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大学干什么?——致准备填报志愿、考大学和读大学的青年

陈大伟 河南班主任 2019-06-23
点击上方河南班主任关注我们!

小班有话

高考过后,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最关键的莫过于志愿怎么填。报高考志愿,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呢?是专业、学校还是地域?我们来看看成都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大伟老师怎么说。

陈大伟2018河南教师成长学院课题研究班导师,成都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在课题研究、校本研究、观课议课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被誉为教师教育的“桥梁专家”。

前几天一位家长朋友和我交流孩子志愿填报的事情,有过这样的对话: 

自己觉得这样的交流对所有正在考虑志愿填报、准备读大学的青年朋友有一些价值。同时再结合最近听到的故事,也给在读大学的朋友共同交流以下几句:

我的意见是在高考结束与填报志愿前这段时间,先不要去估计自己的分数,而是先要抓紧时间自我认知,发现自己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尊重自己的志趣、发现自己的优势,然后可以按照专业、学校、地域的优先性选择志愿。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干累积的事,累积分数进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对我们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想得太少,缺乏生涯选择和规划。这已经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生命盲目和时间浪费。

前日在西安和西安经开第一学校的张章副校长交流,他说他们招聘一名科学教师,是学海产养殖的硕士。他介绍的这位新老师,大学和硕士都是听父母的,但自己的兴趣不在海产养殖,现在实在没有兴趣转过来应聘教师了。我总以为,在吃饭(养活自己)能够基本保证的情况下,还是早一点找到自己的兴趣,读自己有兴趣、适合自己的专业,为今后的人生早作准备。

还有,大家一定不能为读大学而读大学。读大学不是目的,生活才是目的,因此选择大学和读大学都要为生活做准备。前几天有高校的朋友分享这样的现象:“今天有一大群学生来找我签字不去参加毕业实习,说是要去考研究生,我当时问他们考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回答让人大开眼界。一致的答案,不想就业,不想工作。”“学生们觉得只要学生宿舍还可以住,就不去找工作。要赖到最后才去寻找新的落脚点。我晕了!”

前日,张章校长还提到了招聘另外一位硕士的情况,这位硕士参与应聘并不主动,落选似在必然,但他满不在乎:“没有关系,我再考几年,去读博士?”张校长问:“你为什么要读博士?读完博士又怎么办?……”人生是不能逃避的,学校可以是人生的台阶,但学校不能成为你永远的避风港。如果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志向、没有研究和实践的目标,就不要耗费实践和精力读硕士、读博士了,不要浪费你的时间。既然终究要走入社会,不如早一点去适应、去担当。



高考成绩公布,考生、考生家长又开始了志愿选择以及是否复读的思虑。这使我想起一位朋友及其孩子的故事:


孩子成绩很优秀,考上了四川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读过五年,毕业的时候,孩子对父母说:“过去这么多年,我一直听你们的。现在毕业了,我要你们听一次我的了,我不想当医生,我要当老师。”考过教师资格证,孩子在中学当数学教师,干得兴趣盎然,成绩斐然。谈到这件事,父母很是懊恼,说早知道孩子一心想当教师就不必填报医学专业,填报一个国内顶尖的师范大学对他未来的发展一定会更有帮助,而且还多浪费了一年时间。这是我见过的“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现实版的法罕。


应该说,朋友的孩子是值得赞许的,尽管晚了一些,但他在大学找到了自己喜爱的职业,或者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并且在大学时就在自己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开始了某些准备。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生大学毕业时并未为自己的职业、为自己的人生有所选择,并为此做好准备,毕业时对自己未来的人生一片茫然。



从1982年开始工作到2004年,22年过去,尽管一直在和学生打交道,但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是学生。现在回想起来,因为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是学生,自己评价那22年教的都是糊涂的书。2004年,成都市搞一个名师名校长论坛,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报告,林崇德教授大概说过这样的话:“台湾的高震东先生说‘学生学生,学习生存学习生活’。”这对我是当头棒喝。顺着林崇德教授的话,开始思考什么是学生,我找到了自己当教师的“北斗星”:狭义的学生是在学校里,在成人、同伴帮助和影响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人。学生到学校里干什么来了?不是学“考”,而是学“生”。他们要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是学生到学校里生活的意义,也是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并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家长也好、教师也好,我们需要回到这样核心和根本上来。


“学生”是我自己思考和推动教育变革的“支点”,我以为,做家长的、当学生的,以及做教师的,也需要这样的“支点”,问问家长:“你要孩子干什么?”恐怕大多的家长会一脸茫然,然后说:“考一所好的大学。”家长在让孩子学“考”而不是让孩子学“生”;我们也可以问在基础教育阶段煎熬的孩子:“你的目标是什么?”听到的回答可能也是:“考一所好的大学。”孩子是在学“考”也不是在学“生”。我们绝不否定考大学的价值和意义,找到和理解这样的“支点”,只是想要提醒我们需要分清目的和手段:考大学只是手段,而且还只是某一个时期里的不必用全部精力采取的手段,考大学是为了找到自己的职业,为了找到自己的生活。学习生存、学习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价值,找到自己值得过、并愿意过的人生才是根本的目的。



书归正传,志愿填报和选择,是比着分数选学校还是根据自己兴趣选专业?我想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专业。有一个理论是“1万小时理论”,大致是任何人如果想要在某一领域变得十分出色,都需要经过至少1万个小时的刻意研究和训练(注意,是刻意的,而不是“玩儿”,也不只是做这项工作)。也可以说,经过1万个小时的刻意研究和训练,你可能在某一领域变得出色。可以这样推论:如果只是因为学校的名气,只是因为想不浪费自己的高考分数,选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学校,浪费了大学四年可能的几千小时的刻意学习、研究和训练实践,你也就失去了成为某一领域可能出色的机会。


最好,高考的学生高考一结束就应该好好想想自己喜欢干什么,能够干什么,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然后根据分数选择这个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校。如果学生和家长还没有做过这样的审视和分析,现在就不要忙着看自己的分数适合读什么学校,而是要先找到自己、认识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结合自己的分数去选择志愿。


也有的对考试成绩不太满意,就像上飞机时没有坐上头等舱,自己的座位只能在经济舱,并且坐在了飞机后面。怎么看这个问题呢?对坐头等舱和经济舱,比尔·盖茨说:“头等舱比经济舱飞得快吗?”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但必须承认,头等舱会先出舱门,就像入职时很多单位要先看你是哪一所学校出来的一样。因此需要承认和接受差异,但我们还应该这样想:人生不是只出“舱门”,走出“舱门”,你如果有力气可以快跑几步赶上他,可以在以后选择新的工具赶超他。人生的旅途不是上飞机抢座位,然后比赛谁先下飞机走出“舱门”,路长着,人生也还长着。还要更进一步说,赶超本身就不应该成为生活的目的,走好自己的路,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是目的。



还需要提醒的是,有的学校,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名校率”,不顾学生实际,以近乎强制的方式让学生填报某些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侵害学生的教育权,因为教育权包括了教育选择权。学校和教师要慎用自己的指导权,考生和家长要用好并维护好自己的教育选择权。


来源:“成都陈大伟”微信公众号(ID:cddxcdw)

你可能错过的内容

高考已成经历,人生如何启程?两位老班的“最后一课”值得所有人听听班级微信群是定时炸弹?老师,我们不妨这样趋利避害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班主任”。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