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15 文言文课内对比阅读(二)

30万家长已关注☞ 部编版语文资源 2022-10-22

  ☞小学下册备课| ☞初中下册备课| ☞下册课文朗读

小学上册备课| 初中上册备课上册课文朗读

上册期末试卷| ☞小升初资料 |上册复习课件

上册语文微课| ☞下册语文微课| ☞中考试卷

下册资料汇总 | ☞上册资料汇总  | ☞ 语文名师视频 

☞ 教师用书 学生用书 | 下册电子课本☞优秀作文


点击上方名片【部编版语文资源】
回复:中考复习
领取精品资料

部编版语文资源紧紧围绕官方统编版教材,从编写理念、指导原则、教材内容的选排等方面,静心整理了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训练系列收藏下载 .师、家长都需要。请 转发+收藏!(建议老师分享到班级


点击下方文字,查看单元填空
语文7-9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最新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中考语文重点古诗文情景式默写64篇

【中考】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真题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21篇

中考复习|专题1辨析和修改病句

中考复习|专题2词语成语理解与运用

中考复习|专题3--诗文名句默写

中考复习|专题4--字音字形

中考复习|专题5-- 文学与文化常识
中考复习|专题6--修辞运用训练

中考复习|专题7--仿写训练

中考复习|专题8--标点符号

中考专题9 汉字书写、汉字常识和书法鉴赏

中考复习|专题10 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中考复习|专题11 积累与运用

中考复习|专题12 信息提取与概括、图文转换

中考复习|专题13  对联

中考复习|专题14 文言文课内对比阅读一


需要电子版请直接复制编辑打印

需要电子版请直接复制编辑打印

需要电子版请直接复制编辑打印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14 文言文课内阅读

题型概述


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


真题精讲


二、文言文课内对比阅读

例【一】(2020·贵州铜仁)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1—4题。

[甲]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周亚夫军细柳

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③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                      

B.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霸上

C.潭西南而望,折蛇行,明灭可见               

D.军士吏甲,羸兵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用法的能力。A项,淫: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B项,军: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驻军;C项,斗: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D项,被:通假字,同“披”,穿着。故选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居   居天下之广居              居无何

B.而   其将固可袭成虏也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之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已而,之细柳军

D.谢    使人称谢:“皇帝成劳将军。”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A项,居:居住/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B项,表顺承/表顺承;C项,代词,他/动词,到,往;D项,向人致意,表示问候/道歉。故选B。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指出具有“仁” “义” “礼”品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B.乙文主要记叙了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件,以生动的事迹突出了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C.甲乙两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都运用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充分表现了公孙衍、周亚夫的才华和个性。

D.乙文中的周亚夫威武不能屈,应该也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项表述有误。经分析,甲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论述何为“大丈夫”,而乙文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充分表现周亚夫的治军才华和“真将军”个性。故选C。

4.把卷I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答案】把顺从当作准则(标准)的人是妾妇的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正”,“正理”的意思。“道”,规则、道理的意思。注意句中“……者,……也”是判断句式。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答案】于是(在此时)皇上就派遣使节手持符节诏告将军:“我想要进入军营慰问军队。”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第一个“使”,“派遣”的意思。第二个“使”,使者的意思;“劳”,犒劳的意思;“诏”是皇帝发布的命令。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 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 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 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 '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 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 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的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二】(2020·海南)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二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选自《<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不知其也                         

(2)《兑命》曰:“学半”     

(3)知之者不如之者____                

(4)不习乎          

【答案】(1)①味美;②教导;③喜爱,爱好;④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②句意为:《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教导。③句意为: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好:喜爱,爱好。④句意为: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教学相长也。

【答案】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故,所以。曰,说。相长,互相促进。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答案】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与,和。交,交往。信:守信用。

3.比较甲、乙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这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甲段画线句是从反面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乙段画线句是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梳理语段内容,根据前后文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意思是: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弗学……”是从反面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择其善者而从之……”是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

4.班级召开“学会反思”主题班会,你代表小组发言,请从甲、乙两文中选一句作为你发言的论据写在横线上。

【答案】示例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示例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活动主题“学会反思”,从两段材料中选取恰当的语句即可。所选语句要能支撑“学会反思”这一主题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三】(2020·山西)诗文佳作脍炙人口,名楼古亭情韵悠悠。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第1—4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芳草萋鹦鹉洲(      )    (2)云归而岩穴(       )

【答案】qī  míng

【解析】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的能力。“萋萋”中的“萋”读“qī”;“岩穴冥”中的“冥”读“míng”。

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之者谁             大鼎鼎                

B.若夫日出而林霏     豁然

C.野芳而幽香         整装待                 

D.而往               思暮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项,前者是“命名”的意思;后者是“名气”的意思。B项,前者是“消散”的意思;后者是“开阔”的意思。C项,前者是“开放”;后者是“出发”的意思。D项,二者均是“早晨”的意思。故选D。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

【答案】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尤其要注意句中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的翻译。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翼然”是名词活用为状语,指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是居高而下的意思。另外,句中“……者,……也”是判断句式。翻译时要注意体现句式特征(……是……)。

(2)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翻译: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答案】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落,水位下降,减少。出,裸露。另外,这是判断句式,属于意念上的判断。翻译时要注意体现句式特征(……是……)。

4.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黄鹤楼

醉翁亭记

关键词选取

内容概括

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想,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表达了思乡的愁绪。

 

【答案】愁 ;②示例一:描写了醉翁亭周边宜人的环境,优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示例二:叙写了醉翁亭周边环境,得名由来,山间朝暮、四季之美景,表达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乐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①空,考查诗人情感的分析概括。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关键词“愁”。②空,考查对选文关键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选文介绍醉翁亭的所在,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回”“转”字引出亭子,由远及近,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接着描写山间朝暮之景,再写四季之景的变化无穷,引出景色不同,流连山中美景的乐趣无穷。据此填空即可。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醉翁亭记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高踞于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四】(2020·深圳)阅读下面《礼记。学记》二则,完成1—3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白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①典:常。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弗食,不知其也    (     )           

(2)教然后知  (      )

(3)人不学,不知(      )                

(4)是故古之者建国君民(     )

【答案】(1)味美;(2)困感,阻碍;(3)道理;(4)称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1)的意思: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其中“旨”是“味美”的意思;句(2)的意思: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其中“困”是“困感,阻碍”的意思;句(3)的意思:人如果不学习,则不明白道的存在。其中“道”是“道理”的意思;句(4)的意思:因此古代的君国要先建立国家统治人民。其中“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的意思。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弗学,不知其善也。

【答案】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尤其要注意句中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的翻译。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是“不”的意思;“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好处”的意思。

(2)玉不琢,不成器。

【答案】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器物。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琢”是“雕琢”的意思。

3.根据内容,完善表格。


【答案】①念终始典于学;教与学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选文主要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①空,这是考查本文主旨的概括。选文强调的是“人要始终想着学习”的道理,这就是选文的核心观点。依据题目和表格里的要求,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原文中筛选出体现核心观点的语句,即原文中“念终始典于学”一句。据此填空即可;②空,根据前面的“教学相长”分析,这是从“教”和“学”之间的关系来讨论的。据此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璞玉中虽然内含美质,但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人虽然有内在的天赋,但如果不学习,则不明白道的存在。因此古代的君国要先建立国家统治人民,不仅要修己治人,还要设立学校,以大学之道教人,使人学习而化风成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名师支招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实战演练

【一】(2020·四川凉山)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佳肴》)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 下列括号内对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佳肴(即使)                    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

B.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

C.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D.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其真无马也(表反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其中A项错误,虽有佳肴(虽然);虽我之死(即使)。故选A。

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甲文先通过类比引入,层层推论得出“教学相长”的论点。

B.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待。

C.两文都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D.两文都围绕“学”这个中心论题,提出并充分论证各自与“学”相关的中心论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和写法的能力。其中D项表述错误。甲文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乙文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故选D。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答案】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应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原则。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修养),养(培养)”,注意根据句境确定词义。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二】(2020·天津)阅读《岳阳楼记》的节选文字,回答1—3题。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美好

B.朝晖夕阴                晖:日光

C.樯倾楫摧                倾:倒下

D.宠辱偕忘                偕:和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词语的能力。其中D项“宠辱偕忘”据句意为: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句中的“偕”,一起的意思。故选D。

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前人之述备矣

C.至若春和景明                              

D.而或长烟一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现象的辨析能力。A项,句意为: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属:通“嘱”,嘱托、嘱咐。故选A。其他三项没有通假字。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交代作记的缘由,其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高度地概括了滕子京的政绩。

B.“衔远山,吞长江”描写了洞庭湖的大观胜览,“衔”和“吞”极表现力,写出了洞庭湖水气势磅礴的特点。

C.第③段写作者在连绵阴雨中登上岳阳楼,看到满眼的萧条景象,触景伤情,感伤到极点。

D.第③④两段运用对比的写法,一暗一明,一悲一喜,情景交融,写出两种截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文章第③④两段,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迁客骚人在不同的情境下登.上岳阳楼的不同心境,因此,本题C项中“第③段写作者在连绵阴雨中登上岳阳楼”的表述是错误的。从文中分析,不是指作者,是指那些迁客骚人。故选C。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

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高兴极了。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三】(2020·西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对文中句子节奏的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复行数/十步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D.寻/病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朗读节奏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语法知识进行划分。B

选项句意为:又向前走了很多步。其中“数十步”是数量词,中间不能断开,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复行/数十步”;

故选B。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意思。

(1)渔人甚之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

(3)便还家_______________                 

(4)便扶路_______________

【答案】(1)感到惊异;(2)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3)同“邀”,邀请;(4)先前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其中“异”是感到惊异的意思;(2)句意为:老人和小孩。其中“垂髫”是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的意思;(3)句意为: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其中“要”,同“邀”,邀请;(4)句意为:就沿着原路回去。其中“向”是先前的意思。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答案】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等文言现象。句中重点词语有:“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等文言现象。句中重点词语有: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4.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根据课文内容,请概括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自然环境:美丽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平和;(3)生活状况:安居乐业;(4)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写的是自然环境,美丽富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的是社会环境,安定平和;“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写的是桃源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劳作、服饰与外人无异,他们安居乐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老人和孩子的精神状态,他们无忧无虑,快乐自由。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四】(202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B.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C.伛偻提携          伛偻:指老人                    

D.泉香而酒洌        洌:冷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的能力。其中D项有误,“泉香而酒洌”句意为: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其中“洌”,清澈的意思。故选D。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答案】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翻译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尤其要注意句中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的翻译。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翼然”名词活用为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也可意译为高踞。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答案】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翻译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芳,香花;发,开了;佳,好;秀,茂盛,繁茂。

3.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接着由写景到写人,最后再到写“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B.本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第③段的用意不在写宴会之盛。而在展现人民的安居乐业。

C.文章结尾处写了“乐”的几种情境。依次是禽鸟之乐、太守之乐、游人之乐,并且层层递进,点明主旨。

D.文章语言简洁流畅,委婉有致。开篇“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尽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令人叹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B项表述有误,第③自然段的用意不在写宴会之盛,不在表现人民的安居乐业,而在展现与民同乐的思想。故选B。

【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僧人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就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五】(2020·新疆阿克苏)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黑体字词的意义。

(1):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阅:经过,过了;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阅十岁”句意为:过了十多年。其中“阅”是经过、过了的意思。“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句意为: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其中“啮”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事物的道理,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物理”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今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尤其要注意句中古今异义特殊情况的翻译。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是非”是“不是”的意思;“岂”是“难道”的意思。注意:“物理”是古今异义词。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答案】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句式为是反问句。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然则”是“既然这样,那么”的意思;“臆断”是“主观地判断”的意思。

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中主要内容的能力。根据文中相关语句的内容理解即可。寺僧寻找方法可以从“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这两处语句总结分析;讲学者寻找方法可以从“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这句话理解分析;老兵的寻找方法可以从“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这句话总结分析即可。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分析本文的主旨,可以从文章结尾“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分析概括。说明天下所有的事物之间,都有自身的规律和道理,仅仅靠自己浅薄的认识,就作出主观上的判断是错误的,我们一定要详察、推究其中的道理,不可主观臆断。据此归纳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六】(2020·重庆A)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何焉 (   )                          

(2)小大之   (    )

(3)神弗也 (   )                           

(4)望其旗    (    )

【答案】(1)参与  (2)诉讼事件(或:案件)  (3)赐福,保佑  (4)倒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古今异义特殊情况。(1)句意为: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间”是“参与”的意思;(2)句意为: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是古今异义词,文中指案件的意思。(3)句意为:神是不会保佑您的。“福”是“赐福,保佑”的意思;(4)句意为: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靡”是“倒下”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答案】(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理解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要看看是否有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的词有: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可以;以,凭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敌方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所以;克,战胜。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的能力。A项有误,鲁庄公看重衣食(对少数人施恩)、祭祀(祈求神灵保佑)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表现了他的目光短浅,而非人格的卑鄙。故选A。

4.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晋、秦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注】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文公:郑国君。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答案】曹刿主动救国,同乡人阻止都没能拦住,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救国,国君派他出使他都推辞,晓以私利后才答应出马,可见他重个人名利、轻国家大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选文内容可知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话。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却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如今齐军压境,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根据连接材料中的句子“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知郑文公前期并没重用烛之武,由“遂许之”可知他答应了郑文公出使秦国,由此分析即可得知答案。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链接材料】晋和秦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国君郑文公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烛之武推辞不去。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因情况紧急而求您,是我的过错。然而郑过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七】(2020·重庆B)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略无_________             2)至于夏水 _________

3)沿阻绝_________             4)虽乘御风 _________

【答案】(1)同“缺”(空隙,缺口) (2)冲上(漫上)  (3)逆流而上   (4)飞奔的马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1)的意思: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句(2)的意思: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襄”是“漫上”的意思。句(3)的意思: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溯”是“逆流而上”的意思。句(4)的意思: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奔”,动词活用为名词,是“奔驰的快马”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案】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自非是“如果”的意思;“亭午”是“正午”的意思;“夜分”是“半夜”的意思;“曦月”是“日月”的意思。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案】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清”,是“水清”的意思。“荣”,是“树荣”的意思。“峻”,是“山高”的意思。“茂”,是“草茂”的意思。“良”是“甚,很”的意思。

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夏天三峡水流的急,并非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故选B。

4.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链接材料】

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襆,瞿塘不可触……

(节选自《乐府诗集》)

[①〔滟(yàn) (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②〔瞿(qú)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③〔噗(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答案】 链接材料表现瞿塘峡的凶险;选文第④段表现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异。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选文第四段。结合“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知,从“寒、肃”两词体会到三峡秋天环境的安静和寒冷特点,结合“属引凄异”可知,用猿猴的声音渲染悲凉怪异的氛围。选文第④段表现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异。链接材料。链接材料运用排比修辞,比喻修辞,把礁石比成马、牛、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突出礁石的大,结合“不可下、不可留、不可触”可知,因为礁石非常大,人和瞿塘峡被隔离,突出了瞿塘峡的凶险的特点。

【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八】(2020·山东日照)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善射    善:擅长            

B.公亦以此自矜   矜:矜持

C.尔安敢轻吾射    安:怎么            

D.康肃笑而遣之    遣:打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逐一分析各句子的意思,据此判断判断B项有误,句意为: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矜”是“夸耀”的意思。故选B。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尝射于家圃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其真无马邪(《马说》)

C.取一葫芦置于地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D.钱覆其口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介词,“在”的意思;后者是介词,“从”的意思。B项,前者是代词,他;后者是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的意思。C项,“乃”均是副词,“于是”的意思。D项,前者是介词,“用”的意思;后者是介词,用来的意思。故选C。

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睨之”“但微颔之”,写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技术不屑一顾,陈尧咨因此不满。

B.“取”“置”“覆”“酌”等一系列动词,写出卖油翁倒油动作一气呵成,非常娴熟。

C.传神的对话描写是突出的写作特色之一,文章通过对话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

D.在作者笔下,陈尧咨傲慢不逊,卖油翁内敛沉稳,人物形象生动,性格特征鲜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辨析能力。经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写法的理解分析,可知:A项有误,“睨”是眯起眼睛,似看非看,毫不钦佩,更无赞叹之意,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不是很在意和他的自信,“微颔”,还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称许,有些许肯定的意味。故选A。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九】(2020·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曾不若孀妻弱子。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若”的意思是“好像”。A项,“若”是“你”的意思;B项,“若”是“如,比得上”的意思;C项,“若”是“好像”的意思;D项,“若”是“如果”的意思。故选C。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蜓前行,时隐时现。

B.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北斗星排列曲曲折折,蛇在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D.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蜿蜒排列,像蛇那样在曲折前行,时隐时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中重点词:西南,向西南。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灭,暗,看不见。因此,句意为: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故选A。

3.下列对选文写景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描述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移步换景,逐一显现。

B.描写小石潭以及周围的景物——由远及近,定点观察。

C.描写露出小石潭水面的石头——抓住特征,细致描绘。

D.描述小石潭环境的清冷幽寂——景中传情,情景交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其中B项有误,描写潭水及游鱼的顺序是由远及近,观察的角度是定点观察。故选B。

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明写了游鱼活泼,暗写潭水清澈,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了暂时的快乐。

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既状写了青树翠蔓的奇特之美,也突出其生机盎然。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也随之而去。

D.选文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结合全文内容分析,C项有误,“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句话写出作者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这一事实,但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抑郁之情并没有消失。故选C。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十】(2020·山东德州)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雾凇沆砀(     )

【答案】(1)消失(2)白汽弥漫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句(1)的意思: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是“消失”的意思。句②的意思为:冰花一片弥漫。“沆砀”是白气弥漫的样子。

2.划线句子描写很有特点,请做具体分析。

【答案】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

【解析】(2)本题考查写景的方法。本句在写景顺序上很有特色:采用了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另外,句中“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均是粗线条勾勒事物的形状和大致的轮廓,这是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写出西湖雪后雾气弥漫,天地一白的景象,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将这两个方面总结概括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十一】(2020·山东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拔之。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尉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不胜、守丞死、陈胜乃入据陈。

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馀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当是时,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七)

【注释】①张耳、陈馀:魏国名士,秦灭魏后改名换姓逃到陈地。②立六国后:扶持六国国君的后裔。③树党:培植党羽。④与:跟随,朕合。⑤交兵:军队交锋。⑥亡而得立:灭亡后得到复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发闾左戍渔阳                发: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比:

(3)自树党,为秦益敌          益:

【答案】①征发 ②等到 ③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句(1)的意思为: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其中“发”是“征发”的意思。句(2)的意思为:等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大七百辆。其中“比”是“到”的意思。句(3)的意思为: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加(树立)敌人。其中“益”是“增加”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为坛而盟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①死则举大名耳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①据咸阳,以令诸侯    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D.①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辨析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后者是连词,表转折关系。B项,前者是副词,就,便的意思;后者是动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C项,都是表目的连词,“来” 的意思。D项,前者是副词,于是的意思,后者是副词,竟,竟然的意思。故选C。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据此划分即可。句意为:如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故句子划分为: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

【答案】陈胜起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甘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俩很贤能,故而非常高兴。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句中关键实词及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既,已经;诣,到;谒,拜见。

5.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张耳、陈馀所说的“帝业成”条件的一组是(  )

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 ②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  ③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④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  ⑤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  ⑥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张耳、陈馀的语言描写“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 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意思是派人去扶立六国国君的后裔,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秦的敌人多了,兵力就势必分散,大楚联合的国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不必交锋,遇到县城没有兵为秦守城。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据咸阳,以号令各诸侯国。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施德政使它们服从,您的帝王大业完成了!。据此可知:第⑥句与“帝业成”无关,而是陈涉自立为王的一个结果陈述,因此,排除B和C两个选项。第①句是张耳、陈馀劝陈胜不要称王“秦王朝暴乱无道,兼灭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而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这句话说明张耳与陈馀劝陈胜不要着急称王,与“帝业成”的条件无关。据此排除A。故选D。

【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在蕲县聚众起兵。当时,秦王朝征召闾左贫民百姓往渔阳屯戍守边,九百人途中屯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是屯长。恰巧遇.上天降大雨,道路不通,推测时间已无法按规定期限到达渔阳,延误戍期,按秦法规定,一律处斩。于是陈胜、吴广趁着天下百姓(因秦)愁苦怨恨,就杀掉押送他们的将尉,召集戍卒号令说:“各位都已经延误了 戍期,应当被杀头。即使不被杀头,因长久在外戍边而死去的人本来也要占到十之六七。祝且壮士不死就算了,要死就图大事!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众人都响应他们。

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行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侄赞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胜,被人杀死了,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

陈胜率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俩很贤能,故而非常高兴。恰逢陈地中有声望的地方人士和乡官请求立陈胜为楚王,陈胜就拿这件事来询问张耳、陈馀的意见。二人回答说:“秦王朝暴乱无道,兼灭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而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因此希望您不要称王,而是火速率军向西,派人去扶立六国国君的后裔,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秦的敌人多了,兵力就势必分散,大楚联合的国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不必交锋,遇到县城没有兵为秦守城。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据咸阳,以号令各诸侯国。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施德政使它们服从,您的帝王大业就完成了!如今只在一个陈县就称王,恐怕会使天下人斗志松懈了。”陈胜不听从这一意见,即自立为楚王,号称“张楚”。在当时,各郡县的百姓都苦于秦朝法令的残酷苛刻,因此争相诛杀当地官吏,以响应陈胜。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押题丨2021各类型中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

2021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十),收藏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2021中考复习|专题10 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END——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请在文末右下角【点赞】,并点亮【在看】,转发【分享】哟,教育路上,我们与您同行 


点击下方部编版语文资源
回复:中考复习  即可获取资源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领取学习资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