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熬夜整理|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全套教案设计,收藏起来慢慢看~

初中资料,关注☞ 初中教师园地 2022-06-06


“初中教师园地”公众号

全体初中教师的精神家园!各科资料陆续推送中



👉最新教材|2019春季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高清完整版电子课本

👉独家梳理|2019春部编版历史9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附电子教材)

👉名师梳理|部编版历史9年级下册思维导图,老师看了都说好!

👉重磅首发|限时免费领!2019春季部编版历史9年级下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熬夜整理|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预习提纲,可收藏打印!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殖民统治和掠夺的基本史实及拉丁美洲人民反抗斗争的过程;了解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和掠夺的基本史实及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过程;认识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代表人物玻利瓦尔、章西女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掌握分析历史现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究拉丁美洲和亚洲长期落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发愤图强的民族责任感;了解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的英雄事迹,学习其爱国、不畏强权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兴起、玻利瓦尔、章西女王。
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2018414在没有任何国际调查结果的情况下美国、英国和法国对所谓叙利亚政府的化学武器基地进行了轰炸。当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就一份谴责美国以及盟国对于叙利亚军事行动的草案进行表决。安理会15个成员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之中只有中国、俄罗斯和玻利维亚投了赞成票。

大部分国家迫于美国的淫威,是不敢强出头的,但有一个国家例外,这个国家就是玻利维亚。玻利维亚投谴责美国的赞成票,就是拉美国家反美霸权主义的一次缩影,更是以玻利瓦尔为代表的拉美反殖独立民族精神的传承。那么,玻利维亚共和国的建立与“解放者”玻利瓦尔有何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

1.拉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内因——殖民统治与掠夺

(1)教师简述:政治版图——“拉丁美洲”的由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掠夺的概况指出拉美地区除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其余地区基本上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

(2)图解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源(内因)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殖民统治与掠夺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根本原因(内因)


2.拉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外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与归纳:19世纪初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拉美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日益增强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


目标导学二:概述拉美独立运动反殖斗争史实

1.结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独立运动的时空状况。

提示:①独立运动烽火燃遍了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它分为南美洲北部战场和南美洲南部战场;运动主力: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时间起止:19世纪初至19世纪20年代末;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2.阅读教材,评说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反殖斗争的英雄事迹,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项目

反殖斗争史实

史料实证

情感体验

北部

地区

史实1: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

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

措施深得人心鼓舞

士气

以人为本体现人权与民主思想

史实21819玻利瓦尔率领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常年积雪的安第

斯山脉打败西班牙军队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克难奋进、英勇无畏

史实3: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建立美洲各国联盟、

团结联合斗争

高瞻远瞩、着眼未来

史实4:玻利瓦尔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美州的独立运动

继续斗争、完全胜利

斗争到底、不居功守成

南部

地区

史实5: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教师可链接圣马丁与玻利瓦尔瓜亚基尔会议后隐退史料)

团结协作、联合作战

不迷恋权位名利急流勇退的无私奉献精神

评价

由于功勋卓著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推断出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史方法。同时依据史实帮助学生构建历史价值观”,升华历史情感。


3.拓展延伸在阅读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反殖民斗争事迹的基础上,讨论总结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战争的正义性;(2)有利的国际条件——美法革命的客观支持;(3)有一批杰出领袖:海地的杜桑·卢维杜尔、墨西哥的伊达尔哥、南美洲的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4)革命措施正确如玻利瓦尔建立根据地、解放奴隶、许诺战后分给士兵土地等;(5)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如海地支持玻利瓦尔;(6)参战将士英勇奋斗、吃苦耐劳、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


目标导学三: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获取有效信息,探讨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

2.教师在学生阅读和回答基础上,展示下图归纳总结原因。


目标导学四: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过程与影响

1.从历史要素角度,概括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历程。

教师列表归纳:(学生完成下表内容)

要素

印度民族大起义历程

领导人代表

时间

1857—1859


章西女王

领导者

封建王公

主力

土兵

阶层

土兵、农民、手工业者、封建王公

结果

起义被镇压

影响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拓展延伸讨论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什么会失败?

材料展示:英国武器先进实力强大。英国殖民者调集军队镇压起义甚至把派往伊朗和中国的侵略军调回印度。由于各地的起义军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力量分散再加上有的封建王公被敌人分化在关键时刻动摇投敌起义城市先后失陷起义失败。

提示:(1)领导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主要是封建王公这些人后来很多都被英国收买了所以逐渐退出起义;(2)印度的民族大起义组织不严密较为松散各自为战敌人分化瓦解;(3)英国实力远在印度之上;(4)缺乏统一指挥、发生内讧、叛乱和投敌等。

(三)课堂总结



19世纪,在拉丁美洲和印度,相继爆发了波澜壮阔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通过学习,我们不难发现:①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是激起殖民地人民抗争的根本原因;②同是反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拉美独立运动取得了胜利而印度民族大起义却失败了。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拉美人民团结协作、联合抗战,弱国最终战胜了强敌。而印度民族大起义是各自为战,力量分散,最终起义失败。它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众志成城,弱国同样可以战胜强敌!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通过使用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创设情境,把枯燥无味的历史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鼓励学生自学,通过历史问题的讨论,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激发学生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但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学生对以往知识遗忘的较多,因此横向联系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比如在问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同时期,中国也发生了类似的运动,你知道是什么吗”时,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正确回答。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历史意义;通过对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图文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利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学科素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难点: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百年前三十一岁的彼得大帝在波罗的海之滨建起一个全新的城市命名为圣彼得堡。从此俄国获得了一个连接西方的出海口也打开了一扇通往当时先进文明的窗户。之后圣彼得堡作为沙皇俄国的首都历时二百余年。因其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卓然战绩还被授予了英雄城的称号。


至今圣彼得堡仍被视作俄罗斯的北方之都。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涅瓦河畔发表了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讲话。在会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彼得大帝能成为普京总统“此生最佩服的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1.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俄国历史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2.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

提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类归纳改革举措,并认识其作用。

提示:

类别
措施
作用(由学生归纳)
军事上
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有利于建立新式军队增强军事实力
政治上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效率巩固了沙皇统治
经济上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促进了经济发展扩大了农奴制的基础
文教上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提高了科教素质
社会习俗
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改变落后习俗和文明开化


4.读教材

说一说:P7“人物扫描”体现了彼得一世怎样的精神品质?

提示:敢想敢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冒险精神;勇于实践的践行精神;虚心好学的态度等。


目标导学二: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1.材料展示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到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起240多个手工工场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不过工场的劳动力仍然以农奴为主。

设问:材料反映了彼得一世在经济上改革有何影响?改革是否触及农奴制的基础?讨论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

提示: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彼得一世的改革不仅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基础反而使农奴制进一步加强。

总结: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改革。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5—18世纪俄罗斯疆域的扩张图》和《兴建新都圣彼得堡》,说说改革的影响。

提示: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3.展示图文材料


材料展示:1698年某天彼得一世从国外归来领主们纷纷前来祝贺。不料沙皇接过侍从递给他的一把剪刀立即亲自剪除领主们的大胡子。不久以后彼得一世发布敕令:剪胡子是俄国人应尽的义务除神职人员外禁止任何人蓄须。

设问:图一情景反映了彼得一世什么改革措施?图二情景是近代中国哪一次革命的产物?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以此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提示:剪胡须;辛亥革命;它们都受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改革社会陋习对改变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先进技术、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4.教师补充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目标导学三:废除农奴制的原因和影响


1.读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P8“相关史事”,分析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原因。

提示:俄国经济落后;农奴起义不断阶级矛盾激化;克里木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加剧了社会矛盾;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读史料

材料展示: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

引导学生分析亚历山大二世实行改革的目的。

译文:凡是能够最大限度维护地主贵族利益的措施我尽力去做到了(如让获得自由的农民赎买份地等措施)它说明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贵族的利益。


3.读教材和漫画图,引导学生说出改革内容和农奴“解放”的实质。

提示:农民解放的实质:实际上是对农奴的一次更大的掠夺。



4.讨论1861年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提示:性质:1861年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因为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5.拓展延伸:试从背景、时间、领导人、目的、内容、性质和影响等方面来比较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三)课堂总结



学史为是了鉴今,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改革对俄国不同阶段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故本节课主要采用史料教学法,同时贯穿讲授法、问题教学法、阅读感悟法。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等选择多样化的史料来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史料,在观点的碰撞中锻炼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由于受时间、教材等原因影响,讲授的知识很难深化,缺乏前后联系、比较及知识的迁移,以致学生对俄国历史的了解较为片段化。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3课 美国内战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内战爆发的原因、过程、意义以及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等基本史实;了解《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重要文件。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文件,认识这两部法律在内战中的作用;结合林肯的历史活动,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战争中林肯和人民群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人心向背是战争胜利与否的关键,同时个人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历史意义;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难点:美国内战前南北两种经济方式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美国有线电视C-SPAN分别于2000年、2009年和2017年对一个由美国历史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进行三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林肯在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中排名第一位。

2016年4月特朗普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曾表示,他可以做的非常有总统的样子。“开玩笑的说,我可以比美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位总统都像总统,除了林肯。”特朗普说,“因为,你没法超越林肯!”

为什么特朗普说“你没法超越林肯”?林肯在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中排名第一位说明了什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
1.读教材和“美国南方种植园”图文,归纳美国内战的背景(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①政治上:美国独立后建立了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的联合政权;②领土扩张;③经济上:南北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

2.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南北矛盾的表现:①关税之争;②奴隶制禁止与否问题;③废奴运动;④南北双方还在劳动力、市场、原料等方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归纳总结: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2)南北矛盾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
(3)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为总统,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

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


目标导学二:《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作用
1.读教材,引导学生分析内战初期的战争形势,理解“两部法律”出台的重要性。
归纳总结:(1)时间:1861年4月;(2)军事失利;(3)民众诉求。

2.读教材,引导学生分析林肯对待黑人奴隶制态度的演变。
列表归纳林肯态度的演变:


阶段

林肯对待黑人奴隶制态度的演变

竞选总统前

他同情奴隶,反对奴隶制,认为奴隶制违反自由平等原则

当选总统初期

主张用和平的方法,逐步废除奴隶制,最终达到废除奴隶制的目的

内战初期

幻想以保留南方奴隶制为条件,使南方各蓄奴州停止叛乱

初战失利

站在人民一边,坚决主张废除奴隶制,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3.阅读史料,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年满21岁,没有参加过叛乱,而且获得土地是以垦殖为目的的美国公民,只要交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以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不超过160英亩的土地,登记人连续耕种5年后,就可以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材料二:1863年元月1日起,凡是当地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空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
设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出自哪一法令?该法令的颁布有何作用?
提示:(1)《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2)《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深得人心,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目标导学三:评价林肯的历史贡献
1.读教材,总结林肯在内战中的主要活动。

2.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
设问:华盛顿的主要功绩是什么?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有何贡献?
提示: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并取得了胜利,赢得了国家独立;战后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政府,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北美人民称他为“合众国之父”。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目标导学四:美国内战的意义
1.引导学生联系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和性质,分析美国内战的性质。
提示:美国内战实际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战争

性质

依据

独立战争

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了国家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美国内战

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它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2.读教材,帮助学生认识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
提示: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知识拓展】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内战的比较


不同

独立战争

内战

根源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目的

推翻英国殖民统治,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

性质

争取民族独立的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时间

1775-1783年

1861-1865年

领导人

华盛顿

林肯

文件

《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

结果

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

北方取得胜利

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通过这场战争,美国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建立了民主共和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激励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同

都是资产阶级革命,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巩固都不是一件易事,就算是资本主义经济十分发达的美国,如果没有150多年前的那场南北战争,如果北方没有取得胜利,那么它的历史将改写,资本主义经济史或许也将改写。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美国内战》一课的重点是要体现林肯在内战期间的作用,而难点则在于分析内战的起因。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素质水平和知识基础,要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还在于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分析内战爆发的原因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难点。



依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能会向学生介绍一大堆的历史背景资料,再让学生总结出一二三四几点原因。这种较理性的分析不适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只有让他们感性地、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和概述能力;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上的图片与材料,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思考: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的强国,从而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坚持改革与开放。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明治维新的背景和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世纪中期,许多遭到欧美列强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东亚的日本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避免了与其他亚非拉国家相同的命运。

明治维新是怎样发生的?日本为什么会成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历史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了解幕府时代政治状况。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倒幕派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2)武装倒幕的经过如何?
(3)倒幕的结果怎样?
提示:幕府统治推翻后,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

3.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日本“内忧外患”的时局特点。
提示:内忧:幕府统治腐朽,闭关锁国,陷入统治危机。
外患:美国两次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通商,民族危机严重。
倒幕:倒幕派武装推翻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扫除了障碍。

目标导学二:明治维新的内容
1.阅读材料,认识明治维新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展示:有关明治维新时期的图片
图一:推行地税改革,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成了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或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促进了经济发展)
图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建铁路。促进了日本交通的发展。
图三:提出“文明开化”,建立新式学堂。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图四:政府投资兴办近代企业,即“殖产兴业”等。促进日本近代工业的发展。

2.阅读教材和上述材料,列表归纳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附图解)。


领域

改革内容

政治上

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军事上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经济上

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文化教育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目标导学三: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和改革成功的原因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改革措施,认识明治维新的性质。



2.总结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
提示: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讨论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鼓励学生运用史实提出自己的观点,用史实进行佐证。


原因

依据

佐证

原因1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较薄弱

幕府制下中央统治较薄弱

原因2

倒幕派势力强大,有自己的武装,得到西南四藩和天皇支持

武装倒幕为改革扫除了障碍

原因3

国际环境相对较宽松

处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自由发展阶段

原因4

改革措施得当,行之有效

政治、经济等措施有充分准备和应对举措

 

4.拓展延伸: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背景

日本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比中国充分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力量

对比

日本幕府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封建势力较强大,维新力量弱小,顽固派阻挠改革

途径

日本改革是在推翻幕府统治的前提下进行的

中国维新派比较软弱,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

国际

环境

日本改革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国际环境较为宽松

中国改革处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结果

日本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改革失败了,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同点

①背景:两国改革前都处于闭关、落后状态,都存在着严重民族危机(内忧外患);资本主义在两国逐步形成和发展

②内容:都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③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④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三)课堂总结


成为亚洲强国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和朝鲜,给中国等国人民带来灾难。历史证明:强而必霸的道路是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的!

同样遭受列强侵略的中国开始借鉴日本成功之路实行改革,但戊戌变法却失败。它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针对某个问题,尽量多叫不同层次的学生起来回答,从而了解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堂上老师讲的时间过多,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没有体现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做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角色。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化学工业和新材料;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上网搜集或者提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料,对资料进行概括、归纳,以加深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通过举例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了解,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不畏艰难、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美国总统特朗普乘坐“空军一号”飞赴新加坡,于6月12日,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新加坡签署联合声明。

2018年习近平主席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同乘中国高铁赴天津,出席中俄友好交流活动。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于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举行,俄罗斯世界杯开幕式,“外星人”出场引动热潮。

今天的飞机、汽车、火车、高铁等先进科技与哪几次工业革命有关?为什么科技在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电的应用
1.阅读教材,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和特点。(从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等方面思考)
提示:(1)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2)经济上: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3)自然科学: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认识电力的发明和运用过程。



设问:图一现象是谁发现的?它与图二、图三的发明有何关系?图二、图三的发明有何意义?
提示: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图解发明】



提示: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3.读教材和图文史料,了解爱迪生在“电气时代”的发明创造。



设问:指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发明创造的名称。简要概括爱迪生在电器发明上的贡献。
提示:图一是电灯、图二是留声机、图三是电影摄影机、图四是碱性蓄电池。爱迪生是电气时代最伟大的发明家,一生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

目标导学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内燃机的发明过程。
归纳整理:


发明物

时间

国家

发明人

名称

内燃机

1876年

德国

奥托

煤气内燃机

1883年

德国

戴姆勒

汽油内燃机


德国

狄塞尔

柴油内燃机


  提示: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

2.指导学生归纳整理这一时期的交通工具。

3.结合上述发明创造,总结内燃机发明的意义。
提示: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图解意义】


目标导学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阅读教材,了解化学工业产生的概况。

2.阅读教材,了解诺贝尔等人在化学工业和新材料领域的发明创造。

提示:


领域

发明人

国家

时间

发明内容

意义

化学工业

和新材料

诺贝尔

瑞典

1867年

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海厄特

美国

1869年

赛璐珞的制造技术

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夏尔多内

法国

1884年

人造纤维

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目标导学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1859年,美国钻出世界上第一口具有商业性质的油井。当时,石油只用于照明,后来对燃料油的需求猛增,人们开始大量开采和提炼石油,石油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设问:读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提示: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化工业等,旧的工业部门也由于生产技术的改造而产生飞跃,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规模之大,往往控制着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例如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上被电气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两个集团所控制,从而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设问:读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提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控制着生产和销售,乃至国家经济命脉。

材料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末,欧洲列强几乎把整个非洲、东南亚、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瓜分完毕。它们还强迫中国、土耳其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用强权干预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设问:读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提示: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归纳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类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发源国

英国

美国、德国

开始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电的应用

动力机

蒸汽机

电动机、发电机、内燃机

主要发明

珍妮机、改良蒸汽机、火车机车、汽船

发电机、电动机、电灯、内燃机、汽车、飞机、电话、电报、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进入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新能源

煤炭

石油、电力

影响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惊人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堂总结


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世界各地区的封闭状态,逐渐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为什么在以后的400年间会产生这样的奇迹?

简而言之,是由于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电灯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等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也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堂课总体来说重点突出、紧抓教材,但是学生的参与不够,课堂气氛略显沉闷。总之,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尝试去探索,才会有所收益,从而增强历史课的魅力。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如人口增长、大众教育的兴起、城市化等;认识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加深对工业革命引起深层变化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呢?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业化建设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


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

1.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2.读教材和材料,了解城市化兴起带来的变化特征(以中国为例)。
提示:中国改革进程:“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是一个显著特征,工业化是主导,城市化是附属。但是,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的拐点在2013年已经发生,集聚的模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以前是工业化主导、城市化为辅,以后应该是城市化为主、工业化为辅,逐步进行产业升级。
归纳总结:工业化初期,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环境很差。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目标导学三: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说说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
材料展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
设问: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工人生活日益困苦,贫富差距在扩大。
总结:工业革命后,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他们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工人阶级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2.读教材和材料,说说工业革命出现的环境问题。
材料展示:近100多年来,全世界已发生数十起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公害事件,如英国伦敦曾多次发生的煤烟型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的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俣病)和神通川流域的慢性镉中毒等。近年来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还有: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Bhopal)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毒气泄露事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有数万人中毒,数千人死亡,并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现位于乌克兰)核电站爆炸事件,不仅对当代的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对后代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10多年来因这次事故已造成约6000人死亡。从上世纪初至今,全世界发生公害事件60多起,公害病患者达40万—50万人,死亡10多万人。
设问: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提示:
(1)自工业化以来就逐渐形成了环境污染问题,积弊深远。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
(2)由于环境污染而形成的问题,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因此构建生态文明、倡导“绿水青山”即为“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类似亦可)

(三)课堂总结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欧洲国家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教师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基本素养和情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


难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梵高艺术画派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据传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反复思考苹果掉落的原因。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的一个定律?这与牛顿观察“苹果落地”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近代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史料,了解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
材料展示: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高度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并成功预言了彗星的回归时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设问:牛顿出版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哪些科学理论?对“哈雷彗星”的预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哈雷彗星”预言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成功范例。
牛顿的主要成就:英国科学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及其理论贡献。
设问:图一漫画英国神学主教为什么要讥讽达尔文?图二自然和社会法则是怎样的?
提示:(1)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它向“上帝造人说”发起了挑战。(2)达尔文提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达尔文的理论贡献:理论著作《物种起源》;核心理论“进化论”。

目标导学二:近代文学巨匠及其文学成就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巴尔扎克文学作品,赏析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材料展示:《欧也妮·葛朗台》是《人间喜剧》中的经典篇目。葛朗台是个被金钱异化了的吝啬鬼,靠投机钻营发了财。为了金钱,他甚至把女儿当诱饵,诱惑求婚者,从中渔利。葛朗台弥留之际还想把神甫的镀金十字架抢到手,因用力过猛而一命呜呼。葛朗台给女儿留下了巨额财富,可女儿已失去了青春、爱情和幸福。
设问:《人间喜剧》是怎样一部作品?《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的社会问题?
提示:《人间喜剧》是一部小说集,内容可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和金钱罪恶三大主题。《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丑恶现象。

2.引导学生读教材和漫画,说说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
设问:《战争与和平》是谁的作品?作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提示:《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者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目标导学三:近代音乐美术大师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体验贝多芬音乐作品的主旋律。
材料展示:《英雄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是贝多芬应法国大使邀请为拿破仑谱写的。在贝多芬的心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完成作品时,贝多芬在扉页上写下“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字样。但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他十分气愤,把扉页撕碎,扔在地上。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设问: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为什么贝多芬把《英雄交响曲》的扉页撕碎?作品如其人,该作品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理念?
提示:因为拿破仑称帝,实行专政独裁,他已经由革命者演变为独裁者,违背民主精神。表达了贝多芬崇尚民主,反对专制;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维护人权的民主思想。

2.阅读教材,感悟梵高《向日葵》等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总结



一定的科学和文化艺术发展都根植于时代的变迁,都与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紧密相联。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创作出经典作品,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贝多芬和梵高创作出杰出的音乐美术作品,给人以思想启迪和艺术熏陶。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以后教师从以讲解、概括为主,到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

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过程;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重要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和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学习,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理解;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用问题讨论法或辩论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引导学生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法国郊外的华工墓地,100年来都在等待亲人的出现。距离巴黎市中心200公里外的小村庄Ligny Thilloy,迎来了几个少见的中国面孔,他们最终停在了一处叫博朗库尔的公墓前。

50岁的程玲在丈夫和女儿的陪伴下来到这里,她被告知,这里就是爷爷毕粹德的安葬之处。这是程玲努力了十年的结果,她一度对从未见面的爷爷一无所知。后来才了解到,在上个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14万中国劳工登陆欧洲、加入战事。爷爷毕粹德也在其中,他最终死在了异乡,只有一块纪念章被带回了中国。

法国郊外的田间,站在毕粹德被翻译成“PITSUI TE”的墓碑(如图)前,程玲成为了一战结束以后,第一个来到这里祭扫的中国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公民毕粹德为何牺牲在欧洲战场?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材料展示:1913年英、法、德、美的比较(注:英法为老牌殖民国家、美德为后起的国家)


项目

19世纪中期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4.6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4

5


设问:与19世纪中期相比,1913年英、法、德、美在工业产量(经济实力)和殖民地面积上有何变化?
提示:在经济上,美、德工业产值跃居第一、第二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殖民地占有面积),英、法占有殖民地面积仍然处于第一、第二位,德、美处于第四、第五位。
归纳总结: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认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材料展示:在错综复杂的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集团。1904年、1907年英国协调了与法国、俄国的矛盾,签订了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设问:指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各自的盟友国。
提示: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归纳总结: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扩军备战,展开激烈争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与影响。说说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萨拉热窝刺杀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从塞尔维亚角度来看,他的行为是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行为;但是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角度来看,普林西普刺杀行为的性质属于恐怖主义行为,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确行为,其后果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突发事件尤其是个人暗杀等恐怖主义行为,会直接对世界的和平造成威胁,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决反对一切恐怖主义活动。
归纳总结: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直接原因)。

目标导学二:凡尔登战役与大战结果
1.阅读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大战的参战国、主要战场等史实。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图片,说说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归纳总结: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但遭遇失败。

3.结合教材和相关史实,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目标导学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材料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他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应该表扬;塞尔维亚参与战争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是正义的,但从整体上来说,它无法改变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
设问:材料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四种势力参战性质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前三种评价是不正确的。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英、法、俄、美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才参战的,所以没有所谓的“保护者”和“见义勇为者”,他们都是非正义的。后一种评价是正确的。虽然塞尔维亚参战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是正义的,但从整体来说,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因而是非正义的。
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交战国带来灾难,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000多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3)历史证明:强必霸之路是一条死胡同,各国要和平相处,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这次战争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在联合国广场上,有一尊引人注目的雕塑——铸剑为犁,它象征着全世界人民盼望“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愿望。

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了很多学生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许多课外资料,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合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效果好。但是,本课设计的内容太多,上课时节奏较快。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学生“动起来”,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这个问题有待我们历史教师持续不断地去探讨。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二月革命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战争政策)、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等;了解《和平法令》及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临时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分析临时政府的政权性质,体会历史定性分析法;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分析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举措,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探究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

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俄罗斯莫斯科人们参加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游行活动

2017117日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纪念日。十月革命的发生地——俄罗斯在这一天组织了多场社会活动纪念这一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重要日子。并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的彼得保罗要塞进行礼炮齐射以重现百年前该要塞开炮向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起义信号的历史。

100年前俄国十月革命是怎样爆发的?这场革命有何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

1.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俄国的影响,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十月革命爆发之间的关系。

材料展示: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人均工业产量俄国分别为德国、英国的1/131/14,不到美国的1/21;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

1914—1917俄国有1500多万人应征入伍大量的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至1917俄国约有15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人伤残。

时间

罢工资料

参加人数

1914.8—12

68

3.5

1915

1000

54

1916

1500

100

1917.3.8

事件

20多万工人、士兵

设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表格中1917年3月8日发生了什么事件?该事件后俄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巨大伤亡;人民反战罢工、游行不断;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落后。(2)二月革命。(3)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或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归纳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2.说一说:掌握全国政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执行了怎样的内外政策?

3.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武装起义不可避免”,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设问: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的发生与图一有何关系?

提示: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7月临时政府下令前线的俄军大举进攻结果惨败。引发彼得格勒几十万群众游行反战遭到临时政府的镇压(七月流血事件),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发动起义十月革命由此爆发。

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述信息,总结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2)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反战运动高涨;(3)临时政府镇压工农运动;(4)临时政府陷入全面危机武装起义不可避免。


目标导学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政权的措施

1.结合十月革命爆发的史实,说说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概况。

归纳总结:(1)爆发: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

(2)胜利: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

(3)建立: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说说布尔什维克党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和平法令》发表后的场景

归纳总结:布尔什维克党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项目

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巩固

政权

措施

政治

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军事

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经济

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外交

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意义

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


目标导学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说说十月革命的影响。


设问:漫画“列宁同志清扫地球”有何涵义?

提示: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扫除了以沙皇为主的封建势力以及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等反动势力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图解意义】


2.读史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

设问:结合毛泽东的言论,说说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此话形象地说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了解并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这也说明十月革命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斗争经验和政权范例。

归纳总结: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归纳总结:俄国历史上有关土地政策的演变

国家

时间

事件

土地政策(农业政策)

俄国

1861

农奴制改革

农奴成为自由人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份土地但他们必须出高价赎买这份土地

苏俄

1917

十月革命

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苏俄

三年国内

战争时期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实行余粮征集制:农业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额上交余粮和其他农产品国家征收粮食时给农民一定的补偿

认识

提升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它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其实质是对农民的一场大掠夺;苏维埃政府实行的土地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现了苏俄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三)课堂总结



列宁说:“战争引发了革命,革命制止了战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引发革命。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完成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和历史要素;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掌握第一次大战后所形成的国际新秩序。


二、过程与方法:围绕“巴黎和会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平会议”“《凡尔赛条约》是否真的是为了缔造民主的和约”“《九国公约》是否真正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等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历史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揭露帝国主义的掠夺性、侵略性和强权政治的本质;通过了解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和《九国公约》的实质,认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难点: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实质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法国:战争主战场在法国,伤亡人数达438万人,按人口损失来说是各国中最大的,战争期间的物资损失达2000亿法郎,一向以高利贷著称的法国负债累累,欠美国38亿美元。

英国:一战中遭严重削弱,伤亡212万人,军费超80亿英镑,债务是战前的10倍,其中欠美国就达44亿美元,走向衰弱,但仍有相当实力。

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美国在一战中损失最小、获利最多,四年中工业产值净增380亿美元(翻两番),战时战后欧美欠美国100多亿美元,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战后最大的债权国,黄金储备占世界的40%以上,渐渐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1.阅读图一《巴黎和会的代表》和图二《巴黎和会三巨头》,介绍巴黎和会召开的概况。
设问:巴黎和会召开于何时?图一中“巴黎和会”的代表有哪些?图二巴黎和会“三巨头”指的是谁?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巴黎和会性质——一次分赃会议。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漫画,了解《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
设问:这是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漫画中“五头怪兽”指的是谁?结合《凡尔赛条约》内容,解释漫画的含义。
提示:“五头怪兽”指的是英、法、美、意、日。根据《凡尔赛条约》内容可知,此漫画含义是把英、法、美、意、日五个国家比作一只五头怪兽,它将德国踩在脚下,贪婪地将其内脏吞食殆尽。讽刺了英、法、日等国瓜分了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体现了巴黎和会分赃的性质。

3.指导学生阅读《凡尔赛条约》的内容,逐条解读,利用表格总结如下:


领土
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军事
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
政治
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体现了巴黎和会分赃的性质)
山东
权益
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协约国还同其他战败国签订条约,认识凡尔赛体系确立的“新秩序”。
归纳总结: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影响: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5.引导学生阅读图文漫画,了解国际联盟建立的目的和实质。
设问:结合《凡尔赛条约》内容和漫画,说说国际联盟建立的目的和实质。
提示:1919年1月,巴黎和会提出建立维护世界和平、制裁侵略的国际联盟机构,其实权被英法所控制,它实际上是维护英法等列强称霸的工具。

目标导学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了解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目的、议题等问题。
提示:(1)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
(2)目的: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3)议题:讨论远东(主要是中国问题)和海军军备问题。
(4)时空:1921年11月;华盛顿。
(5)代表: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
(6)主导国:美国。

2.读教材和漫画资料,引导学生解读《九国公约》的内容及其实质。
设问:“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出自哪一条约的规定?这一规定是为了维护中国的权益吗?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九国公约》的实质: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目标导学三: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引导学生阅读史料,结合《凡尔赛条约》内容,评价凡尔赛体系的作用。
材料一:列宁评说:“《凡尔赛条约》不过是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靠《凡尔赛条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材料二:法国元帅福熙听到《凡尔赛条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设问:结合上述材料,你怎样看待列宁和福熙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提示:列宁和福熙揭示了“凡尔赛体系”的实质,他们的认识和评价是正确的。因为依靠《凡尔赛条约》所建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2.引导学生阅读史料,结合《九国公约》内容,评价《九国公约》和华盛顿体系的作用。
材料展示:毛泽东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设问:毛泽东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提示:毛泽东这句话非常精准地揭示了《九国公约》的实质。《九国公约》表面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但它实际上打击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它使美国的侵华势力不断膨胀,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因而建立其上的华盛顿体系不可能长期存在。
归纳总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改变世界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所以它无法消除战胜国同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因而这一体系无法长期存在。

(三)课堂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实力对比,打破了旧的国际关系体系。

战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及其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但它极不稳固,充满了各种矛盾,而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体系的崩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堂课对教学过程总结以下几点:
其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其二,注重历史教学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其三,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施等;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列宁、斯大林等人物的讨论,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列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改变策略,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这种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值得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新华社北京2018年6月8日电,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首枚“友谊勋章”,以表彰普京总统长期致力于推动中俄睦邻友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以及为此作出的重要贡献。

近几年来,中俄领导人借助“一带一路”合作论坛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频繁互访,在政治上互信、在经济等领域互联合作,秉承中俄历史互联互鉴底蕴,伴随着中俄双方举行的“国家年”“旅游年”等大型活动,将中俄双方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推向新时代。

历史上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取得怎样的成就?苏联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今天,两国人民如何把“新型大国关系推向新时代”?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引导学生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了解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材料一: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1921年,他到苏俄访问,他看到了苏联的饥荒,也看到了其蕴藏的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俄国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特地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材料二:1921年,苏俄颁布了新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纳粮食税,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农民可以自由处理。

(1)材料一中美国人哈默在苏联开采石棉的计划能否得到实现?为什么?
提示:在列宁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按政策规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这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到斯大林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活动有可能因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而终止。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征。
提示: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项目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农业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商业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工业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特征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影响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设问:结合图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根据图二回答: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工业总产值衡量)?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重工业;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原因: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结合工业化建设,简评苏联工业化建设的作用。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概况。
提示:农业集体化建设原因:发生严重粮食收购危机;农业集体化建设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国家采取的措施:消灭富农运动、政府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等。
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目标导学三: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
1.阅读教材,了解1936年新宪法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归纳总结:
(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建立: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3)意义: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漫画,了解苏联模式的特征,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的作用。


设问:图一反映了苏联模式怎样的特征?图二反映了什么?试以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为例加以说明。

提示:
(1)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反映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工业化:过分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农业集体化: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归纳总结:苏联模式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归纳总结:
比较列宁与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


项目
列宁
斯大林
政策
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
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工业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制定和实施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农业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
影响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成
特点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三)课堂总结


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弊端,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堂课对教学过程总结以下几点:
其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其二,注重历史教学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其三,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表现,主要有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学生认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形式、特征、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认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非暴力”与“不合作”之间的关系,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埃及华夫脱运动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异同,提高对事物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甘地、扎格鲁尔、卡德纳斯领导民族民主运动的事例,感悟他们身上那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难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潮。英国殖民当局采取镇压政策,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1920年,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改变大战期间同英国合作的态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来取得印度的自治。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怎样的一场运动?这场运动的结局如何?该运动在印度历史上有何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1)一战带来的灾难;(2)民族矛盾深重。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1920—1922年、1930—1934年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概况。
(1)图一与哪一次反英运动有关?这次运动的结果怎样?你怎样看待“手工纺织运动”?
提示:图一反映了1922年甘地号召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于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下令停止此运动。“手工纺织运动”实际上起到了打击殖民者、保护本国资本主义的作用,但是它排斥西方物质文明的做法客观上不利于印度社会的发展进步。
(2)图二与哪一次反英运动有关?“食盐进军”是怎么回事?这次运动结果如何?
提示:图二反映了1930年印度“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等要求。遭到拒绝后,甘地以反对食盐专卖为突破口,带领数十名拥护者步行到海边,自取海水制盐。结果: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概况,评价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
【评价运动】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目标导学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结合教材和史料,了解埃及华夫脱运动兴起的背景、过程、结果与影响。
设问:
(1)根据所学知识,概述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时间、斗争方式和结果。
(2)根据教材,概述埃及华夫脱运动的原因、时间、斗争方式和结果。
(3)图一和图二这两个事件有哪些共同之处?

提示:


项目
埃及华夫脱运动
五四运动
直接原因
一战结束后,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遭拒绝
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时间
1919年3月
1919年5月
斗争方式
以开罗学生的反英示威为起点,出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风潮。后来,和平示威又转变为自发性的武装起义
广大青年学生举行了罢课、游行示威,后来得到上海等地工人阶级的声援
斗争结果
最终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中国代表拒签和约
共同之处
都属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独立运动;都有学生和工人参与运动;斗争结局都取得胜利


2.结合上述材料和教材,归纳总结埃及华夫脱运动的历史要素。
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背景;(2)反英运动;(3)埃及独立;(4)历史意义。

目标导学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结合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新宪法的颁布,了解卡德纳斯改革的背景。
设问:结合教材,自查资料,了解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信息。
提示:1910—1917年,墨西哥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革命起因是人民对墨西哥总统迪亚斯长期的独裁统治普遍不满。期间先推翻了国内反动的迪亚斯政权,后挫败了美国的干涉,并最终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为了稳定新社会秩序,巩固革命成果,于1917年2月颁布了新宪法。
归纳总结:
卡德纳斯改革的背景
(1)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2)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这部宪法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3)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
(4)目的: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施行,卡德纳斯推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结合教材和史料,说说卡德纳斯进行改革的举措以及改革影响。
归纳总结:卡德纳斯改革的措施与影响
措施:
(1)政治上: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2)经济上: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
(3)教育上: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影响: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体系,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到来。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是这一时期突出的民族解放运动,其影响深远,颇具特色,巩固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成果,开辟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的新时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民族解放运动史的范畴,在教材中的地位相比不是那么重要,很多教师忽视对本课的讲解,讲解流于形式。


本来内容特别丰富的一课却弄得很枯燥,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对本课同样重视,给学生补充史料、展示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讲故事,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表现;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实质;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认识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通过对罗斯福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内容,了解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知道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据经济危机的特点,展示适当资料、图片,了解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所处的严峻形势;探讨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目的、措施及其成效,客观地评价罗斯福新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资本家却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通过对罗斯福个人魅力的了解,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
师:请同学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
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维护世界和平的总统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发生原因、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1922—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行业。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
设问: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美国的什么情况?农场主为什么要将商品倒入河中?
提示:材料一反映了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材料二反映了美国的经济危机。原因: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说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绝对过剩。

(2)总结经济危机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生产过剩等。
【图解原因】

2.经济危机的表现与特点
提示:
(1)表现:工业生产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暴涨、银行破产、失业增加。
(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目标导学二:罗斯福新政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结合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与特点。
材料一:时代呼喊变革,人民呼唤变革,就是在这一片变革声中,美国1932年大选年拉开了序幕。罗斯福与时任总统的胡佛对决。胡佛总统依旧坚持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而罗斯福说:“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他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最终罗斯福以472∶59的绝对优势胜出。美国人民选择了罗斯福,意味着美国人民选择了创新。但是罗斯福总统真的能引导美国人民从危机中走出来吗?当时很多人都是心存疑虑的,说他是一个瘫痪的总统治理一个瘫痪的国家。

材料二: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1)结合上述材料思考胡佛与罗斯福在化解危机的政策上有何不同。为扩大就业,罗斯福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胡佛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完全由市场调节)。罗斯福采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为扩大就业,推行了“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等措施。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些措施出自哪一法规。如何看待“新政”中“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规定?  
提示:《国家工业复兴法》。美国政府实施“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克服经济危机。但是,这些调整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图解特点】(引导学生解读“新政”中工业、农业、金融等举措,总结“新政”的特点)
新政”的特点: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材料展示:罗斯福……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罗斯福回应: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1)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简析罗斯福遭到一部分资本家反对的原因。
提示:因为新政的部分内容和措施触及了一些资本家的利益,对垄断资本家追求最高利润进行一定限制,如《国家工业复兴法》中规定:“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2)罗斯福的举措是否能“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简述理由。
提示:不能。因为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归纳总结: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积极影响: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消极影响: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三)课堂总结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了美国,罗斯福放弃了美国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消除危机。罗斯福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重振了美国经济,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

它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不同体制和政策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体制创新和发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采用对比的方法增加了学生讨论的时间,加强了讨论的力度,培养了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方法。本课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问题设计的深度和技巧不够成熟,学生探讨深度不够,课堂的趣味性不够。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希特勒和纳粹党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日本军部法西斯上台的基本史实;理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知道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新的世界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和经过的思考,培养学生客观具体地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德、日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史实,使学生认识:严重的经济危机必然导致政治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疯狂扩军备战,给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过程和反犹暴行

难点:德、意、日法西斯上台的原因与特点

(一)新课导入



奥斯维辛原本只是波兰的一个安静的小镇,但它却在二战中成为比正面战场还要残忍和惨烈的“杀人工厂”。

1940年4月27日,纳粹德国开始在这个作为铁路交通枢纽的小镇上建造最大的集中营。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关押波兰政治犯和消灭苏联战俘,但1942年1月20日纳粹在万湖会议上通过的“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则使这里成为犹太人的“屠宰场”。

据估计约有110万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其中超过九成都是犹太人。从此,奥斯维辛成为大屠杀的代名词,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悲恸之地。

什么是法西斯?为什么德国法西斯要疯狂屠杀犹太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背景、过程以及内外政策。
设问:图一反映了什么信息?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什么影响?
提示:意大利法西斯党徽。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它标志着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教师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归纳总结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概况。
归纳总结:
(1)背景;(2)时间;(3)建立过程和标志;(4)内外政策: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
【知识拓展】进军罗马是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因为不满法西斯党在1921年的意大利国会选举中的535席只取得105个议席而号召3万名支持者进入罗马的事件。该事件成功令当时的意大利国王伊曼纽三世任命墨索里尼为首相。它标志着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使意大利成为第一个由法西斯掌权的国家。

目标导学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阅读教材和下列图片,说说希特勒是怎样在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的。
(1)材料中图一是哪一党的党徽臂带?
提示:纳粹党。
(2)希特勒是怎样在德国建立起法西斯政权的?
提示:学生自主回答(首先赢得群众支持;其次当选国家总理,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
【图解过程】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信息,指出纳粹政权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暴行。
材料展示:在德军进军莱茵区之后的二十四小时,是我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我不止一次地跪下来祈求神显灵,保佑德国。结果我的祈求灵验了,我要消灭法兰西,夺回因为1919年《凡尔赛条约》失去的国家、土地,以及应有的尊严。
——希特勒
(1)图片反映了什么信息?除此之外,纳粹政权还有哪些暴行?
提示:图片反映了希特勒掌权期间,大肆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暴行;除此之外,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纳粹党乘机解散了工会;纳粹政权为加强思想控制,还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等。

(2)材料反映了什么事件?为什么德军进军莱茵区之后的二十四小时,是希特勒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
提示: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因为《凡尔赛条约》规定:禁止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害怕德军的进军军事行动遭到协约国的攻击(或制裁)。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纳粹德国对内独裁和对外扩张的表现。
【图解内外政策】
目标导学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说出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过程与特点。
材料展示: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而且逐渐转变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尤为致命。
尽管当年是难得的丰收之年但由于物价全面下跌日本农民因此负债累累。与此同时大量城市失业人口重新返回农村这使得本来就贫瘠的农村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祸不单行,19301931年冬春日本东北地区遭受了五十年一遇的霜害稻田八成受害比常年少了四成收获导致日本东北七县爆发了连封建时代都少见的严重饥荒。
一时间饿殍遍地卖儿卖女甚至举家自杀导致日本经济一落千丈国计民生凋敝。深感政府无能的陆军将校把日本东北问题解决方案押到了中国东北上。二者虽在同一纬度线气候条件也相差不离但中国东北的农业条件却是日本东北无法比拟的。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过程与特点。
(1)背景: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工业生产急剧萎缩,在国内外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日本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组织。
(2)过程
①核心: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
②对外扩张: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接着,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并进一步蚕食中国华北地区。
(3)建立: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4)军备与扩张:制定《国策基准》;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

2.德、日法西斯化的过程有何不同之处?法西斯专政本质上是一样的,对此你有何认识?
提示:不同点——德国法西斯政权是骗取民众信任,依靠军队,组织纳粹党,通过选举方式上台;日本法西斯政权是通过发动对外战争,利用军部控制内阁上台的。
认识——法西斯是独裁、专政、侵略和战争的代名词,法西斯主义三大特征:独裁专制;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对内专政独裁、对外侵略扩张是其共同特征;法西斯是违背时代潮流的,注定要被人类所抛弃。(类似亦可)


(三)课堂总结



在一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打击下,美国、英国等国家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和调整,挽救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德、意、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强化了法西斯统治,最终挑起了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严重威胁。它告诉我们:只要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讲述的内容是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分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经济危机,而徳、意、日却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可以说本课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鉴于学生对这一部分历史知识的生疏,教师可以采用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主要梳理清楚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势力抬头、猖獗的活动脉络,揭露法西斯德国的种族歧视及各法西斯国家对内实行恐怖政策、对外实行侵略扩张的暴行。最后小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知道雅尔塔会议以及德、日法西斯投降等史实;认识法西斯走向灭亡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走向胜利的发展过程,探究雅尔塔会议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二战资料及影视资料,分析历史信息,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通过自主阅读能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战、攻克柏林战役以及美、苏、中参加对日作战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作用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永恒主题有认同感,确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

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一)新课导入



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

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
(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目标导学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结合二战爆发后主要战场的战况,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历史意义。
设问:此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中、美、苏、英等国是如何走向联合的?
提示: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归纳总结:《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理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诺曼底登陆的历史作用。
材料展示: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1)毛泽东这番话是对苏德战场哪次战役的评价?运用史实佐证毛泽东对该战役的评价。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2)教师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意义。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诺曼底登陆”图片信息,讲述诺曼底登陆的概况。
【图解战役】

目标导学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内容与影响。
设问:图片再现了哪一历史事件?图片中前排左起的三位人物是谁?说说该事件的积极影响。
提示:雅尔塔会议;图片中前排左起的三位人物分别是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进一步协调了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了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分组形式自主学习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相关内容,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2.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德、日法西斯投降的史实,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设问:日本法西斯是何时投降的?为了加速日本投降,美、苏是如何对日本作战的?日本投降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也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投降,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归纳总结:(1)法西斯投降
①1943年9月,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②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③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④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由于德、日、意三国结成了法西斯同盟,轴心国形成,加上法西斯蓄意发动战争,准备充分。通过“闪电战”“偷袭战”等方式,在二战初期,法西斯侵略屡屡得手。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促使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走向联合,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从此,反法西斯国家协调作战、相互联合,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本节课条理比较清晰,从七七事变、德国“闪电战”突袭波兰开始讲解战争的爆发,到德军进攻苏联,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可以说,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能够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中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态度与情感。

本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是给予学生问题讨论的时间尚不够充裕,学生尚没有充分地展现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观点的碰撞比较缺乏。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6课 冷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的内涵、美苏推行冷战的原因、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知道德国分裂的进程与影响;知道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和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一)新课导入



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的心脏的战略大门。”
(1)材料一“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
提示:“自由国家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少数武装分子”是指这些国家国内的进步力量。“外来压力”是指苏联。反映了美国政府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阻止革命力量发展,遏制苏联对“自由国家”的控制。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宣言书,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称霸世界)。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与实质。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目的(本质)与评价。

设问:漫画反映了什么事件?美帝国主义的“援助”真正目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漫画讽刺了马歇尔计划。目的是以援助西欧复兴经济为名,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欧洲)的目的。看法: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帮助西欧各国度过了困难;防止了欧洲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本质)与评价等。

目标导学二:德国的分裂
阅读教材和《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说说德国走向分裂的历程与影响。
设问:“四国”指的是哪些国家?分区占领德国是哪次国际会议作出的决策?后来德国是怎样分裂的?

提示:美、苏、英、法。雅尔塔会议。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目标导学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1.结合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了解美苏冷战在军事上的构建——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
(1)图一、图二根据两大“公约”成立了什么组织?这两大组织是何时建立的?
提示:北约和华约;分别成立于1949年和1955年。
(2)这两大组织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的建立有何影响?
提示: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结合上述内容,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归纳美苏冷战的表现与布局。

【图解布局】美苏冷战全面构建图解

(三)课堂总结



二战初期,美国为了称霸世界,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推行了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结束。

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影响,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是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思维,即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因此各国要摒弃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分歧,和而不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反思上课的情况,这节课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冷战政策这个框题内容的学习中用时太多;而且课堂气氛不活跃;对冷战的影响分析不深刻,没有明确指出:美苏冷战打破了欧洲列强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二战后美苏两极划分势力范围的新格局。

原因可能是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在用一种非常传统的方式上课,即以教师的讲解为核心,以考试为目的,以中考为出发点,几乎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生成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力争克服这一弊病。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与欧洲联合的基本史实;了解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特点和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分析美、欧、日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与特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本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美国、欧洲、日本经济发展的资料(图片、数据),从中筛选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用于课堂展示,激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难点: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演变原因与影响和美国对日本的扶持

(一)新课导入



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脱欧”阵营赢得超过半数的民众支持,这意味着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之后正式与这个大家庭说“再见”。

2018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两周年,上万民众游行呼吁对脱欧协议最终公投。这是自2016年脱欧公投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示威游行。

欧盟是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欧盟的建立对欧洲和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今天英国出现“脱欧”与反“脱欧”的矛盾和斗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欧洲的联合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分析二战结束初期欧洲经济恢复的原因与概况。
材料展示:英军进入柏林以后,发现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已经基本成为废墟,把德国的战争垃圾清理干净都需要30年时间。由于长期的战争,此时的德国已经只剩下断壁残垣。可是在15年以后,也就是1960年,德国却已经再次成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在短短15年的时间里,德国日耳曼民族是如何创造了这一奇迹的?
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二战结束初期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与表现。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帮助学生认识西欧走向联合的目的(原因)、过程与影响。
(1)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西欧联合的目的(原因)、联合的过程。
材料展示:战争结束时,德、意、日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兴;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设问:材料中促使欧洲人产生“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这一认识的原因是什么?为实现这一梦想,欧洲人有何重大措施?

提示: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家实力大为削弱,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冷战,西欧国家深感加强西欧各国间合作的重要性;措施:先后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到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2)其次帮助学生理解欧共体与欧盟的性质和影响,链接时政“英国退欧”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下表中西欧六国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均为欧洲共同体(欧盟)成员。


项目
国民生产总值(百万1990年国际元)
1952年
1967年
1975年
1983年
1991年
1999年
西欧六国
1215855
2433880
3213870
3836859
4672299
5403597
美国
1625245
2847549
3516825
4433129
5775948
7651223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材料二:近几年欧洲遭遇难民危机、人道主义危机、欧债危机等问题困扰,英国作为欧盟的三驾马车之一,于2016年6月24日以全民公投形式退出欧洲联盟。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英国退欧不仅给英国经济带来严重后果,也将严重削弱欧盟的国际地位和声望。欧元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也将因英国的离开而走上下坡路。
——2018年人民网

A.据材料一表格分析,1952—1999年西欧六国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世界发展产生的影响。
提示:西欧六国经济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影响: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欧盟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欧盟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中重要的一极。

B.材料二中由于难民危机、债务危机等导致英国退欧,请你为欧盟化解英国退欧出谋划策。
提示:英国“退欧”于事无补,逃避欧洲区域一体化违背时代潮流(反“一体化”潮流);各国要开放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欧盟改革,共度时艰等。(类似亦可)
归纳总结:欧洲联合与英国退欧
欧共体性质:区域性的经济组织。
欧盟的性质:区域性的政治经济组织,有统一货币欧元。
历史影响: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欧盟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英国退欧”是反“区域一体化”潮流,不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
【图解联合】
目标导学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概况与特点。
提示:经济发展三个阶段:(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20世纪七八十年代;(3)20世界90年代以后。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与表现。
材料展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大量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主要手段是购买技术专利和图纸,在短期内借助了其他国家长期以来的发展成就,然后结合本国特点进行改造提高……日本政府长期坚持“教育先行”战略,重视人才培养。教育经费1950年为1599亿日元,1972年增至40244亿日元,占当年政府预算的20%。
设问:结合材料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促进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美国的扶持;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技术;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等。
归纳总结: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图解崛起】
目标导学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结合二战后美、英、法等国的社会福利政策,说说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归纳美国、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采取的措施。
提示: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课堂总结



二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其共同原因在于政府适当的调控政策、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人才。它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堂中既和学生共同探讨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也注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授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本课用了很多材料,尤其多表格和数据,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所以课堂上对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指导没有做的很到位;板书不完整;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最好是让学生自己说出感受,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基本史实;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了解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对其进行评价;通过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内外因结合的历史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改革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改革创新,更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



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

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

(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然而,从1973年起苏联的军费就超过了美国。1971年,苏联军费支出为740亿美元,1973年增至860亿美元,1975年又增至1023亿美元。到了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军费开支都超过了2000亿美元,但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50%—60%,而这种畸形的军事投入在苏联却是一种常态。

归纳总结:(1)经济上:“新政策”;(2)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3)评价: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图解改革】苏联模式的形成与改革图解

目标导学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材料展示: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这位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一上台便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这个政策导致了1989年“东欧剧变”的发生。图为1986年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开幕式上。

设问: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戈尔巴乔夫在思想、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特点(或措施)。

提示:思想上多元化,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政治上多党制、议会制代替共产党和苏维埃制度;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归纳总结:改革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2.阅读教材和材料,分析理解东欧剧变的原因与剧变的实质。

材料展示: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答《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

设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提示:东欧剧变的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各国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体制弊端,成效不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充分发挥出来;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西方推行的“和平演变”策略等。

归纳总结:(1)剧变的原因;(2)剧变的表现;(3)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8.19”事件和苏联解体过程。

材料展示:伴随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趋严重,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发展,社会

日益动荡。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年的历史,反对马列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内部进一步分化,400多万党员退党。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个加盟共和国首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

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解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提示:(1)主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影响;政治思想改革错误,反对马列主义和共产党执政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2)启示:①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等。


归纳总结:苏联解体与原因

(1)苏联解体:1991年底,苏联解体。

(2)解体原因:究其根源在于僵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直接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错误路线。具体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偏差;共产党自身的原因;经济方面的错误;民族方面的因素;西方和平演变等。

【图解演变】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图解

(三)课堂总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而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遭受的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不切实际地倡导“政治多元化”,使改革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实际的正确道路。实践证明:立足国情的改革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苏联改革与解体涉及的方面很多,从学生的感觉来说比较遥远,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对这样的情绪体验和讲解不会引发学生更深、更积极的思考,思考的深度肯定远远不够。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生对苏联解体的认识,老师要适当的给学生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同时期的中国也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这是因为什么?通过启发讨论学生比较容易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也就更能感受到我们党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知道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知道拉丁美洲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通过搜集和阅读有关亚非拉国家独立和维权斗争史实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书资料以及网上搜寻、获取有关亚非拉国家独立与发展的资料;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重点:万隆会议和“非洲年”

难点:万隆精神和拉美国家维权斗争


教学重难点

(一)新课导入



2016419日下午在古巴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议上年近90的卡斯特罗发表了《我终将离去但理想不朽》的演说。

“我即将年满90岁。我从未想过会有这一天,这不是努力的成果,而是一种幸运。每个人都会有大限来临的一天,不过古巴共产主义的思想将永远留存。我们必须告诉拉丁美洲和全世界的兄弟们,古巴人民必将取得胜利。”

历史上,“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推行哪一政策的体现?卡斯特罗为古巴革命作出了什么贡献?卡斯特罗最后演说传递了什么思想理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万隆会议
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和万隆精神及其历史影响。
设问:此图反映了哪一次国际会议召开的情景?这次会议在何时、何地召开的?说说该会议的决策内容与影响。
归纳总结:(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
(2)会议召开: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也就是万隆会议。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3)会议精神:会议所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4)历史意义: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目标导学二:“非洲年”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材料,了解非洲独立运动发展概况和主要国家独立史实。
(1)埃及共和国是哪年建立的?埃及是如何实现独立的?纳赛尔宣布从哪国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提示:1953年;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英国。
(2)阅读教材《非洲独立进程图(截至1990年)》,指出17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之年被称作什么。20世纪90年代前期,非洲独立运动取得了怎样的突出成果?
提示:“非洲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归纳总结:
目标导学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阅读教材和史料,说说古巴革命和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历程。
设问:材料中的人物有何重要贡献?举例说明。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提示:
(1)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武装斗争,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斗争概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归纳总结:民族解放运动人物谱图解

(三)课堂总结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独立后的各国在振兴民族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维护主权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民族独立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结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

还要正确认识到,亚非拉各国在取得民族独立后,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推进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增强直观性,一方面是把历史拉近现实,另一方面就是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和形势图。

历史的形势图,是历史空间直观而又客观的反映,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生动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且可以达到时间和空间的紧密结合。

例如:结合《非洲独立进程图》来学习“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时,不仅能清晰地了解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进展的情况,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国家的地理位置,从而形成较好的时间、空间概念。



第6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第20课 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联合国建立背景、结构设置、安全理事会的责任和维和部队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宗旨和作用;引导学生阅读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史料和时政热点材料,了解这两大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认识联合国机构的宗旨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联系当今社会挑战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权威的事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围绕联合国地位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公平原则”,对绕过联合国对其他国家动武行为和贸易战等热点展开评价,提高参与活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加入它既可以享受其赋予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合国与国际安全;世界贸易组织

难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原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6年英国退出欧盟,2017年6月2日,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甚至扬言美国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WTO)和联合国。2018年3月9日,特朗普正式签署关税法令,拉开了中美贸易战的序幕。舆论一致认为美国在反全球化的路上越走越远。如果说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QQ群,美国是群主,那么如今这个QQ群面临着解散的危险。

世界贸易组织是怎样的一个组织?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面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我们该怎么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资料,了解联合国的建立与机构设置。
设问:图片是哪一国际组织的旗帜?这一国际组织成立于何时?该组织由哪些机构组成?
提示:联合国。1945年10月。联合国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年举行一届大会。
【图解机构】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联合国安理会的责任以及对国际安全的作用。
设问:图中维和行动是由哪一机构授权的?它的目的是什么?联合国在国际安全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由联合国安理会或联大决议。恢复或维持和平。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
归纳总结:安理会及权利
安理会由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联合国秘书处是联合国的行政秘书事务机构。

目标导学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分析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材料展示:“跳出国界,走向世界,哪里有市场、哪里生产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经营,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
设问: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和资本的全球化。
归纳总结:(1)背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出现的原因: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3)主要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和资本的全球化。
【知识拓展】阅读下列漫画:
议一议:经济全球化有何利弊?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认识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主要职能及其作用。
材料展示:2018年3月23日,美国打响了对华贸易战的第一枪。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宣布将采取措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限制中国投资,并将相关问题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面对美国推行反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狂潮,中国开始了反击,给出了第一步的反制措施,中美之间贸易战正式拉开。
设问:材料中“WTO”是哪一国际组织的英文缩写?美国对华贸易战,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违反了WTO什么原则?材料体现了WTO承担什么职能?
提示:世界贸易组织;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奉行的非歧视性、开放、公平的原则;解决贸易争端的职能。
归纳总结:世界贸易组织——WTO
(1)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2)宗旨: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3)职能:主要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3.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围绕中美贸易战等热点,评价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归纳总结: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其成员的关税水平普遍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图解作用】

(三)课堂总结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期间提出建立联合国,10月联合国正式建立。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为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就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而成立的。它奉行非歧视性、开放、公平的原则,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节有时效性的课,它需要老师反复地去琢磨上课的一言一语,而且要有较丰富的生活方面的知识。要充分地咨询专业科目的老师和多运用网络查找资料。这节课课堂节奏控制较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足之处是课堂活动占用时间较长。


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通过美国空袭南联盟、发动伊拉克战争,认识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阅读“9.11”事件、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等史料和热点时政,围绕多极化趋势下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话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评价时政热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国、欧盟、日本、俄国综合国力和战略目标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将教材“美国轰炸南联盟”“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与当今地区冲突(叙利亚战争、美朝会晤)链接,培养学生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但是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时有发生,因此我国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时代青年要肩负历史和时代使命。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难点: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惊人相似的一幕】

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借口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首次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对南联盟进行空袭,造成中国驻南使馆破坏和人员伤亡,给南联盟带来严重人道主义灾难。

2018年4月13日晚,美国借口叙利亚化学武器袭击事件,与安理会成员国英法一道对叙利亚实施军事打击,已造成多名平民伤亡。俄罗斯总统普京指责美英法空袭叙利亚,没有经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违反了国际法,这就是对一个主权国家赤裸裸的侵犯。

当今世界格局下,为什么说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为什么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不断?面对如此威胁,中国该怎么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的原因和推行霸权主义的表现。

1.结合教材和相关图文材料,分析地区冲突的背景和原因。

归纳总结:地区矛盾冲突的背景和原因

(1)背景: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

(2)原因:①美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两极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爆发;③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④恐怖活动抬头,威胁着世界安全。

2.结合教材和相关史料,举例说明霸权主义的表现。

设问:图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图一中国学生为什么如此抗议美国的暴行?图二漫画揭露了该事件什么本质?

提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因为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造成3名中国记者牺牲,20多人受伤;揭露了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践踏联合国宪章,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嘴脸。


目标导学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设问:漫画反映了当今世界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个“跷跷板”为什么不平衡?

提示:出现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和多个世界强国并存的局面;因为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中国、欧盟和日本在短期内还无法超越美国(或者与美国抗衡)。

归纳总结: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1)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2)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多极力量的地位和作用。

归纳总结:(1)欧盟;(2)日本;(3)中国;(4)俄罗斯;(5)广大发展中国家。

【图解格局演变】不同时期的形势与国际关系图解

目标导学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阅读教材,说一说不结盟运动建立的背景、过程与影响。

归纳总结: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2)建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

(3)影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说一说:在多极化趋势下,大多数国家对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态度。

提示: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热点时政材料,说说中国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态度和对策。


材料展示: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战略。这一战略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设问:材料中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包含了怎样的核心思想理念?该战略的提出和践行有何影响?

提示:倡导合作、互信、包容的思想理念。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中国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有利于区域一体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类似亦可)

归纳总结:中国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态度和对策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20世纪以来三次政治格局的演变


国际格局

形成时期

特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以后

英法主宰世界,美日在亚太地区争夺

美苏两极冷战对峙的格局

二战后期

美苏之间冷战

多极化趋势

冷战后

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是呈现缓和与繁荣、和平与动荡并存




(三)课堂总结



冷战结束后,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终结。旧的格局已结束,新的格局并未形成。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多个强国,推动着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不高。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是起引导者的作用。在整节课中,学生展示他们预习成果的机会较少,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教师语言不够精炼且缺乏激情,课堂没有亲和力,不善于表扬学生。


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妇女地位提高及其表现;生态和人口。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认识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辩证看待生态和人口问题,树立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技和竞争意识,刻苦学习,发愤图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妇女地位的提高

难点:生态和人口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互联网时代》是中国第一部、甚至乃至于也是全球电视机构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大型纪录片。全片以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改变为基点,从历史出发,以国际化视野和面对未来的前瞻思考,深入探寻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思考这场变革对经济、政治、社会、人性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该作品旨在引导全社会更准确、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互联网,更深刻地思考互联网,有准备地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是怎样被发明和运用的?互联网给我们现代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互联网时代“未知”的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认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用途。
设问:图片反映了哪一先进技术的运用?这一技术是如何建立和普及的?这一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有何关系?
提示:(1)计算机网络技术。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3)互联网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社会也因互联网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表,说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响。
归纳总结: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网络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还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标导学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妇女政治地位、就业等方面说说妇女地位提高的表现。
材料展示:撒切尔(如图),英国右翼政治家,第49任英国首相,1979-1990年在任,她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也是自19世纪初利物浦伯爵以来连任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
设问:从女性解放角度回答:她的当选与任职说明了什么?
提示:妇女地位日益提高,妇女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2.引导学生阅读图文材料,认识实现男女完全平等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材料展示:当今社会女性就业情况仍然相当严峻。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狭小,不少用人单位干脆在招聘启事中声明不招女生。女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要大于男同学。有些用人单位对男性的偏向十分明显。
设问: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基于此种现象,国际上和我国颁布哪些法律保障妇女权益?
提示:(1)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受历史、文化传统、男尊女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我国颁布了《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
归纳总结:男女平等问题
受历史、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妇女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取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权利。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实现妇女和男性的完全平等,还需要人类社会不断努力。

目标导学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生态危机的资料,了解生态危机的表现和成因。
设问:漫画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什么问题?结合教材,说说这一问题的主要表现。
提示:漫画形象地反映了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目前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归纳总结:生态危机的成因与表现
(1)大气污染:人类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产生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化学污染: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但化学污染破坏了臭氧层,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3)资源短缺:污染和浪费也使有限的淡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4)土地荒漠化: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热带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

2.引导学生阅读有关人口问题的图文材料,说说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归纳总结:人口增长过快,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的影响: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尖锐。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构成了新的挑战。
(2)人口生存质量问题:由于发展程度不同,不同国家人口的生存质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卫生和健康状况难以迅速改善。同时,耕地和水资源的缺乏,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经常导致普遍的饥饿。总之,生态与人口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认真加以应对。

三次技术革命与三个时代演变


(三)课堂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生活还表现在妇女地位的提高。

随着全球范围工业化的推进,生态环境恶化和人口增长过快成为严重问题。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环境和人口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是呈现现代计算机技术给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妇女地位的提高以及生态与人口问题等。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熟悉的热点案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做到以理导人,以事服人,这有效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不足之处: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开学季教师福利

各科教学资源包限时免费领


语文

限时速领|2019秋季部编版语文1-6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部编版语文7-9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限时速领|免费!2018年秋季部编版语文7-9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数学

限时速领|2019秋季人教版数学1-6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限时速领|2019秋季北师大版数学1-6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人教版数学7-9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北师大版数学7-9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华师大版数学7-9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沪科版数学7-9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限时速领|免费!2018年秋季北师大版数学7-9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限时速领|免费!2018年秋季人教版数学7-9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湘教版数学7-9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英语

限时速领|2019秋季人教PEP英语3-6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限时速领|2019秋季科普版英语3-6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限时速领|2019秋季外研版三起英语3-6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人教版英语7-9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限时领取|免费领!2019年秋初中各科名师备课资源包(英语RJ)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外研版英语7-9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仁爱版英语7-9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限时速领|免费!2018年秋季人教版英语7-9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限时速领|免费!2018年秋季仁爱版英语7-9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物理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人教版物理8-9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教科版物理8-9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沪科版物理8-9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限时速领|免费!2018年秋季人教版物理8-9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限时速领|免费!2018年秋季沪科版物理8-9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化学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限时速领|免费!2018年秋季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道德与法治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部编版道法7-9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限时领取|免费领!2019年秋初中各科名师备课资源包(道德与法治)

限时领取|免费领!2019秋7-9年级上册名校备课资源包(道德与法治)

限时速领|免费!2018年秋季部编版道法7-9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限时速领|免费!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7-8年级上下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历史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部编版历史7-9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限时领取|免费领!2019年秋初中各科名师备课资源包(历史)

限时速领|免费!2018年秋季部编版历史7-9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限时速领|免费!部编版历史7-8年级上下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地理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人教版地理7-8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湘教版地理7-8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限时速领|免费!2018年秋季人教版地理7-8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生物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人教版生物7-8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济南版生物7-8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学资源包

限时速领|免费!2018年秋季人教版生物7-8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限时速领|免费!人教版生物7-8年级上下册+中考复习全套教学资源包


体音美/科学

限时速领|免费!小学体音美1-6年级全套教学资源包

限时速领|教科版小学科学3-6年级上下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限时速领|2019秋季教科版科学3-6年级上册全套教学资源包


班主任/课件模板

教师福利|限时免费领!史上最全班主任资源包!(人手一份)

限时领取|免费领!5000套最新教学课件模板,老师人手一份!


全学科

限时速领|全学科免费!秋季学期小学全学科全年级全版本全套课件包

限时速领|全学科免费!2018年秋季初中全学科全年级全版本全套课件包


—END—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热文推荐


特别关注|56岁老教师体罚犯错学生遭开除:多少家长正在摧毁负责任的老师!

教育热文|孩子,学校不是你混日子的地方! (家长再忙也要读读)

名师梳理|最新部编版初中历史7-9年级上册思维导图汇总, 超级实用!

独家整理|幼儿小学至高中各科名师优质课大礼包,建议老师们人手一份!

名师大礼包|2019秋季初中各科名师大礼包精选(第1期),人手一份!

熬夜整理|2020中考历史复习思维导图+易错点总结+必考主观题精编,超详细!

教师福利|全免费!小学至高中各科全套教学资源,新学期教师福利!

熬夜整理|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预习提纲,可收藏打印!

熬夜整理|齐全了,初中三年学习规划及各科背诵方法都在这!新学期必备

熬夜整理|2019秋部编版道德与法治7--9年级上册思维导图汇总,速速收藏!

熬夜整理|主题班会创意设计流程及班主任必读书单,仅此一篇,果断收藏!

限时领取|免费!2019秋季初中7-9年级上册全科备课资料包,人手一份!

熬夜整理|初中三年英语课本各单元语法点全汇总及详解,人手一份!

名师推荐|干货!教学的20条“土”经验,值得每位老师收藏!

熬夜整理|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知识点预习提纲,可收藏打印!

优课学习|全国小学英语绘本教学名师优质课精选(3节),熬夜整理!

名师大礼包|初中各科名师大礼包精选(知识点梳理+优质课视频+月考试卷)

小初高分享|小学初中高中各科超详细全册知识点归纳(打印版),值得收藏!


 声明 

初中教师园地(ID:czjs2018)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初中教师园地

初中教师的精神家园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赞、转发是最大的鼓励


合作投稿

主编微信(新号):lucky521092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