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黄河文化主题创作展征稿通知2021年5月28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河南省黄河文化主题创作展
征稿通知
河南省文化旅游厅主办、河南省美术馆承办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延续中华历史文脉,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南省美术馆承办,将于2021年7月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南省黄河文化主题创作展”,现将此次展览征稿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展览名称: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南省黄河文化主题创作展》
二、组织单位:
主办: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承办:河南省美术馆
三:展览时间、地点及规模:
展览时间:2021年7月
展览地点:河南省美术馆
展览规模:200件
四、征集画种:
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综合材料。
五、组建专业评审机构,本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进行评审。
展览展出200件作品,设立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40名,颁发获奖证书和入选证书,并出版展览画集。
六、展览创作题材,征稿范围、作品尺寸及送件要求:
1、题材要求:近年创作的各类反映现实生活和艺术探索的优秀作品,反映黄河文明孕育出的英烈模范、红色故事、时代楷模、劳动人民,以及黄河沿岸特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优秀作品;反映新时代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振兴乡村所取得的成就,描绘新时代城乡巨变、市井生活、时尚风貌等具有时代意义和鲜明特色的优秀作品。
附件二仅供参考:《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选题参考资料》
2、作者要求:年龄不限,展览面向全省美术工作者征稿,近五年来创作的相关题材优秀作品均可投稿。
3、作者寄送作品照片参加初评,照片尺寸不小于10寸,同一画种每位作者寄送作品照片不得超过2张,每位作者限投两个画种。照片背面请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作品尺寸(画芯尺寸:高x宽,单位CM)、创作时间、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资料信息不全或不符合规范,取消参评资格)
4、本次展览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粉)画、综合材料作品装框后最大尺寸不得超过200cm(高)x 180cm(宽),雕塑作品重量不得超过50公斤,不接收易损、易碎作品,特别优秀作品由评审委员会审定可超尺寸。
5、本次展览所有作品全部退稿。
七、初评(照片)收退件时间及地址:
寄送作品照片时间:2021年5月20日—5月28日(含当日,以邮戳时间为准),截止后不再收件。寄送照片时作者需将个人信息表(附后)同时发送至邮箱。
收件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内环CBD1号,河南省美术馆展览部
联系人:王曦明
联系电话:0371-69166685
电子邮箱:msgzlb@126.com
(作品原件收件时间另行通知)
八、展览评选和送件方式:
1、照片初评作品入选者(通过河南省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发布)根据要求直接送作品到展览指定地点参加复评。初评未入选者不另行通知,照片不退。
2、参加复评的作品由作者自行装裱、装框(未装裱作品不予接收参评),并送至河南省美术馆。
3、本次展览由组委会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委会对作品进行初评、复评。
九、作者待遇:
1、入选、获奖作者由展览主办单位颁发证书。
2、本次展览入选作品将出版画册,参展作者每人两本画册。
十、主办者和参展者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1、主办、承办单位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作品安全。
2、主办、承办单位对作品有进行学术研究、摄影、录像、出版及宣传的权利。
3、投稿作者应对作品具有独立的著作权,作品须为作者独立或合作完成,且为无侵权问题的原创作品。涉及有关肖像权、著作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主办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4、凡涉嫌抄袭他人作品及假冒、仿真印刷作品一律取消参评、展出资格,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由作者负责。
5、本次展览出版作品集。
6、退件要求:展览结束后,所有参加复评作品统一退件(退件时间及地点,根据展览结束时间另行通知)。
7、凡有送作品参加本次展览的作者需确认并遵守本通知的各项规定。本通知未尽事项,由河南省美术馆负责解释和协商处理。
十一、有关详情可关注“河南省美术馆”微信公众号进行查询。
附件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南省黄河文化主题创作展”参展个人信息表
https://wwi.lanzous.com/iQ4Ktlauweh(请复制链接至浏览器或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文件)
附件二: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选题参考资料(摘选自文旅部《黄河文化主题创作实施方案》)
https://wwi.lanzous.com/iMUEElib9wb(请复制链接至浏览器或扫描识别二维码下载文件)
2021年2月9日
附件二:(摘选自文旅部《黄河文化主题创作实施方案》)
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选题参考资料
—、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九曲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蜿蜒东去,像一条巨龙,在祖国北方大地的重峦叠嶂和烟岚霞蔚中奔腾万里,亘古不息。黄河流经之处,地形多变、地貌多样,冰川雪山、高山草原、大漠戈壁、丹霞奇观、水草湿地等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壮美的自然奇观。黄河上游最初的玛曲河道,宽阔清浅,水流缓慢,形成数不清的沼泽草滩和水泊,在阳光之下闪闪发光,美如孔雀开屏。黄河中游,河水自河口镇急转南下,直至禹门口,飞流直下725公里,水面跌落607米,滚滚黄流把黄土高原劈为两半,形成激流险峻的晋陕峡谷。峡谷下段形成黄河最壮美的景观——壶口瀑布。峡谷末端的龙门,河水夺门而出,气势磅礴。黄河下游,贯穿华北平原,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黄河入海口处,形成百鸟云集、风光旖旎的生态湿地。黄河全程形成唐克湾、兰州湾、潼关湾、河套湾等6个45度以上的大湾,更有数不尽的小弯曲,遂有“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或“九曲黄河”之说。九曲黄河,奔流万里,东流入海,构成一幅气势磅礴、多姿多彩的天然画卷。这壮美的画卷,引古人留下“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不朽诗篇。
(二)山河表里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流域内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向东、由高到低的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是黄河河源区,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耸立着祁连山、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等一系列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河谷两岸山脉海拔5500到6000米,相对高差达1500到2000米。第二级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1000到2000米,地势相对平缓,主体是黄土高原,还包括内蒙古高原一部分(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个自然地理区域)。黄土高原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接青海高原,东抵太行山脉,以黄土源、梁、昴、沟为主体地貌。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主要来源。高原上的汾河谷地和渭河谷地是重要的农业区,特别是渭河谷地(又名关中盆地、关中平原或渭河平原),土质肥沃、物产丰富,素有“米粮川”“八百里秦川”之美名。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绝大部分为海拔低于100米的华北平原,包括下游冲积平原、鲁中丘陵和黄河口三角洲。鲁中丘陵由泰山、鲁山、沂山组成,主峰泰山气势雄伟,古称“岱宗”,为五岳之首。黄河三角洲为近代泥沙淤积而成,至今仍不断形成新的陆地。黄河流域三阶梯的地质地貌特征鲜明,雪域静美、高山巍峨、大河雄浑、峡谷险峻、沙漠浩瀚、草原广布、平原肥沃,形成多姿多态的自然景观。
参考点:着重表现黄河流域各区域独特的地质地貌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如老牛湾(长城、黄河惟一并行的典型地段,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蒙晋陕黄河峡谷;壶口瀑布——激流勇进、地上悬河等。
(三)青山绿水母亲河
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在我国的“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布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一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等均位于或穿越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在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居于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建设,黄河流域先后被纳入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国家规划,流域生态治理和建设工作从分散治理开始逐步向集中治理和规模治理方向发展,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目标,逐步从保障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升到维护黄河健康生命和国家区域生态安全。几十年的努力使黄河和黄土高原迎来了“绿色巨变”。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稳定提升,中游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下游河口湿地面积逐年回升,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参考点(着重表现水土保持、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洛阳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生态廊道•九曲黄河。
二、保障黄河的长治久安
(四)艰辛治黄史
“治国必先治水”。一部中华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是水旱灾害防御史。“黄河宁,天下平。”浩浩黄河水,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但是,素来“善决、善淤、善徙”的黄河又是一条忧患之河,改变屡治屡决的局面一直是人们的期待。自古以来,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一部艰辛治黄史,承载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塑造了中华儿女拼搏奋斗、刚毅不屈的鲜明气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
参考点:大禹治水;汉武帝“瓠子堵口”;东汉王景“宽河行洪”;明朝潘季驯“束水攻沙”。
(五)防洪抗汛战水患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了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翻开了人民治黄的新篇章。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解放区人民群众,一手拿枪,一手拿锹,历经高村抢险、1949年抗击黄河特大洪水等重大防洪斗争,完成了黄河回归故道后堤防不决口的艰巨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下定决心带领人民,从根本上改变黄河暴虐为害的历史,治黄史册展开了新的篇章。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饱经沧桑的黄河得到了大规模治理,一代代科学家和黄河科技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治河道路,先后提出“宽河固堤”“蓄水拦沙”“除害兴利”“上拦下排”“调水调沙”等系列治河方略,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保障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点:1958年黄河抗洪抢险;1946年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归故;1996年8月黄河抗险救灾。
(六)长虹卧波 黄河水利工程
新中国成立之前,国贫民弱,山河破碎,水利设施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江大河基本没有控制性工程,监测预报等手段几近空白,黄河干流上没有一座水库,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频繁决溢,为患不止。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开展了对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在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治黄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中国共产党把水利摆到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地位,大幅度增加投入,不断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建成了三门峡、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点:长虹卧波挽狂澜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重点从小浪底工程调水调沙的功能角度予以表现);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
(七)千里堤防
黄河下游临黄大堤北岸自河南孟州市,南岸自郑州铁桥起,全长1371公里,是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舂秋时期,黄河下游堤防尚不连续,战国时期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黄河堤防。秦以后,堤防得到进一步发展,筑堤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堤防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1947年花园口堵口之后,黄河回归故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46-1949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复堤,使东坝头以下的堤防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保证了洪水安全入海。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经过多次加高、加固,特别是从2002年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开工建设以来,黄河下游大堤,现已逐步成为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其中,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荣获2008年国家建设工程“鲁班奖”(与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大剧院并列),这是我国大江大河堤防工程首次获此殊荣。
参考点:花园口黄河大堤;1950第一次黄河大修堤;黄河堤防水上长城。。
(八)大河丰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为治理黄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治黄的过程中,大河上下涌现出千千万万个优秀儿女。一代又一代水利工作者走在治黄大军的最前列,肩负起治理黄河的重任,通过一次次长途跋涉和一遍遍详细的调查,使新中国的治黄方略逐渐走向成熟,治黄思想更加明晰。崇山峻岭间,浩瀚大漠缘,惊涛拍岸的黄河边,坐落着近千个水文站,水文工作者量水位、测流量、测泥沙,为黄河治理积累着水文资料。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以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执着的追求,兢兢业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在中国的治黄史上树起了一座座丰碑。
参考点:黄河守望者(表现黄河水文工作者,如水文侦察兵、黄河上凿冰的水文人、悬崖峭壁上的水文坚守等);治黄专家、黄河水利英雄榜、黄河水利工作者。
(九)岁岁安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黄河岁岁安澜。黄河治理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的。1952年10月,毛泽东第一次离京巡视就来到黄河岸边,到了兰考,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黄河流域广大干部群众除害兴利、标本兼治、多措并举,黄河实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黄河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黄河流域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依靠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加上沿河军民和黄河职工的严防死守,实现了黄河70年不决口、20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黄河安然无恙。
参考点:地上悬河岁岁安澜;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三、黄河开发利用和高质量发展
(十)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2019年9月18日,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开创治黄事业新篇章。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黄河流域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一曲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拉开了序幕。
参考点:黄河新时代;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十一)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但水资源利用较为粗放,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生态警戒线,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为急务。“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进行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参考点:河南省洛宁县小建乡旱地节水小麦示范田;大唐三门峡发电公司城市中水再利用项目。
(十二)引黄调水
科学开发利用黄河水利资源,“以川济山,山川共济”,使黄河沿岸变成了高产良田,强化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通过自流引水、提水灌溉、节水改造,黄河流域引黄灌溉面积增长了10多倍,昔日的苦瘠之地变成了高产良田,形成了国家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沿黄地区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利资源,实施河口湿地生态补水和向石羊河、白洋淀补水,引黄济津、引黄济青、引黄入冀等引调水工程,有效缓解了天津、山东、河北等地区缺水的状况,水生态环境和农业耕作条件得到了改善,改变了中国工业、农业生产布局,有力支撑了华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十三)连通天下
滔滔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却也以其天险阻断了南北交通。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主要依靠古驿道等陆路交通,也有少量水运和海运,黄河古栈道、羊皮筏子、摆渡船以及风陵渡等古渡口是人们关于黄河水陆交通的深刻历史记忆。20世纪初,随着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公路和铁路,黄河上先后建成郑州黄河铁桥、济南黄河铁桥和兰州黄河桥。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桥梁建设加快,民航运输也开始逐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黄河流域交通建设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一个以高速公路和“国道”为骨干、一般干线公路为基础、县乡公路为脉络的公路网。新世纪以来,民航事业和高速铁路发展迅速。各省区已逐步形成相互连通的公路、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新时代的黄河流域各省区以更加主动、更大力度的开放姿态,推动流域上下游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合作,形成协同开放合力、向南向北贯通、对内对外推进的内外连通格局。当前,沿黄各省区正积极利用区位优势,把黄河流域建设成国家“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枢纽,积极融入国际市场,扩大亚欧区域的经贸合作,实现高水平引进来,高质量走出去。
参考点:黄河古栈道;詹天佑设计黄河铁路大桥;郑州黄河大桥;江河相会——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黄河连通“一带一路”。
(十四)高质量发展
沿黄九省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能源、工业等聚集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各省区经济发展态势差别较大,四川、河南、陕西、山西等中西部省份经济转型升级力度加大,处于下游的山东省也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较大压力。沿黄九省区如何实现流域上下游协调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破解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抓手,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几年来,沿黄河各省区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郑州、西安、济南等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随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流域将在产业升级、发展动能转换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参考点: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
(十五)智慧黄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勇于创新探索,提升黄河治理的科技含量和智慧元素。积极运用物联网、宽带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生态、智慧农业、智慧旅游和智慧城市,实现资源共享和智能管理,实现人水和谐、水沙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保驾护航。目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为黄河水量调度装上了智能大脑,提升了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能力。通过实施干支流一体化调度,深度节水控水,合理分水,管住用水,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点:黄河岸边竖起5G基站;黄委会黄河水量管理调度信息化系统;黄河防汛抗旱减灾会商中心;花园口数字化水文站;黄河重点工程关键位置高清视频监测站点(大型取水涵闸和大型灌区,干流水利枢纽工程)。
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十六)开启文明之光
黄河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她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等9省区,汇聚渭水、汾水、洛水等大小数百条支流,蜿蜒5000多公里,形成浩渺广大的水体水系和广袤多样的流域自然环境,滋润哺育了华夏民族和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主体。黄河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有蓝田文化、许家窑文化、河套文化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考古遗迹,也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考古遗迹,表明农耕业出现、动植物驯化发展、陶器制作大量使用、金属冶炼萌发、原始宗教兴起。新石器时代晚期,“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成为华夏民族共主,被后世尊为“人文初祖”,华夏民族主体开始形成。文字出现以前黄河流域史前文化的丰厚积累形成中华文化之起源,华夏民族形成也成为各民族融合成统一的中华民族的起源。
参考点(着重表现史前时期黄河流域的出现的文化之火、文明之光):人文初祖(以黄帝为表现对象);文明之光(表现中原人文历史、故事和传说);大河之光(陶寺文化、根祖文化、黄河文化、三晋发展史);文明肇始(黄河、黄土高原、古文明遗物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彩陶遗韵。
(十七)熔铸民族精神
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流域史前文明像星星之火散落各地,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文化,比如河湼文化、中原文化、海岱文化等。到夏商周上古三代,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持续居于主体地位,甲骨文的出现保障了文化的传承和积累,周公制礼乐、以德辅刑,奠定了以礼为治的教化传统。与此同时,黄河中游还有秦文化,下游还有东夷文化。到春秋时期,则形成了中原文化圈、邹鲁文化圈、齐文化圈、燕赵文化圈、秦文化圈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订六经,把上古文化传统的精华总结记录下来,前后相继、绵延不绝。到战国末期,逐步形成关中和关东两大文化系统的东西对峙。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秦以强力推行思想和文化上的统一,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伴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儒学成为中华文化之正统,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形成。此后,历经2000年岁月的浸染,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学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民为邦本”“道出于天”“中庸之道”“大一统”观、重义轻利又重民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等等,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参考点:周公制礼乐;诸子百家;一山一水一圣人(泰山、黄河、孔子等)。
(十八)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黄河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包容度。商周时期,黄河文化已经同北方草原文化展开交流。汉朝开辟了从长安出发的路上丝绸之路,有力地促进了黄河文化与西域各国,及阿拉伯半岛的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据有黄河流域,驱使士族和流民南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引起黄河文化“衣冠南渡”,在江南地区获得大发展,对江南地区的文化进步和中华一体化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黄河和长江两大文化区的联系。唐朝以其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力量,对周边地区产生了空前的影响,折服了北方的游牧民族,西南的吐蕃、南诏,并有力地辐射到新罗、日本、波斯、大食、东罗马、印度等地区,并以开阔的胸怀、恢弘的气度接纳、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如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等,“爱其所同,敬其所异”,使黄河文化达到鼎盛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多次入主中原,迫使黄河文化向南发展,加速了与长江文化的融合;同时又与北方游牧民族融合,文化上同化,最终完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体化过程…
参考点:唐朝乐舞;张骞出使西域;伟哉黄河(风物遗迹、汉武伟业、大唐雄风等);两河文明的交汇(黄河、京杭大运河,农商结合)。
(十九)黄河儿女黄河魂
黄河文化的先进性、正统性、包容性,以及因其所处特殊地理位置而产生的凝聚和辐射作用,使之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在与多元文化的交往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它的主体性和统一性,始终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奋力进取的发展历程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始终是支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黄河本身的特征也具有中华民族的象征:她激流奔腾、一泻千里,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磅礴的创造力;她汇聚万流、裹泥携沙、奔流入海,象征着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恢弘气度;她九曲连环,矢志向东,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
参考点:永不磨灭的丰碑 焦裕禄;黄河筏工;黄河儿女黄河魂(劳动人民身上的黄河精神);黄河魂(用黄河元素表现中国精神);
(二十)红色家园黄河情
近代以来,伴随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而来的是近代西方文化,向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提出了严峻挑战,造成“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为挽救危局,中国仁人志士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救亡浪潮,在黄河文化发展史上留下时代的印记。最为瞩目的是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红色革命文化。刘志丹和谢子长等领导建立的陕甘边苏区、红军长征在甘肃会宁会师,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创立,红军西路军浴血河西走廊,延安大生产运动,红军东渡黄河发起东征战役,毛泽东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等等,成为近代以来黄河文化最鲜明的印记。这其中包含了“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精神;“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爱国精神;“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大无畏精神;“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群众观;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奉献精神等等;从精神内核上继承革新了厚重悠久的黄河文化,成为唤醒和激励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精神支柱。
参考点:黄河大合唱(冼星海音乐作品);黄河谣•初心(延安精神、延安山水、人物);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防线;走向胜利(1948年东渡黄河)。
(二十一)黄河谣民俗情
黄河文化不仅多元一体,而且内容丰富,除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产生并传承于民间,世代传承,涉及衣、食、住、行、礼、艺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黄河流域地域广阔,族群众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民俗文化。黄河民俗文化既有农耕民俗,也有游牧民俗和狩猎民俗;既有汉族民俗,也有各少数民族的民俗,还有各民族共享的民俗。内容涉及婚丧嫁娶人生礼仪、春夏秋冬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宗族村落、神灵和祖先崇拜、乡社生产、市井商贸、游艺竞技、民间文学等等,展现了中原大地独有的民俗民情特色,体现着黄河文化古老而又鲜活的持久生命力。
参考点:大河戏魂(黄河村民看大戏);黄土人家(表现浓郁黄土人文风景风情);中原民风乡情(表现民间集市、庙会、曲艺社火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二)守护黄河文化遗产
黄河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遗存。全国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重点构建的6个片区中,西安片区、洛阳片区、曲阜片区、郑州片区等4个片区都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拥有世界文化类遗产19项,占全国总数41项的46%。从炎黄二帝战蚩尤到大禹治水,从秦皇汉武开疆拓土到贾鲁治河,无不留下了丰厚的黄河文化遗产和动人的历史故事。黄河文化遗产中的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名扬全球,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创造发明领先世界,《诗经》《老子》《论语》《史记》等经典享誉海内外,农业生产技术、天文历法、灌溉工程技等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好黄河文化遗产,是延续历史文脉,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和弘扬黄河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
参考点:黄河古堡研究(黄河沿岸古堡,固守家园、固守信仰);古院落、排灯、剪纸、古镇风貌、旅游景观、古镇新貌、历史和现实融汇。
(二十三)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伴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文化遇到了空前大发展的良机。将黄河文化承载的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爱国精神传承好、弘扬好,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是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主旨。
参考点:大河不息(表现黄河不息、文脉不绝、精神光大、砥砺前行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型豫剧《黄河绝唱》。
五、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二十四)滩区居民的安居梦
黄河滩区是指黄河主河槽与防汛大堤之间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的河南和山东省境内。黄河滩区既是黄河行洪、滞洪、沉沙的场所,也是区内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空间。长期以来,受汛期洪水淹没威胁等因素影响,滩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三年攒钱、三年筑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是许多滩区群众的宿命,贫困率极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黄河下游滩区治理和滩区群众脱贫致富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心系滩区人民。李克强总理多次就黄河下游滩区居民迁建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并于2017年5月赴河南省黄河滩区考察并主持召开现场会,研究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同年8月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河南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和《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涉及鲁豫两省黄河滩区近200万人的滩区居民防洪安全和安居的迁建计划全面推开。根据规划,河南省到2020年,完成24.32万人整村外迁安置任务;然后解决滩内剩余洪水淹没风险高的53.3万群众的防洪安全问题。山东省到2020年,计划外迁安置14.1万人,就近避洪安置34.97万人,旧村台改造提升安置5.11万人,采取临时撤离措施安置人口11.55万人。一场改变滩区百姓苦难命运的“大迁建”正轰轰烈烈进行,黄河滩区居民即将实现千年安居梦想,与全国人民同步奔向全面小康。
参考点:河南省开展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设点(2015年开展,可选择试点中的县、乡、村庄为表现对象)
美术征稿公众号面向全国艺术家
征集优秀作品、展览展讯、评论、资讯等信息,
免费为艺术家提供宣传平台!欢迎投稿!
征稿要求:
1、艺术家个人照片+简历+相关文章或评论
2、提供高清书画作品10-15幅(原创作品)
以上提供材料打包发送邮箱:meishuzhenggao@126.com,
作品经审核录用,审核周期为1个月。
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中心(写生基地)2021年写生计划(第一批)
全国征稿|商丘市高铁核心区文化艺术设计大赛征稿启事2021年5月10日
琼崖百年红、丹青颂党恩——海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美术作品展征稿通知2021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