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字长文复盘:进微信生态6年,为什么还砸锅卖铁做小程序?

常丹 见实 2019-12-21

这原本是一个超过4万字的长聊,硬生生砍到1万字前后,内心十分舍不得。


坦率讲,这不是一个明星团队。他们弱小:客户才20个,能不能活下来都不一定;产品理解并不占优:鹅厂出来的团队任何一个都碾压他们对微信的理解;赛道并不占优:有赞盘踞在那,让这些新团队们都有极强的压迫感。


但这个团队胜在一线,我们知道,创新总是从一线迸发。胜在一直在微信生态中各种折腾:创始人来自微果酱,这是一个微信大号,在圈内小有名气。他是原微果酱联合创始人、花生小店创始人李大恩。


现在,这个团队号称“砸锅卖铁”去干小程序,也从阿里、华为等地组了一只华丽的团队进入SaaS服务。他们坚信这个赛道能成、会成。只是什么时候呢?或许还有2到3年吧,正好是养成一个大赛道应有的孵化时间。


这次长聊涉及很多,包括李大恩过去微信生态从业的6年,尤其公众号从2011年到2018年获取流量的成本趋势变化,这些能带给我们更大的启发和思考。没什么能比一直在一线折腾的人更明白。还包括这些沉淀最后落实到新项目花生小店上的思考与试错



来吧,虽然长,让我们看看一线的思考和试错,及给我们的启发会是什么。


如下,Enjoy:

花生小店创始人李大恩


见实:你微信生态领域做了6年,咋看大环境的变化?


李大恩: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初,公众号当时是行业最热,流量很多但都不赚钱,封号也非常严重,导致早期玩的还不错的那些人,放弃不玩了,等他们再回头时又丢失了最佳时机。


2014年到2015年涨粉涨得很快,大家可能有点钱了,也发现这个收入模式被打通了,于是纷纷开始重金做粉丝规模,做内容。到2016年又是一个节点,广告变现慢慢起来,算是辉煌时期。


到2017年则发生了比较大改变,阅读量下滑和粉丝成本往上涨。早期一两毛钱的精准粉丝一大把,现在则十块钱一个粉丝都买不到。


特别是2018年,很多做公众号的朋友都发现没广告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个现象。公众号真正下坡路是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的。(惨烈啊!因为这个时间“见实”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程,就是从最艰难的公号启动。为我们痛哭3分钟。)


刚好小程序风来了,利好消息一大堆。做公众号这帮人又开始一窝蜂冲了进来。但2018年下半年,大家发现小程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利好。


我记得微信官方发布过《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提到去年微信带动就业岗位有两千多万,其中小程序带动了182万人就业。

微信2018年带动了2235万个就业岗位,就业生态包括运营者、服务商、个人用户三大主体。其中,运营者生产丰富多样的内容和服务产品,服务商提供技术和运维服务,形成了有机整体。


小程序带动很多新兴就业。作为一个崭新的消费与生产领域,小程序迅速带来了运营、开发、设计等就业机会。2018年小程序带动就业机会182万个,直接就业机会70万个。

见实团队,公众号:见实微信发布报告,说小程序直接从业者有70万人了!


看到这组数据我就在想着,过去三四年做公号的兄弟普遍赚钱,月收入过千万的很多。但这两年做小程序的团队普遍亏钱,到现在都“吃土”呢。小程序的走势和公众号是反着来。


小程序,特别是商业模式上还没有形成一个闭环。公众号模式很简单,有内容就可能相当于有流量,或者仅仅有流量,就能变现赚大钱。我就没见过哪个公众号饿死的,但小程序呢?


它走的路径太长了。做电商的更加不可想象,经过了好几个环节,发现根本就不能强变现,钱到底在哪里?我的产品做好了,流量在哪里?流量拉来了,产品做好了,广告在哪里?


所以,微信平台还需要一个成长或成熟的时间,特别是对于小程序创业者,如果计划坚持去做肯定是一个持久战。那么在持久战里,肯定需要自己先造血,管它什么钱先赚了再说,把团队的实力保存下来。


张小龙2019年微信公开课Pro上说,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做这个事情,我当时也在现场,最为深刻的就是:耐心,耐心,耐心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思考,我们公司最大优势在哪里?技术是优势,但还不是最大优势。我们骨干群叫做“砸锅卖铁群”,公司一条心,砸锅卖铁坚持下去,我认为这才是我们的最大优势


所以,我们希望小程序有一个更加明确的商业模式,可能会出现“公众号式”的商业模式,那样的话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去年小程序创业团队蛮多。现在普遍问题是不知道钱在哪里,数据也不知道怎么留存,线上流量也很难获取?我们也不是什么成功的团队,但也不是一个失败的团队,只是在寒冬里,暂时活下来了的初创公司,通过见实做一些个人的分享。


我们现在只有一个信心,就是跟着张小龙一起有耐心等下去,因为我能持续养活自己的团队,有盈余,还能招兵买马。干到小程序能好起来那一天。


所以我的心态是:等待,耐心地等待。


见实:转型到现在具体做的事情,是怎么样定位的?


李大恩:去年九月份,花生小店推出了半年,这半年,也没有白干活,感谢当时自己是做了一个正确决定——坚持开发一个好产品,通过免费的方式,再加上我们自有行业资源做宣发,累积了不错口碑和小B端流量池。当时已经有一万个商户在花生小店平台开了店。


这一万个商户,为什么要找到花生小店?


第一,这是一个免费平台,友商平台一年要一万块钱,我们这边免费,试错成本为0。


第二,花生小店在业内口碑还算不错,不是一个烂产品。有些商家可能赚不了多少钱,有些是品牌做试水,还有些是真正用花生小店工具赚到钱的人。后来我们又开始做一些更深度的挖掘,在原来平台基础上,为商户提供高级的定制化功能。


第三,我们服务于比较大的公司做特殊定制。比如有很多海外客户,特别是澳洲、新西兰、香港地区,帮他们做一些增值服务,做海外版本高端定制开发。


我们当时完全没有想到,这是被忽略的市场。接触后发现,国内团队基本上不会找到那边的需求,而他们当地也没有技术团队,即便有,技术团队的能力非常差,服务意识也很差,人力成本更是国内的数倍。


见实:立项花生小店之前,做了哪些具体调查和调研?


李大恩:我们主要从用户画像/营销功能/数据这三块彻底打通,把系统做出来。想法是做一个千人千面的营销系统,把流量的成本降下去,把复购能力提升上来。


除供应链外,电商无非就是流量成本,还有复购率,这两个关键的环节。作为社交电商平台,我们也有使命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我记得把这套系统做出来之后,已经是2018年8月。小程序最好的融资节点,我们没有赶上。还有一个问题是,当时通过免费打法,导致很多用户还是小B端的商户。


但我们这套产品逻辑,更倾向于中大型店铺去使用。坦白说:东西做出来了,但大多数店铺没有足够的数据跑起来。所以放弃了精细化营销方向后,我们更加倾向于做大众化功能的产品,微创新的小功能做了很多。我认为营销工具无需做非常深、非常数据化的呈现,而是更加大众化的营销工具。


花生小店更倾向于服务企业级平台,有几种情况:


第一,服务于有很多商户资源,我们触达不到的,但缺乏技术团队。


第二,服务于品牌方,他们可能有几百个、上千个分销商,以前都是简单地管理方式,现在花生小店可以为他们每一个分销商提供一个小程序,统一做开发管理。

 

见实:微信社交营销、商品促销、用户留存,及数据分析等等,花生小店在哪个环节?


李大恩:举一个例子:如果按照以前公众号投放十万,可以找一个两百万以上的粉丝去做投放,一个头条位置,阅读量可能在七八万。投放之后会根据不同的位置产生不同的小程序点击,有7千个用户通过公众号的文章点击到小程序,也就是超过10%的点击率,但现在不可能做到那么高。


即便是7千个用户点击进去,如果按照电商的转化率,持续有10%已经牛的不行。10%的转化率也只是7百单,这7百单总体算下来,会发现一个获客成本在一百块钱一单,毛利也低得可怕。亏钱是大概率事件。


看出一个问题是:流量非常贵,转化率非常差,流失率很高。因为小程序入口还是比较难找到,虽然张小龙说“用完即走,走了还来”,而实际上大多数电商用户走了就彻底走了,复购率也好不到哪里去。


目前大部分平台是这种情况:虽然身在社交平台,但用的都是传统电商的玩法。与传统的电商平台相比,社交平台的核心优势还没完全凸显出来。


那么,我们就在想,流量还是原始流量,用户进来的时候,能不能先让他做一些裂变,把一个流量比较理想化的裂变成十个流量,再让他去做健康转化,做完健康转化之后,再去做后续的用户召回,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状态。


所以,我们当时从几个方面做了规划:第一打通用户画像,通过营销中心的功能做裂变拉新,再通过花生小店的数据做沉淀,形成用户画像,做一个循环,从而让花生小店小程序电商平台营销做得更加形象。


见实:花生小店一共有多少客户量了?


李大恩:首先是SaaS平台付费客户还不错,造血的能力就足以养活我们;其次,我们定制的客户也不少。但做大品牌服务定制或服务商平台的需求,去年11月份才正式对外,目前大概有20个左右,客单价在10万-20万。


见实:花生小店服务小B端,转型的过程是怎样的?


李大恩:第一,还没做公众号之前,我个人一直在华为电商部门负责所有搜索流量的事情,对电商数据有基础了解。


第二,2013年年末,开始玩公众号,一直以来都是在公众号生态中折腾,比较理解公众号的形态。到2017年年底公众号感觉天花板快要到了,主要表现在营收上面(公众号广告变现占营收绝大部分)。


因为内容一直以来还是那些,没有新东西出来,瓶颈很明显。同时,用户的阅读习惯已经疲劳,很多第三方的阅读平台及游戏都出来抢占用户时间。所以公众号阅读率直接跳水,可以判断这已经是一个不可逆地趋势。


那么作为我个人,肯定会有焦虑感,寻找下一个可能性在哪里?


第三,传统电商有一个很痛的点,天猫、京东等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烧直通车,基本是亏损;又要花一大部分钱去刷单,而刷单也是硬亏;只是能通过“开车”和刷单,提高搜索排名,通过这些免费自然流量去填补前面的亏损,并微赚一些。


这种方式相当纠结,没有安全感。比如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在2016年、2017年还是赚钱的,到2018年整个平台规则发生了很大改变,直接把数十个C店和天猫店全部降权,全年大亏。


那么,他们一定也是要找下一个可能性在哪里?包括我在内,也都在想微信这么大用户基数,微信已经是基础设施,不只是通讯工具,也是阅读、游戏、社交的大平台,在这里能不能让用户实现购物呢?


我们当时看到整个小程序,更加倾向于很纯粹地商品展示方式「下单-付款」,但都没有结合微信社交的特点去做。当然,内容电商也没有做得特别棒。


刚好身边有一堆程序员朋友,我就想,我们去干这个事情,能不能从社交电商做一个切入口,能不能做一个小B端的SaaS平台?


做一个很好的开店工具,不收费,先把商户拉进来,做大盘子,再来供应平台,解决品牌电商+曝光的事情。这是我们2017年下半年立项做花生小店的初衷。


见实:服务小B端竞争很大了,当时比对现实怎么思考的?


李大恩:第一,盘子足够大,不可能一家独大。第二,公众号有超过三千万的公众号,活跃的公众号当时是360万左右。真正开了电商小程序的公众号有多少呢?当时连十万都没有,这是官方的数据。


那么大的市场摆在这里,真正去做电商小程序的没有几个,或者说真正做起来的还没有几个。其次,整个行业只是一个商品的展示,很简单的购买行为,并没有结合微信生态的社交行为去做。


我们当时就在想,能不能做一个电商营销系统:基于用户画像,购物行为,再根据不同的画像匹配不同的营销的方式,让他去把流量给裂变起来,让他玩起来。


将抽象的小程序电商用户画像形象化、具体化,在不同场景下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并反馈效果数据,形成营销闭环;降低电商流量成本,提升小程序留存(复购)能力,是最终目的。


这是我们当时的想法,大家没有做或者说还没有做得非常好,那我们也可以做,切社交营销工具。


市场比较大,大到不是一家两家能独吞下来的,还有很多中长尾他们触达不了。他们能触达线下的中小商户,我们去触达到几百万公众号,还有可能触达到无数个淘宝店、京东店想转型过来的商家,尝试或者ALL- IN电商小程序。


当然,我们不一定能完全做起来,但我们还有机会。


见实:花生小店主要涉足长尾小B端的服务,主要怎样推进的?


李大恩:2017年11月就开始摸索SaaS平台,2018年3月份的时候正式推出“花生小店”。我们当时是免费,内部跑了很久。


第一,我认为花生小店,还算是比较好用的工具。


第二,当时没有任何收费。所以迅速有一帮人申请,互相帮忙推荐,而且真正用起来。


七八月份,我们以为自己准备好了,正式去融资,才发现行情变了。


可能以前有30分、50分,投资人就能投了。现在已经不行了——需要团队很牛,方向很明确,又需要有自有流量池很大,或者供应链能力非常强,同时平台的营收“很不错”的这种。


还有一个比较不乐观的是,我们感觉公众号流量不成立了,比如一百万的粉丝公众号,真正每个月做电商的可能连五六万的收入都没有,人力成本都拿不回来,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第一,一百万粉丝公众号,大多数现在的打开率非常非常差。


第二,大部分公众号的变现,90%以上都依靠广告,用户黏性不可能很高。


第三,电商文章带货的毛利率非常低,打开率也非常差,所以不可能占用头条位置,只能放在第二条,甚至最后一条。一百万的粉丝可能连一千阅读量都没有。一千阅读量能产生多少订单?平均可能十个订单都没有,每个订单客单价可能一百块钱都不到,毛利率是20%到30%,有些代运营还要分走一部分利润。


最终你会发现:到手的钱一个小编都养活不了。


所以公众号的流量已经不成立,“社交电商”并没有“现象级”出现,公众号主在电商这里“进进出出”,这也是一个很尴尬的事情。去年八、九月份,我们的感受很明显,要么变化,要么直接死掉。


见实:对于你的整个团队来说,你们能服务多少个客户,就差不多了?


李大恩:这个问题,还没有认真想过。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能达到多少,才是合理。


第一,资本寒冬,自己能造血活下来;

第二,活下来的同时,我们能招人,能扩大规模。


去年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会死掉,因为没有造血能力,养一个80%都是技术人员的团队,就是个无底洞。但今年,大家在裁员的时候,我们敢招人了,上个月又招了3个技术人员。可以感受地到我们在改变,在向好发展。


我认为这个过程,需要等待的是机会。现在微信小程序,还没有特别成熟,还在初期成长过程中。商业模式、方向性,还没有彻底跑出来,有点像公众号早期。


2015年之前,大家都还不知道公众号怎么赚钱,或能赚多少钱。小程序到现在才两年,很多方向我认为还是没有出来。


在寒冬里,我们要做的是,第一让公司活下来;第二让公司能有一个稳步向前的发展;第三把团队操练好。积极造血,积粮屯河,等待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是什么?我现在也不知道。


那么,花生小店比较现实的定位就是,做成一个好用的工具平台,也是我们所有技术和产品的试验田,所以亏钱没问题。当然,这是一个题外话。很多投资人也和我说,花生小店不就是一个工具吗?其实我自己有一句话挺想说的:“工具怎么了,工具就不能做大做强了?”


张小龙一直说,微信的定位一直以来就是工具。工具如果能结合已有实际业务,成为提高效率、优化用户体验的一个载体,这已经完成了它最初的使命。


我也想过花生小店平台大不了就做成纯工具,提供一个好用的产品,再走到线下,走出海外,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成为一门生意没问题。


见实:整个聊下来,你创业的心态还不错,但听起来悲凉、凄惨。


李大恩:我觉得比较悲凉的应该是去年下半年。寒冬来了,能熬过去吗?发现好像春天到了,但说好的春天没来,只有又长又臭的梅雨季节。幸好,目前我们整个团队比较乐观,收入平稳上升。


大家都知道微信官方很多政策,方向,也需要不断试错。但我认为在2019年年底,会有一些本质上的改观。小程序一定能作出一些好玩的东西来,而且能让大家跟公众号一样去偿到甜头,看到赚钱的希望,能普遍赚到大钱,我认为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另外,社交电商,一定会再出来除了拼多多之外的产品。会员制电商这种,我认为未必是这种模式,这不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模式。


见实:经常和创业者交流什么?


李大恩:一个字:钱。怎么赚钱,钱哪里来?都亏到不想再亏下去了。为什么我一直在强调公众号呢?因为公众号前期也是比较痛苦的,也是等待了三四年。但到后面收割了一把,活得挺好。


以前熬过去了,已经洗脚上岸了,不少人一个月赚几百万、上千万。现在要跟着微信官方一起去干小程序,再熬个三四年都不一定能赚到钱,他熬不了。以前是”我穷我能熬“,现在没那么穷了,为什么要去做这种亏本的生意呢?心态上不允许。


所以我发现大家没有耐心,一直在讨论,小程序怎么赚钱?


那身为创业者,要想的是小程序想做什么,做成什么样,能解决什么问题,什么痛点,基于这个东西,去做赚钱。我认为大家过去一直没有讨论这些,只讨论小程序能赚钱吗?做电商赚钱吗?做小游戏赚钱吗?


当然小游戏在去年三月到六月,有些团队确实赚过一大笔钱,后面制度一改就没了,满地鸡毛。都在薅羊毛,根本就没有解决任何痛点。薅羊毛只是阶段性的过程,不是一个持久的生命力,半年就熬不过去,这是必然的。


见实:赚钱快。


李大恩:对,来的快去的快。


见实:当时为什么没有选择这条路呢?


李大恩:我们团队的起点还是稍微好一点,不是那种非常非常草根出来的,对产品方面还是有一点点洁癖,叫我们团队那些阿里、IBM、华为出来的程序员干薅羊毛的事,他们会非常扭捏。


这也是过去在微果酱,大家都在做营销号、流量号,我们为什么一个都没有做?第一没有基因,第二我们更加擅长于做内容,第三作为类似见实这种行业媒体,有一定的”精神洁癖“。不是说什么赚钱就冲哪里去,这不是我们要的,也不可能有那么厉害的能力。


见实:花生小店平台走了大半年当中,得出了哪些具体方案性的结论?从开始到现在经历了几个节点的变化?


李大恩:在立项前,我们还是做了很多调研,包括之前一直说,这个行业有很多痛点,电商的痛点,公众号又有这种提示,还想要别的变现,自己也有这种能力,我们就可以尝试。我个人出钱,招兵买马,组建技术团队,还是很有信心。


我们产品推出来以后,在研发过程中,一直在内测,对产品还是比较注重,一直拖拖拉拉到三月份,才正式推出第一个版本。我们当时为什么选择迟些推?因为我们对产品有信心,早一个月晚两个月都无所谓,但产品要还过得去才敢推出来。


现在去融资融不了多少钱,把数据先捧起来再去融资。去年八月份,我们商户过一万的时候,我们有点沉淀,我们可以去融资了,国内的投资方见了五六十家,但是发现资本的想法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再到决心造血后,发现生存没毛病,发展向好,大家也就没那么焦虑。特别是春节后到现在才两个月,我们业务比春节前翻了两翻。


见实:当时微果酱快速All-in小程序,为什么失败是必然的呢?


李大恩:1、团队基因不对。我们本身是做公众号内容、流量及广告出身的团队,去到小程序做产品研发就马上水土不服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公司对技术和产品思维的不理解,一直强调短期的业绩回报,团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静下心思去研发一个平台级产品。


2、当时是早期,包含我们在内的大多数同行都没有什么方向感,但又怕错过所谓的早期红利,所以什么东西都是“先上车再说”的思维。我们以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这个东西会不会跟早期公众号一样,搜索是很大的一个渠道来源?


各种关键词堆积,什么化妆、护肤,为了这种关键词而去做这种小程序霸占排名,全部都是标准模板生成的内容型小程序。没有解决用户任何痛点,满足不了用户任何需求。


除此之外,用户搜索习惯也没有起来,所以最终并没有很强的流量来源,留存更是差。


3、这种商业模式不可能去变现,因为没有什么流量,官方广告也还没进来,品牌广告更不可能投放这类小程序。


综合下来,团队熬得了半年,熬不了一年,失败是必然的。当然,这种没有目的性、方向性的试错成本很低。早期能让整个团队认清现实,对于决策者来说,非常难得。


见实:投资人看项目相比之前不一样在哪里?


李大恩:对创业团队的要求,比以前更加苛刻。第一他们也没什么钱了;第二有钱的融资人还是挺多的,但他们特别谨慎。以前就是团队好,就投了。现在是团队要好,项目方向要好,都要做得很不错,数据要超量。但是反过来说,什么东西都齐全的时候,那我还要融资干吗?


我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第一,方向和我们要的不太一样。


第二,融资到的钱五百万,但对我来说,股权要的超过30%。觉得没什么意思,我们选择自己造血。


直到今年春节回来,我们的业务慢慢上升,大家都在叫苦连天的时候,我们业务起来了,我们平台没有放弃,我们还能招人。所以,大家悲观时,我们反而变得比较乐观。我们现在很干净,所有股权都是自己的。


见实:如果让你站在未来两三年的时间,小程序目前跟你所畅想的未来对比,你认为目前小程序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李大恩:小程序可能还是需要有两年,甚至三年的过程。或者说微信官方肯定会有一个先紧后松的做法,因为很多东西一旦放开,想收就很难收回来。特别是因为微信很成功,公众号成功,小程序推出来非常浮躁,各种拍马屁,跟风,非常浮躁。其实这反而是一个很微妙的事情。


官方也一直在强调,想制止这种风气,但其实张小龙的意思说还没成形,我们要等待,多给他点时间。


官方一直说,去年已经达到预期。但很多创业者认为,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主要是没钱。然后就是各种各样的媒体唱衰,我认为这是一个粉刷的过程,不管有意还是无意。


这种状况,我认为太正常了,公众号2011年推出到2016年才开始真正赚钱。也是四五年时间,小程序才两年,而且公众号是一个很简单的模式——内容、流量,赚钱,而赚钱主要是靠广告,非常简单。小程序的路径很长,很多环节,而且是各个口子,线上还是线下,软硬件结合,一大堆,它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那么丰富就会导致复杂性,不是说三架马车就能搞定,不同行业不同形态,需要有不同的模式。


我认为未来小程序的形态,最少在微信内部肯定是往原创性、创意性、提升用户体验,解决效率问题,降低人工成本等,这些大方向上去考虑。薅羊毛,抄袭,这种粗暴式、碰瓷式的玩法会比较艰难,但这种玩法一定有它的生存空间,只是大旋律绝对不是这样。


所以我们就在想,线上电商可能按照公众号的玩法是很难走下去的,内容也就是那样,内容电商也不成立,那么线下门店,我认为可能是比较好玩的,为什么?


因为线上门店、线下的场景,本来就有自己的服务或产品,本来就有固定的消费者,也有固定的体验场景或者消费者场景,只是在整个体验,还是比较原始的状态,这也正是大家的机会。


见实:花生小店的业务今年怎么发展?


李大恩:继续开发好的产品去,让技术和商户沉淀下来,我们现在差不多两万个商户。花生小店平台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通用型的产品,是满足大部分人的。和我们合作过的商户,很多也都找过有赞。当然也有很多商家用了我们,跑去用有赞的。但大部分是从有赞跑过来的,为什么?


我们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有赞是这个行业的老大哥,我们凭什么和它竞争,那些商户为什么要找我们?


这些商户有些连中小商户都不算,都是小微商户。有赞有门槛,一年一万块钱左右,每个功能可能还收费。没有一定基础,很多小微商户不愿意花这个钱。他们找了花生小店,有免费版本,能满足基本需求。如果要求高点,就选我们专业版,一次性收费2千多元,那他为什么不来找我们?这试错成本太低了,玩似的。


花生小店也是一键生成,大家都是一键生成。大众化的需求情况下,可能连1%客户都不到的市场,会有高端定制的需求。他们想玩我们全部服务,这里面的脏活累活,有赞看不上,因为他们不可能放开手脚去干。


现在想的就是,踏实赚点钱,多招点人,招兵买马存在这里,虽然还没有打仗,但是先把兵养起来操炼,机会来的时候在胸前贴个”勇“字,就能冲锋陷阵了。


见实:只考虑在微信生态创业了?


李大恩:至少现在我们的团队,只干微信生态,其他的生态,抖音、百度,我们都有了解。而且我们发现一个现象,他们连接口都与微信“神似”。我们认为微信的生态都起不来,别的平台更没戏。当然,我们今年有计划在抖音、快手平台做一些尝试。


见实:微信互联网时代,好像获取用户的路径,并没有缩短。


李大恩:没有缩短。早期,很多公众号的粉丝哪里来?很多就是靠一些投票、年签、段子、视频、热点转发到朋友圈,很快就涨粉,很快获取到大量的关注跟曝光。


但小程序基本上没有,断断续续地有一些小游戏在薅羊毛。但很短暂,很快就过了。这也是为什么微信一直没有开放朋友圈的原因。现在小程序一开放,朋友圈没法看。


微信刚出来那会儿,刚好是智能手机普及的时候,也是大家对移动互联网产生好奇的时候,所以很多的链接,用户没有太强的防备心理,直接点关注。


小程序出来后,已经是老韭菜,已经割了五六年,大家的热情早过了,所以小程序没有普遍割韭菜的情况。过程很短,范围很小。


如果想要在微信生态内,继续“割韭菜”,大家需要有更好玩,更加有价值的东西,做互动或社交。比如类似于微信刚出来的“在看”,虽然不是小程序,“在看”大家认为还算是一个不错的玩法,好看的文章,还是需要大家互相转发,互相点赞,阅读表明观点,强调人设,刷存在感。我认为这种才符合微信生态的气质。


创业者往优质产品方向走,正规军应该能得到一些红利,而不是野蛮生长老套路的打法。早期小游戏、拼团、砍价的做法,红利期是两三个月,过了这两三个月就没了。

 

【扫码领取租书权益】

免费租万本纸质书

每天限量100个名额


「推荐服务:小程序外包 免费换量 免费发稿


 ↘To B领域文章推荐

下单金额环比提升472%,京东布局小程序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流水15亿了!我们终于和收入第一的小鹅通详聊他的增长逻辑


 ↘微果酱的故事:

这是个悲伤的故事:我们做了800个小程序,无一引爆


 ↘近期好文推荐

4个半人的试错:大团队验证小程序收入模式时会怎么做?

京东超深度研究:从日本消费社会演变史,窥见未来 20 年的中国

被忽略的市场:二三线城市新媒体下一个变现机会在哪里?

朱啸虎推荐超深度长文:地位即服务——重新审视社交网络


 ↘想和大牛1对1深聊?快来加入见实:

见实团队招募新伙伴,欢迎加入!



见识他人经验,提高自己实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