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当代艺术收藏者的选择之路 | 画廊周北京「私享客厅」藏家分享会回顾
上周六下午,我们邀请到收藏家谢晋宇先生做客画廊周北京第一期「私享客厅」,为宾客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藏家分享会,得以了解他独具一格的收藏经历。
谢晋宇最早在复旦大学的管理学院任企业管理教授,2013年开始来到四川大学去专门从事艺术管理方面的研究。他从2004年通过网络拍卖开始介入艺术品收藏,主要收藏国内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作品媒介涉及绘画和影像等。作为大学教授,谢老师在中国有着“工薪阶层收藏家”代表之称。下面就请跟随我们的图集和记录,回顾初冬午后的这场愉快对谈吧!
谢晋宇教授(右)在画廊周北京「私享客厅」 分享会现场
您最早是如何开始收藏的?
我最早的收藏经历和很多人特别像,就是凭着对艺术本身的一股热爱。1980年进川大时,我本来想上文学系,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和父母的干涉,很茫然地进了经济学院。大家刚才在空白空间看艺术家李燎的作品,其中涉及很多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和我最早学的经济学专业十分契合,那个时候还没有引进正儿八经的“西方经济学”,学的其实是《资本论》,但基本上是浪费了四年。
“李燎:做更好的人” 展览现场,空白空间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感觉到的是一种不适应和困惑。到现在,尽管从世俗的观点来看,好像已经具备了所谓“成功”的外在条件,但是每当接触到文学话题、看到艺术作品的那种亲切感和着迷,很多类似的瞬间在不断刺激着我,让我觉得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内在“体验感”是长期匮乏的。我对艺术的喜爱一直都埋藏心底,后来接触到艺术收藏,包括我在商学院系统当中研究个人的发展和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拯救自己”。
您在收藏的过程中,有没有定过目标或是计划?
现在回头看可能会有小小的“计划”的感觉,基本谈不上“体系”。那时候遇到什么就买什么,甚至胡乱买了很多,大概起码有四年左右都是很迷茫的,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坏的。因为没有相应的平台和机构来给出指导。但是好在我还一直在坚持,如果在前期阶段就停止的话,代价就大了。
后来要感谢周围亲朋好友的帮助和支持,他们给出了许多指导,我自己也在不断地自我教育,买了不少关于艺术史的书来读。刚接触的时候并不能读懂,一下子听闻那么多名字和流派。直到慢慢地读了这么多年,读了也不知道多少本,虽然没有非常系统的训练,但终于感到“闯”了出来。来自他人的肯定和反馈,也会不断地刺激你继续下去。
其实跟在座各位的年龄来比,你们建构自己收藏体系的可能性比我要大得多,因为你们是更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有意识的收藏之路。
谢晋宇教授在韩国水墨艺术群展“一息千面” 展览现场,墨斋
所以关于收藏“实践”的问题我也想得很清楚,如果希望把整个艺术史通熟于心、对于艺术的认知建构好了以后再来做收藏的话,很多时间会被浪费掉。在我看来,收藏开始得越早越好,它有点像我们培训中常常提到的“干中学”的理论,如果没有干的过程,没有迈出第一步,可能永远都在学的阶段,更何况个人不太可能依靠这样的学习来完全建构出一个很完善的知识系统。当然如果年纪很轻,多一点时间用来完善自己会更好。
先去“做”,而不是先成为“专家”。初入门时的那种莽撞和冲动,看到作品第一眼的触动,可能反而是很有必要的。一个我们经济学中所说的“理性”收藏者,也可能丧失掉很多机会。我收藏了这么多年,一路看到好多十年前还处于“初生牛犊”状态的艺术家朋友,现在都还在继续做自己的创作个展,就感慨当时看似莽撞的选择是对的。比如今天我们看到香格纳画廊的艺术家闫冰,我好多年前就收藏他的作品,今天看到他在这样资深的平台做个展,很为他高兴。
“闫冰:起初天气很好” 展览现场,香格纳画廊
在您的收藏经历中,有没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故事和我们分享?
我的资金有限,它决定了我只能从初出茅庐的艺术家开始,而这些艺术家往往错过了就不可能再遇上。我印象当中有一次犹豫了,第二天发现喜欢的作品就下架了——稍微慢了一步,很快就有别的人来发现,那么你付出的代价就会高得多。
我之所以能够收得稍微多一点,是因为能够抓住自己对作品的第一感受。比如收藏艺术家臧坤坤的作品,他送拍的时候还没毕业,但是后来坤坤的作品是我最满意的。其实自己也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地方打动你,只是源于这一点点的坚持,就发现了一位艺术家、一件作品,发现了他创作中的实验性、对于想象的探索和创作的真诚。想想看,美院每年要毕业多少人?有多少年轻人涌现?基数是如此之大。不同的是今天我们的梳理机制更加完善,平台的层次和发展都和当年完全不一样,年轻艺术家被发现的速度可以说更快了,信息的传播更加顺畅了。
“臧坤坤”同名个展现场,Mai 36 画廊,苏黎世
瑞士重要的收藏家乌里·希克(Uli Sigg)曾经把收藏者分成了几个不同的类型。您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收藏者?
我属于会做很多研究,了解艺术家的背景,跟着他们一起成长的类型。我本身是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需要认识艺术家这类人群的特征,并从这个角度去考量我的收藏价值。和大多数其他职务的持有人不同,艺术家一旦决定自己独立出道的时候,除了要用自己的作品换来衣食住行等生存所需以外,空间的租用、创作的原料都需要自己投入。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渴望被肯定。而收藏者的行为本身,对艺术家成长的扶持作用很大。
我记得艺术家周春芽讲过一个故事:他去德国留学的时候,还不是很有名,出国的费用基本已经耗尽了他作为毕业生的所有。他到了德国以后,遇到一个非专业的藏家买了他的作品。过了多年以后,春芽还非常感怀这件事情,历经重重波折去重新找到这个人,并帮助他把这件作品做了拍卖。这个人是西方世界很常见的艺术消费者,而非收藏家,所以既无法通过画廊系统追踪到他,他本人也不知道所购买的作品现在的价值。这个故事我听完以后也感触颇深,有一些艺术家很看重你在他还相对窘困的时候给过的帮助,尽管很小,但是多年以后都还会想起你,有的和你变成了朋友。每每意识到自己成为一个“支持者”的时候,我也很有成就感。
“周春芽:东南形胜” 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
今天在座很多商业精英,您觉得对于他们而言,为什么要关注和收藏当代艺术?
由于我们的教育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缺乏能够接纳多元事物的包容心态,因此当代艺术系统对员工、对管理者的创新思维的发掘是特别有用的。此外,在我们人生的发展过程当中,它对于公民社会基础价值观的建立也有很大的价值,比如人的平等、自由、公平意识,是需要当代艺术来作启迪的。我觉得自己足够幸运,用收藏当代艺术这个方式,弥补了自己很多方面意识的“口子”。
商业精英作为财富人士,应该担当起艺术成长的赞助人这个角色。艺术家就像社会的神经系统,他们在感受这个社会,然后将这些感受表达出来,如果没有人去支持他们的创作,艺术家的发展就会遭遇负荷。当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艺术创作需要借助来自社会各阶层的财富支持。中国当代艺术过去都是外国人在主力收藏,现在特别高兴看到我们新一代的藏家都能够接受当代艺术,这个变化真的是很了不起。
画廊周北京「私享客厅」 分享会现场
除了个人的收藏之外,很多企业也会有自己的企业收藏,当代艺术收藏会成为他们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西方大型企业做收藏已经被大家熟知,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在荷兰时的一个经历。我曾经去过荷兰的特文特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它于战后成立,也是荷兰唯一有校园的大学。它的规模比我们国内的大学都小,可让我吃惊的是,这个学校里的任何一间办公室都有艺术作品,来自于他们学校的收藏,而且他们的雇员可以用很低的费用去租借这个作品来悬挂和装饰。一所大学通过建构自己的艺术系统来承担文化培育的责任,会对整个校园的文化学风、学生的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四川大学也是在国内开展大学收藏比较早的一个机构,百年以前,在中国还没有太多社会机构做收藏的时候,川大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葛维汉图书馆
在这次分享会之前,我们也收集了大家的想法,问的最多的是如果想要开始自己的收藏,您有什么样的建议?您推荐从什么类型的作品或者艺术家开始收藏?
我建议大家可以从版画开始。我自己很喜欢版画,也有比较多的版画市场。它适合用来做家庭或者办公室的装饰,版数价格也相对能够承受。
如果大家有这个兴趣,从多媒体这种新兴的媒介开始是更合适的。林科、aaajiao(徐文恺)等艺术家,都是从科学的角度和手段来展开作品,在整个收藏体系当中是相对新的。如果能够朝这个方向去走的话,有可能摸索出一个体系。最近刚好看到爱尔兰一个收藏家族的案例:父辈做古典收藏,到女儿这一辈的时候,完全不走父亲的老路,而是从当下那一批新兴的艺术家开始。她只用了大概五年的时间,所建构的体系、获得的认可和评价,都远远超过父亲。这个道理很简单,也算是很普遍的现象,与其付出很高的代价去探索古典的甚至近现代的作品收藏,不如把目光转向当下的新兴的艺术家,很快就能构筑出自己的体系。
“林科:天空绘画 ”展览现场,BANK画廊
我其实错过了Video Art(录像艺术)的收藏时机,当形成这个认知的时候,已经买了很多别的东西了。中国Video Art的历史并不长,从“中国录像艺术之父”张培力起,到再进一步开辟数字艺术等门类的沃土,将会很快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收藏系统。
“a'a'a'jiao:一个ID” 展览现场,昊美术馆(上海)
在收藏之前需要做什么准备,您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需要找到一个好的顾问,可能是跟着一个“久经沙场”的朋友,也可能是跟对一个机构。让专业人士去做专业的事情,跟一个有口碑的艺术机构是最佳捷径。多去到艺术空间里,或者多去看展览,会给大家更多的帮助。北京的艺术活动远远比二三线城市要活跃得多,展览时间上又常常是重叠的,现在UCCA在展的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的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红砖美术馆的莎拉·卢卡斯(Sarah Lucas),花很短的时间就能够看遍,所以腿脚必须要勤快。画廊周这样的平台还能够提供专业的导览服务,大师级的展览就在跟前。
反观我自身,靠着血汗钱去交学费,靠着个人感悟,成长会很漫长,而你们起点就已经不凡了。此外,多多拓展信息的接收途径。我们完全是两眼一摸黑的就进来,平台、资讯、行业的成熟度都不够。尽管才十多年的时间,各位所身处的语境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修·巴尼:堡垒” 展览现场,UCCA
据我对艺术界的观察,很多的专业空间都聘有自己的学者和研究员,去详细地梳理当代艺术,为大家提前做出了充分的选择和准备。商业包装、炒作的现象不是没有,但是好的机构、好的美术馆,一定会尤其在意自己的名声,不会走入陷阱当中。这有点像我们在学术杂志发表的系统,之所以有长年的好口碑,是因为谨慎选择刊登的内容。其实艺术一定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如果不去按照这个规律去做,就是在损害自己,最后会很失败。
刚才我们也谈到大型企业,他们做收藏,背后肯定有一个好的顾问团队。比如说像泰康空间的总监唐昕女士,我想她带领的团队对泰康保险集团收藏体系的建立是有很大贡献的。依赖专业人士的眼光,是我觉得很有必要的。
“1949:艺术的选择” 展览现场,泰康空间
在整个分享会过程中,谢老师一再强调:“我肯定谈不上收藏家,只是一个‘收藏者’”,他的谦逊态度和对年轻艺术家的鼎力扶持,给在场的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的他,还会引用几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话——“也许收藏刚开始是一个感性判断,也会有许多噪音干扰。但我很高兴自己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声音,选择了现在的路”。愿初入收藏之门的你,也能够开启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画廊周北京「私享客厅」 分享会现场
「私享客厅」
「私享客厅」是画廊周北京全年贵宾活动框架下开设的贵宾专属艺术活动。之所以取名“客厅”,是希望营造家中客厅一般轻松交流的环境。嘉宾可以在这个环境里亲密交流,迸发出思想与灵感的火花。画廊周北京将根据嘉宾的需求和偏好,定期邀请艺术家、美术馆馆长、画廊主、收藏家等艺术圈专业人士来「客厅」做客,以论坛、讲座等形式,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并深入交流。听众将以定向邀请为主,作为参与者、分享者的身份介入艺术,收获不止于观看的艺术体验。
延伸阅读
站在第一个「十五年」
回看中国当代画廊的「少年时代」
See You in Shanghai
夜泛秋江·画廊周北京外滩游艇尊享派对
加入我们!画廊周北京2020招聘新职位和实习生
SAVE THE DATE | 画廊周北京2020蓄势待发
在美术馆里长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Click ! 在二十个“非典型”空间里
有北京艺术地图的另类打开方式
暑假剧荒?画廊周北京请您看片儿!
关停和搬迁风波之余,
北京当代艺术圈即将迎来新格局?
展览、对谈与互访,中瑞两国当代艺术交流初试锋芒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