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大伟采访陈立家

丁邢 丁东小群 2024年12月22日 10:17

时下流行视频号。在我心目中,周大伟、陈浩武、马国川,是当今高端视频号“三剑客”。“三剑客”内容都很精彩,陈浩武带湖北腔,马国川带河北腔,周大伟是京腔,在三人中普通话说得最好。

周大伟和我母亲还有一层师生关系。母亲在北京31中上班时,周大伟在那里读中学。所以我们相识以后,说到这层前缘,更觉亲切。

右二为周大伟,左二为笔者

周大伟是具有公共关怀的法学家,思想犀利,文章一流。我们多次在朋友聚会中相遇。

昨天,收到他送我的新书《陈立家口述风云往事》,我连忙拜读,原来,他和我们夫妇,成了口述史学的同行。

我一向认为,做口述史,选择访谈对象至关重要。选对了,事半功倍,选不对,事倍功半。作为史学工作者,如果遇到重要的历史当事人,愿意对你敞开心扉,无疑是一桩幸事。周大伟成功采访陈立家,就是这样一桩幸事。

陈立家(1939——2022),是美籍华人,父亲陈克非是国军抗日名将。陈立家在IBM公司担任工程师期间,正遇到一桩中国改变国际战略的大事,也是美国调整地缘政治,影响全球格局的大事。这就是1979年中美建交,邓小平春节期间访美。陈立家是这件大事的现场目击者和参与者。

当时,美国政府接受一年前卡特总统访问波兰,译员使用不当造成误会的教训,为接待邓小平来访,精心选择中文翻译。陈立家10岁前生活在中国大陆,中学和大学在台湾读书,后到美国读硕读博,在美国大公司工作多年,能够贯通中西文化,还有理工科背景,几轮筛选后,他从上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美方的首席翻译。

接待邓小平旋风九日访美之后,陈立家又出任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副总裁,参与了平朔露天煤矿等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重大项目,见证了哈默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的多次会见、会谈。无疑,陈立家是一个难得的采访对象。

采访陈立家,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策划的选题。当时陈立家80岁,他和夫人孟继鸿,在北京与北大出版社蒋浩商定了采访意向,请陈立家再次来北京时访谈。但陈立家返美后,感到身体不适,不能长途旅行,于是北大出版社委托在旧金山的周大伟到洛杉矶采访陈先生。2019年12月中旬,周大伟飞赴洛杉矶,登门与陈立家连续采访四天,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谈三个半小时,以后两年间,又和他通过语音叙谈多次,讨论历史细节,并参阅相关著作,终于完成书稿。

遗憾的是,由于送审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没有机会在陈立家生前将本书印出。陈立家逝世后,只好拿到没有送审制度的对岸,由元照出版公司于近日出版。一本精彩的口述史,就这样走过了北京策划,洛杉矶采访,台北问世的曲折历程。

陈立家对故国一往情深,身体力行,推动祖国的改革开放。他的讲述,弥足珍贵,不少细节可以填补国史空白。

比如,邓小平在德州与50名石油公司老板共进晚宴,原来美方并未安排曾与苏联交好的哈默参加。哈默主动赶来,以分公司的代表受邀为由,混进了宴会厅。邓小平到达后,握着哈默的手说:“我们都知道你,你是在苏联最需要的时候帮助了列宁的那个人。现在你可以来中国帮助我们。”哈默说,“我非常愿意,可是据我了解,你们不准许私人飞机进入中国,而我年纪大了,不能乘坐商业航班。”邓小平说,“这好办,你只要给我一封电报,告诉我你什么时候来,我可以做出一切必要的安排。”接着,章文晋把哈默安排在邓小平身边就座。坐在同一桌的美国能源部长施莱辛格脸色很不好看,也无可奈何。由此开启了哈默对中国的投资——建设举世瞩目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

现在想来,邓小平选择哈默率先来华投资大型项目,自有他的考虑。外国资本家来中国做生意,在当时,意识形态阻力很大,而哈默20年代在苏联投资,列宁欣然接受,这就可以让国内那些口口声声膜拜列宁的人,没法说三道四。

陈逸飞的油画在市场拍出了高价,水乡周庄的旅游火了多年,人们知道这和他的作品《双桥》挂在邓小平家中有关。谁知背后的故事?1985年哈默来京,给邓小平、赵紫阳各准备了一个美国造的水晶球做礼品。不料,前一天临时增加了胡耀邦会见,哈默把给邓小平准备的水晶球送给了胡耀邦。第二天拿什么礼物送邓小平呢?正好陈逸飞感谢哈默在美国对他的提携,送来一幅风景油画《双桥》,哈默并未在意此画,同意下属建议,顺手将此画当作礼物送给邓小平。此事被媒体披露,周庄一夜走红,旅游收入井喷式增长。

这部口述史,即使放在国内审查机构面前,也很难挑出哪一条有违史实,哪一条政治不正确。然而,有规定在,谁也绕不过去。面对遥遥无期的审查,北大出版社只好望而却步,放弃一手策划的大好书稿,拱手送给对岸出版。

幸乎?不幸乎?


修改于2024年12月22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丁东小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