥运冠军心无旁骛、技法纯熟地摆弄着毛线针和紫色毛线,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身上的一丝贤惠。


他还在采访中表示,这次来参加奥运会,最怕的不是拿不到金牌,而是没带够毛线。



在Instagram上,我们可以看到英伦编织大师极具创意的各种针织作品。


只有你想象不到的,没有他织不出来的。



就连打MMA比赛的重量级选手也痴迷于这种少女心满满的手工活儿。


当紧张焦虑的情绪席卷莫里斯·格林这个人高马大的肌肉男时,



他满脑子想的都是:


我的钩针在哪里?



根据美国编织工艺协会的数据,如今美国约有200多万男性掌握编织技能,这个数字还在稳步增长。


在国外的公众场合,经常能看到帅哥一脸淡定地打毛衣。


感觉找个这种有反差萌的男生当男朋友也不错,如果连这种勾勾织织的活儿都能搞定,那么我可以合理猜测,他应该智力、运动能力、创造力都不差,很有耐心,善于和小朋友相处,也很乐于承担家务吧。



作为一种技能,编织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作为一种性别命题,它既瓦解又加强了某种根深蒂固的男性形象;作为一种国家叙事,它既是柔软的,又是有力量的。


而它的创造过程也使得这一行为与情感相连,无限接近于爱之本质。


无论这件织物是为了何人何事而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一种为爱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的物理性存在,一种把心意一针一线地织进这个真实世界的实体化。


就像EVA主题曲里所唱的那样:


「人类一边纺着爱,一边织着历史。」



对了,之前听过李志的一首歌

里面有2句歌词唱道:

「我跑着去找万晓利 ,不巧他在织毛衣。」

有没有懂民谣的朋友给科普一下,

这个梗是什么渊源?

万晓利本人真喜欢织毛衣么?




PS: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编辑✎瓦力
排版一头红
监制✎Chen



往期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HOT男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