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投资人为什么应该关注“影响力”? | IIR

林奕谷 机构投资者评论 2023-04-14
机构投资者评论Institutional Investor Review:记录最杰出的投资人物与事件


文 | 林奕谷
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
出处 | 机构投资者评论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等请联系后台


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的CEO拉里·芬克,在2022年致企业CEO的公开信中称,这家掌管近10万亿美金的金融机构对于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议题的高度重视,并非因为他们是环保主义者,而恰恰因为他们是资本家。

这显然有悖于传统观念对于“资本逐利”的理解。特别是在只求最大化财务收益的“股东至上主义”在1970年由米尔顿·弗里德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提出、并被商界奉为圭臬后,企业家和投资人似乎就更名正言顺地只顾埋头造富。

而所谓“影响力”(Impact),即投资和企业经营等各种行为对于社会和环境所造成的改变,则被视为“非财务”因素,和赚钱无关。
 
这位“华尔街之王”的发言,则代表了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们,如今已开始重新构建商业价值的底层范式:

如果突破商业和“影响力”的界限,让“看得远的心”引领“看不见的手”,“影响力”是否能成为催生划时代机遇的“准财务”因素?



撬动未来的支点



眼下,大多数热衷于权衡风险和收益的商业投资人,都不太愿意打“影响力”的主意,认为这可能赚不了钱,对于慈善的理解,还仅停留在捐钱种树盖小学。

其实,“慈善”的定义远不只是捐赠,而是自愿运用私人资源推动公共利益。慈善事业早已从传统的“授人以鱼”,演化出“授人以渔”的战略式慈善和“改造渔业生态”的催化式慈善新时代的慈善事业,更像是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创业投资:用风险承受能力较大的资金测试和孵化创新的解决方案,由此聚集更多的资源一起来支持那些让世界更美好的方案成长。

创业投资在中国,正是凭借其对于创新发展的杠杆作用,培育了重塑国民生活方式的互联网巨头,撬起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黄金时代。然而时至今日,在传统互联网红利逐渐消退、经济增长总体放缓的迷雾中,昔日的独角兽捕手,徘徊在募资艰难、退出受阻的“堰塞湖”边烧钱取暖,在路径依赖和资源内卷中狂躁不安。
 
过去的经验显然已不能支撑未来的发展。去年,个别互联网巨头上市被叫停,在提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后,监管进一步提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2021年,中国正式向世界承诺“双碳”目标,由此拉开未来数十年国民社会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低碳减排将从被视作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成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引擎。这一年,旨在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北交所设立,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的乡村振兴获得全面推进。通过第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声量在不断增强。
 
与其禁锢于传统观念,担忧被时代“济贫”,2022年的投资人何不主动把问题变成机会,从“影响力”的视角审视自身的投资组合,找到实现理想的财务收益和最大化整体“影响力”回报的“有效边界”?

既然慈善的发展主要是由社会问题驱动,商业由市场驱动,如果能用市场化的思路,帮助更大规模地解决社会问题,联合政府、非盈利、商业的资金资源和学术研究力量,建构包含多资金类型和结合短中长期交易结构的混合金融模式,参与各方亦能共创共享,那么一起推动产生能够开辟全新市场的创新,就指日可期。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效率”意味着“把事情做对”,而“有效”则要求人们去“做对的事情’。关注社会效益看似很情怀,但并不是要求投资人们立地成佛,而是帮助他们做对的事情,提前布局未来。因为资本的游戏规则改变在即。



颠覆游戏规则



2021年经历了水灾、森林大火等各类极端天气的频发,疫情常态化更是加剧了各类经济和社会问题。各国监管部门愈发重视本国商业社会如何采取包括低碳减排在内的应对措施,并逐步加强对于公司和投资机构披露E(环境)、S(社会)、G(公司治理)方面信息的监管要求。
 
沪港深交易所对于企业ESG信息披露监管也日益加强,香港已强制要求港股公司披露部分ESG相关信息。继去年3月,欧洲对在其境内发行的相关基金产品实施可持续金融披露法规后,新加坡交易所12月宣布将于今年起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气候信息和性别比例等董事会多样性信息。同时,在中国和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关于碳交易和碳税机制的讨论有望今年落地相应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举措都将逐步改变现行的资产定价模式,那些不符合转型经济要求的“搁浅资产”都将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
 
去年11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 Foundation)宣布将开始制定一套全球适用的、符合公众利益的企业可持续发相关信息披露准则,并与同样由这家机构制定的、目前已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用的国际会计标准实现兼容。
 
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资本市场将某家企业的脱碳进程和其利润进行关联,建立一套基于利润率和碳排放浓度比例的综合衡量体系,来比较某个行业中哪些公司能够在低碳转型的进程中,产生更多的财务利润。同类的衡量体系还能用于体现医疗公司实际产生的健康效益或是教育公司产生的社会价值。通过整合“影响力”与财务表现,将能帮助投资人更全面地预测公司的发展潜力,识别那些兼具社会和商业价值的未来商业物种。
 
西方学术界已为这种更综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持。英国经济学家凯特·拉沃思提出的“甜甜圈经济学”以一种类似甜甜圈形状的图形,描绘了一种在人类基本需求和地球边界之间取得平衡的经济模型,并因此被英国《卫报》誉为“21世纪的凯恩斯”。国际食品行业巨头玛氏公司前首席经济学家布鲁诺·洛奇提出的欧洲版共同富裕理论“互惠经济学”,则是在十多年的学术研究和实操案例积累的基础上,阐释了置“影响力”于公司战略层面将如何帮助公司创造更长期的商业回报。



是房车还是电动越野车?



当然,投资人要想对未来负责,必须要先赚钱活下来。兼顾财务回报和“影响力”的投资会不会是一辆房车:既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房子”,也不是赚大钱的最好的“车”?
 
其实,“影响力”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必须牺牲财务收益。美国洛克菲勒咨询机构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近2000份研究表明在体现公司“影响力”的ESG因素和财务回报之间存在正相关。摩根斯坦利2019年发布的报告更是指出,其在研究了2004到2018年期间近11000家共同基金的表现后发现,可持续发展主题基金并没有为了“影响力”而牺牲财务回报。和传统基金相比,它们反而具有更低的下行风险,更强的抗波动能力和长期价值的增长潜力。
 
同时,“影响力”能撬动更大的市场空间。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2018年发布的报告中引用的一份调查显示,解决联合国提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涉及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将能够每年创造至少12万亿美金的市场机会,特别是在在能源、城市、食品&农业以及医疗健康四个关键领域,这些领域将在未来十余年内以高于全球GDP增速两到三倍的速度保持增长。而就整体经济而言,如果企业都能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植根于企业核心战略,将额外创造8万亿美金的经济价值。
 
大量商业资本已入场布局。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可持续投资资产总额已超过35万亿美金,也就是说全球金融机构三分之一的在管资金正在寻求从社会、环境和公司治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中获得财务回报。彭博资讯预测这类资金总额将以每年30%的增速保持增长。
 
而作为围绕“影响力”展开的ESG投资策略中最主动的一种,旨在追求财务回报的同时,主动追求创造积极的、可衡量的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更是被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eBay创始人皮埃尔·奥米蒂亚等人积极实践。
 
全球影响力投资网络(GIIN)在2020年发布了一份针对全球共管理超过4000亿美金的近300名影响力投资人的调查,其中99%的受访人表示他们的实际“影响力”投资回报达到了预期,88%的受访人表示他们的实际财务回报达到了预期。这也揭示了为什么这一新兴投资市场的规模能够从2013年的254亿美元迅猛增长到2019年的7150亿美元。
 
因此,影响力投资并不是一群好人投了一堆烂项目,而是一群远见卓识者用勇气和远见撬动更多力量让世界更快地变得更好。根据多家国际金融机构的预测,要想在2030年之前完成联合国SDG目标,除了政府和慈善机构已有的投入,每年仍存在超过3万亿美金的资金缺口。这项事业仍亟待大体量的商业资本及时投入。

而在中国,不难预见,通过创新的模式推动科技发展、高质量就业和生活质量提升的努力都将面临更广阔的商业前景。如果能够让包括中国数亿农村人口在内的未被充分服务群体,以一种可负担的方式过上更加低碳美好的生活,那将意味着将潜在的需求转换为真实的购买力,开辟一个全新的巨大市场。
 
普惠金融公司中和农信去年完成了新一轮10亿元融资。这家公司起源于1996年在秦巴山区的一个公益扶贫项目,在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接管培育后快速扩张,2008年转制为公司化运营的小额信贷公司。针对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中和农信运用商业化手段变问题为机遇,在扶贫助弱中不断创造可持续的社会和商业价值,并陆续获得了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TPG旗下睿思基金,淡马锡旗下的ABC World Asia,红杉中国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数轮投资。如今,中和农信已发展成为中国覆盖范围最广的农村小额信贷平台,已服务超过800万农户。其业务从农村普惠金融扩展至通过数字科技、技能培训等手段,全方位赋能服务农村市场。

2003年,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工程师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一同创立了特斯拉汽车,希望以此作为替代汽油车的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而这一挑战传统汽车产业的大胆尝试遭到朋友的嘲讽和投资人的拒绝。直到遇到投资人埃隆·马斯克带着改变国家能源结构的愿望入股,这家以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命名的汽车品牌才能从主要由硅谷的环保主义者购买的小众“身份象征”,发展成市值超过福特和通用汽车之和的商业奇迹,并开启了全球电气化时代。
 
正如特斯拉在开发过程中经历的“英雄之路”,以真正创造价值为使命的资本不能指望一夜暴富。做有“影响力”的投资,并不是买了尴尬的房车,而是驾驭电动越野车:符合未来趋势的清洁动力,驱动它更好地跨越周期的崎岖。



In or Out?



从单纯关注财务指标进化到融合财务和“影响力”的综合体系成为主流,传统商业范式和竞争规则即将被颠覆,而这也将为目标函数为人类长期生存的方程式提供经济最优解。
 
对于投资人来说,与其被传统偏见左右,错失良机,何不主动根据自身投资需求提前布局,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增长,跨界整合资源,不断开拓新市场,由此享受创新的复利效益所带来的巨大回报。
 
以“影响力”为支点的投资绝不仅是看上去很美的善行,而是心“手”一处的聪明之举:它联合各方,让投资因为帮助更多人过得更好,让地球变得更宜居而获得财务激励。只有真正创造社会价值的投资才可持续。当资本从榨取资源的工具变成勇于担当的使者,社会才能有序地驶向一个更加绿色繁荣的未来。
 
The game is on: make money and save the world.
 
作为投资人的你,in or out?

欢迎加入IIR社群:


欢迎关注IIR视频号:

回复关键字“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欢迎关注公众号

或添加微信小助手与IIR互动





不筹款的福特基金会,四象限里的魔法





资管之王贝莱德,静待爆发的沉积岩





星界资本方远:一级市场ESG,要从娃娃抓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