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幼儿园老师那偷来这招,我的耳朵有救了
有娃以后,我逐渐接受了听力注定要退化的现实。
孩子们的各种噪音在牛妈家是常态,安静的时候那一定是要出大事了。
所以当牛妞两岁半去上一个家庭式幼儿园的时候我的心里一直在犯嘀咕:
20个两三岁的娃呆在老师家那个不大的房间里,嚷嚷起来岂不得把房顶都掀了(戳这看:没给娃找过幼儿园,不足以谈人生)。
但是我好几次课间去造访学校,发现教室里一片安宁和谐,哪像幼儿园,分明是进了图书馆,包括牛妹在内的小朋友们讲话都轻声细语的。
在家都是大喇叭,还是质量很差的大喇叭,怎么到了学校就变成小了提琴?我对她老师控制孩子们音量的方法产生了强烈好奇心。
先介绍一下牛妞牛妹幼儿园的老师,让你们有个视觉印象吧:
她们是一对母女,母亲叫Meribeth, 60多岁,是个有几十年经验的老教师;女儿Leslie和我差不多大,是辅助老师(这是我去年圣诞节为她们画的漫画像,还原度100%)。
Meribeth虽然年过花甲,但是皮肤光滑眼神明亮,身材清瘦动作敏捷。我本来打算用“精神矍铄”这个词,后来发觉这形容老年人精神好的词用在她身上都拉低了她的年轻指数。
我问她:“你是怎么保持得这么年轻的?"
她咧嘴一笑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基因!”
我只有两个孩子在家就经常体验耳膜震裂迅速衰老,这个60多岁的老教师成天和20个孩子在一起还耳聪目明青春常驻。
我每天在接送孩子的时候偷偷观察,终于有一天让我看到了这一幕:
老师对他们只说了一句:“请用温柔的声音说话。”
如果这是我在家,我的台词一般是这样:
别吵了!
声音小点!
安静点!
你们再吵,我就要……(插入惩罚手段若干)
我吼得像个泼妇,一般能震慑住她们三分钟,然后下次一切照旧。
还好不是“基因”。
可老师你这解释也太简单了吧!不肯满足的我继续刨根问底,于是Meribeth告诉了我她的“声音训练法”。
原来如此!
我们会觉得孩子声音太大,不分场合的吵闹,可是对于孩子们来说那只是他们随意表达情绪的方式。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音量是不是太大,到底什么时候该轻声细语,什么时候可以尖叫嬉闹。
而对他们喊“别吵了”只会让他们感到被打断被否定,感情上受到了伤害,却并不能认识到为什么不能大声,到底怎样做才是对的。
老师的做法循序渐进,由简入难:
让孩子们先认识和辨别自己的声音——>再理解室内和室外要用不同的音量——>学习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声音。
通过在生活中的不断练习,孩子们会慢慢理解这个概念:我们的声音有很多种,音量有大有小,但是不能由着我们的性子随便使用的。随着成长的和社会的接触更多,我们需要学习对自己的声音负责。
万一用错了,只需要老师提醒一下,拿出对的来就好了。孩子们不会觉得自己被全然否定,反而有自己选择怎样说话的掌控感。
跟老师偷学了这一招,牛妈的兴奋之情就像郭靖学会了九阴真经,迫不及待的要用起来!
场景1:
场景2:
场景3:
好吧,并不是每次用这个办法都能成功。
但至少,我可以保持温柔优雅,不用像个泼妇一样大喊大叫了。
牛乱七八糟 2019年6月25日 于西雅图
如果你喜欢这类文章,
请给我点赞和转发朋友圈,
鼓励我就多写一些!
如果你喜欢这篇,你也会喜欢:
跟随你的心,但别忘了带上脑子
痛是铠甲,爱是皮肤
两个,三个,四个…美国妈妈怎么可以带那么多娃?
老板,请给我来两斤“逻辑”
“请温柔的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